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為本位的計算機語言教學實踐與探索

才智咖 人氣:3.03W

計算機語言指用於人與計算機之間通訊的語言。計算機語言是人與計算機之間傳遞資訊的媒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能力為本位的計算機語言教學實踐與探索,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以能力為本位的計算機語言教學實踐與探索

以能力為本位的計算機語言教學實踐與探索1

摘 要:文章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VB程式設計》課程為切入點,全面闡述了高職計算機語言教學領域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總結了相關的措施與經驗。

關鍵詞:能力本位 教學體系 教學模式 一體化

當今社會中,產業、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能應用型人才。在計算機軟體技術人才的培養中,計算機語言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領域中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由於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創新的要求,我們的教學目標已經不是過去那種過於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傾向,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的能力培養上。如何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體系,提高計算機語言教學質量及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是我們研究高職計算機語言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以能力本位教育為理論依據,對高職計算機語言教學進行了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採取了以下的措施與做法:

一、以能力為本位,構建“以任務為目標”的新型教學體系

要建設“以任務為目標”的新型課程教學體系,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瞭解和掌握計算機軟體編寫的基本技能。

1、以小型任務為目標的案例教學。計算機語言教學中,教師以往的講授順序是從基本定義、語法功能再到程式設計的傳統模式,學生學習會感到枯燥無味。採用案例教學直接從案例入手,通過案例引導,講解概念、語法,分析功能及應用,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VB程式設計》課程而言,由於是第一門語言,在案例教學中選取的案例應儘可能小而精,針對特定問題通過小型案例講解獨立的知識點,以案例模仿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由於學生的學習過程貫穿於案例分析的過程之中,可培養學生學會抓住或發現問題,然後結合所學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手段。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點,激發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和程式設計能力。

2、以階段性任務為目標的案例教學。根據能力本位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可按照課程內容及進度安排把整個案例分解成多個階段性任務,再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分析每個階段性任務的目的、意義、實現方式及所用的知識點。階段性任務要與整個專案案例緊密結合,始終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哪個知識點在哪個任務中需要用到、為什麼需要這樣做、怎樣去實現,從而使得教學中每完成一次階段性的教學,學生就可以自己動手實現一個階段性任務,距離完整的案例系統也就更近了一步。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對課程各部分知識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將整個知識內容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二、以能力為本位,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想。“以學生為主體”的主要特點包括:“學”重於“教”;教師的作用是評估、判斷、建議和指導,形成互動的教學情境,營造協調、高效的教學氛圍,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牢固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1、“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所謂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特點,將課堂與實習實訓地點一體化,將課堂搬到實訓室、實驗室進行,教師邊講課邊演示邊指導,學生邊學習邊動手邊提問,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採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後,70%的學生表現出學習興趣濃,課堂主動積極,真正掌握了相關的理論與技能,在隨後的課程設計中可以觀察到學生的這種提升。學生也由此增強了自信,學習動機得到了鞏固和加強,整體呈現良性迴圈,從而推動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一體化改革,以突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2、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化。在實訓融合一體化教學中,教師先演示講解例項,引入新的知識點,然後在原有案例的基礎上提出擴充套件功能,複習舊的知識點,由學生考慮完成或由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通過上機練習、實驗來完成,循序漸進。採用一體化教學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造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資訊來實際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可採用學生自主提問的教學方法,即以學生質疑為切入點,以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而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化。

3、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探索”教學。教學中,為了適時不斷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經常與學生交流、互動,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可適當提出一些與所講內容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思考,儘可能地多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尋求最佳解題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老師不是一味地灌輸,學生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可以充分地實現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逐步培養程式設計能力。同時,還要充分運用小組討論辯論的方法,讓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相互碰撞,其效果遠比教師簡單地說出結論讓學生記筆記要強得多,原因是不同學生的知識鏈被激活了,從而開始主動思考。在辯論中,不同角度的思想觀點促使學生進一步反思,相互啟發,其效果遠比教師準確的授課要好。教師退到幕後成為導演,學生作為主體主動去發現知識,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灌注式”教學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探索式”學習。

4、案例糾錯引導的“啟發式”教學。教師也可以在案例中故意設定一些錯誤,讓學生去發現,然後師生一起共同解決,或把學生編寫的程式選擇一些典型的出來,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講解,與學生一起來分析出現的錯誤及原因。這些錯誤往往是學生最容易犯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有深刻印象,在今後的程式設計中避免再犯同樣的程式設計錯誤,從而牢固掌握知識點,對所學的問題也容易理解。例如:在講授有關資料型別說明符以及不同型別變數對輸出結果的影響時,可以採用以下方法,以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思考。 首先我在課堂上隨手編寫了一段簡單的程式程式碼進行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