都市民俗學體系與都市民俗資源保護

才智咖 人氣:3.91K

【內容提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都市化速率的加快,民俗中心發生轉移,都市民俗學作為民俗學的 分支學科,其建設已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許多問題需要從理論上加以廓清,其研究體 系亟待建構。同時,都市民俗資源同鄉村民俗資源一樣,作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 象徵,也亟待著手保護。在都市民俗資源型別認定的基礎上提出保護方略,是一項十分 有意義的工作。

都市民俗學體系與都市民俗資源保護

【關 鍵 詞】都市民俗學/體系/民俗資源/保護

【正 文】
    自20世紀60年代城市民俗學(Urban Folklore)在英美興起之後,“城市民俗學”或“ 都市民俗學”的概念已為國際學界所接受。然而,“都市民俗學”作為民俗學的分支學 科,仍面臨著理論建設的任務。對中國來說,城市化程序正在加速,都市民俗的比重越 來越大,及時地從學科的高度加以理論的概括已是一項不可漠然置之的工作。

        一、急迫的任務

    中國民俗學的工作重點過去一直是放在鄉村,以人口占80%以上的農民生活為考察的焦 點,“走向民間”主要是走向農民,農耕民俗長期以來成了中國民俗傳統的基調。改革 開放20年來的巨大變化,突出表現在城鎮與都市的迅猛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蜂擁 轉移,以及城市文化的多樣化和國際化。當今社會轉型加快,鄉鎮社會已過渡到城市社 會,全國農業人口的比重已減少為總人口的60.9%,其中農村“富餘勞動力”仍有1.2— 1.5億有待向都市和城鎮轉移。這樣,依存於封閉型鄉土的農村民俗正隨主體的流動在 耗散,而城市民俗在快捷地整合和發展。現代都市民俗已不再像《東京夢華錄》一類古 書所記錄的那樣,它與鄉村民俗是在自然經濟下的一種空間的和行業的離合,而是伴隨 著經濟、文化、資訊、金融、產業、教育、政治、外交等變化、發展而不斷地選擇、增 生、融合、播化,併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主導。
    民俗中心由鄉村而都市的變化,帶來了一些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廓清的問題。諸如,在當代中國都市民俗與鄉村民俗究竟孰為重點?都市民俗源於鄉村民俗嗎?城市中的風尚能不能稱作“民俗”或“泛民俗”?為研究都市民俗而在市區採風調查,在術語上也叫作 “田野作業”嗎?洋節、新廟會、人造會節等是否應排除在民俗考察的視野之外?外來文 化對現代都市民俗的影響有多大?都市民俗學有沒有自己的研究體系?這一體系的架構又 如何?新興的都市民俗學是否也有資源利用與保護的任務?等等。
    回答上述問題並建構都市民俗學的理論框架已成為中國民俗學建設的一項急迫任務。 由於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理論工作已落後於社會實踐,民俗學總結與引導俗民生活的 使命正有待及時完成。這不僅是學科理論建設的需要,更是社會實踐的要求。

        二、都市民俗學的體系

    作為非農化的都市民俗在中國古亦有之,並伴隨著市民群體和市民生活而傳演不息,然而,學科意義上的都市民俗研究只是在近年才稍稍受到重視,可以說,中國都市民俗學的體系迄今還未得到清晰的架構。從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的角度著眼,中國都市民俗 學的體系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一些支系:
    1.都市民俗志。民俗志是按一定的方法和體例對民俗事象加以蒐集、記錄、整理、研 究、編寫的民俗學成果。都市民俗志應包括都市斷代民俗志、都市市別民俗志和都市專題民俗志等基本型別。所謂“都市斷代民俗志”,係指按朝代、城市而編寫的民俗志,例如,其選題可為“唐代長安民俗志”、“宋代汴梁民俗志”、“明代南京民俗志”、 “清代揚州民俗志”、“近代上海民俗志”、“當代廣州民俗志”等。所謂“都市市別民俗志”,係指時間不定而空間明確的某城市的民俗志,例如,其選題可為“北京民俗志”、“天津民俗志”、“重慶民俗志”等。所謂“都市專題民俗志”,係指對某都市某一民俗型別的記錄,例如,其選題可為“金陵歲時記”、“蘇州民藝志”、“長沙婚 俗志”等。
    2.都市民俗論。民俗論屬民俗學的基本理論,而都市民俗論是有關都市民俗學的基本 理論。它包括都市民俗的定義、型別、特徵、性質、功能、研究物件、主體構成、形成 背景、變遷軌跡、傳播方式、研究方法等,涉及民俗學的內外部規律,以使都市民俗學 成為理論嚴整、架構完善的民俗學的新支系。都市民俗論著重都市民俗的理論概括,它 不以闡釋、還原、考證、比較等具體研究為任務,具有突出的學科表述的性質。
    3.都市民俗史。都市民俗史屬民俗史學的範疇,它主要由都市民俗發展史、都市民俗研究史和都市民俗學運動等構成。其中,“都市民俗發展史”涉及都市民俗的形成、變遷、整合的過程;“都市民俗研究史”涉及對古今都市民俗的記錄、整理、論述和考辨,以及隨都市的發展而出現的有關都市民俗研究的理論補充和理論創新;“都市民俗學運動”涉及國內的.與國際的有關都市民俗的倡導與研討、研究成果的集中發表、相關著 作的連續性出版、研究組織的成立、國際間的交流等歷史過程與現實發展。
    4.都市民俗專題研究。都市民俗的研究專題包括都市民藝、都市信仰、都市行業、都 市社交、都市語言等。都市民藝研究涉及各類口頭的與手工的藝術類型,都市信仰研究 涉及各種土生的和外來的宗教觀念和民間信仰,都市社交研究涉及都市不同群體的分層交往和越層交往規律,而都市語言的研究則涉及對都市五音雜陳和鄉音互融現象的探討。專題研究往往在物件上較為具體、單一,或者說,它是某一型別、某一事象的深度研 討。
    5.都市民俗應用研究。應用民俗學是以民俗為教育手段,干預生活、改造社會的學科 ,同時也是以民俗為開發物件,對其加以勘察、利用、保護及管理的學科。[1]都市民俗應用研究也具有上述雙重的任務,即一方面用以協調社群的生活,對市民從風俗的層面做出引導;另一方面,推進對都市民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它涉及應用領域、應用物件、應用方法、應用目標、保護原則、利用限度等理論與實踐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