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讀物幼兒教育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7W

一、中國古代蒙學讀物的相關闡釋

蒙學讀物幼兒教育的論文

蒙學又稱蒙養教育,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啟蒙教育,主要是指對那些處於幼稚、矇昧狀態的幼兒進行的教育。蒙學讀物,就是為實施蒙學教學而編成的讀本。蒙學讀物又稱為蒙書、小兒書、古代幼兒讀物、蒙學教材等。我國古代一直重視蒙學讀物的編寫,早在周秦時期就已編寫了很多有影響的蒙學讀物。西周時,有人編寫了《史籀篇》,這是我國曆史上記載的最早的幼兒識字課本。西漢時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宋元明清時期的蒙學讀物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編寫的經驗,並且開始出現分類編寫的現象,使蒙學讀物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孫培青在《中國教育史》中,將蒙學讀物按其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識字教育類讀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兒童識字並掌握文字工具,綜合介紹一些基本知識。第二類是倫理道德教育類讀物,側重於向幼兒傳授倫理道德知識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準則,如《弟子規》、《小兒語》等。第三類是歷史教育類讀物,這類讀物有的簡述歷史的發展,有的介紹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歷史典故,既向幼兒傳授歷史知識,又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並且逐聯押韻,順口流暢,便於記誦,如姚廣柞的《廣蒙求》、蕭良有的《龍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學瓊林》。第四類是詩歌教育類讀物,如清編的《五言千家詩》、《國小千家詩》、孫沫的《唐詩三百首》等,選擇適合幼兒的詩詞歌賦供他們學習,對幼兒進行文辭和美感教育。第五類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育類讀物,不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鳥獸、人事、建築等,還包括農工商各行各業的實用技藝、實際知識和生活常識在內的各種“雜字”。蒙學讀物對常識的講解大多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歐陽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類蒙學讀物中,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流傳最為廣泛,一般合稱為“三、百、千”。

二、蒙學讀物的價值精髓是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

雖然大部分蒙學讀物的價值觀念體現了它所處的時代特徵,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念,這成為當代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當今,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以及正確的自然觀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對世界的初步認識以及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是幼兒時期,所以在幼兒時期進行正確的自然觀教育有助於啟發幼兒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意識。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古代的時候也是農耕社會,農業發展依賴於自然,大量蒙學讀物中涉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讀物中關於人與自然的看法與西方國家的“征服自然”觀念有所不同,蒙學讀物教育幼兒認識自然與人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大量蒙學讀物中都告誡我們,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人類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經》中,就有直接對自然與人關係的論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種最基本的東西。這種認識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當今也一直為人所提倡,仍舊是適用的。幼兒教育中啟發幼兒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愛護環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對幼兒進行自然觀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鑑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觀。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在家庭中培養幼兒的“孝悌”之道是極為重要的。幼兒與人交往中所體現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觀的具體體現。我國古代的多數家庭中,成員結構龐大、分支複雜,具有血親的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在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散見在大量蒙學讀物中,例如《弟子規》中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幼兒所應繼承和發揚的的基本原則為“長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愛太多,有的甚至是溺愛,致使幼兒很少體會到父母及他人的愛心,不懂得感恩與回報,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正確家庭觀的引導,教會幼兒懂得親情、友情,都會對幼兒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蒙學讀物中所宣揚的個人對家庭倫理道德規範的遵守,維護了家庭穩定和幸福,進而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孝悌觀念一直都是蒙學讀物所強調的,當前的道德規範仍強調作為家庭倫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觀能夠推動幼兒全面發展,對幼兒的行為產生約束力。

(三)“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是古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行為規範,不僅富於深邃的哲理,而且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散見於各個時期的蒙學讀物中,如《增廣賢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再三須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這些都是強調人性的教育,引導幼兒為人謙和、仁愛、寬厚。如今時代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價值理念雖然具有舊時代的氣息,但在不斷地充實和調整中,一些不適宜幼兒發展的內容被剔除,新的內容被增添進來。在幼兒尚未有不良行為之前,就把行為準則、道德準則灌輸給他們,會使幼兒在遇見問題時有可以參照的價值標準,促進幼兒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觀。

三、蒙學讀物的內容和形式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一)識字教育類讀物有助於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長期的教育實踐和幼兒心理髮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幼兒時期,幼兒的早期識字閱讀是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蒙學讀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幫助幼兒識字。基於幼兒的識字目的和語言特點,識字教育類蒙學讀物行文多采用韻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齊,符合幼兒期語言的句式特點,適合幼兒語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經》等,都以隔句押韻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煉,琅琅上口,便於幼兒記憶。經常性的欣賞和朗誦會使幼兒對各種語言層次如語音、語感、語義、語法、修辭以及各種語言單位如詞、片語、句子和篇章結構等所具有的特徵產生較強的直覺敏感性,從而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同時,識字教育類讀物內容多選用幼兒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詞,使幼兒獲得語言發展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倫理道德教育類讀物和歷史教育類讀物有助於幼兒社會認知發展兒童的認知發展更多地依賴於周圍人們的幫助,幼兒的知識、思想、態度、價值觀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幼兒在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並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所以,通過蒙學讀物向幼兒傳授倫理道德知識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準則以及介紹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歷史典故都與幼兒的社會認知發展相適宜,激發和促進幼兒內在潛力的發展。幼兒通過蒙學讀物認識到各種行為標準和社會價值觀,如《弟子規》中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就是對幼兒在社會禮儀方面所作的細緻規定。在歷史教育類讀物中通過大量的舉例論證,為幼兒提供榜樣示範。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通過觀察可以學習某些行為或人格品質。由於兒童天性喜歡模仿,可利用廣為流傳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優良品性來激發幼兒榜樣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蒙學讀物中,尤其是歷史教育類讀物中,以榜樣故事的形式為幼兒提供一個個鮮活閃光、形象逼真的榜樣示範內容,有利於幼兒通過榜樣的模仿習得社會規範,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發展。

(三)詩歌教育類讀物有助於幼兒藝術領域發展目標的實現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藝術領域包括兩方面的目標: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目標在於使幼兒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詩歌教育類讀物多以韻文的形式進行內容組織。內涵豐富,文字優美,考慮了幼兒的接受水平和興趣需要,多種文字形式交錯運用,讀起來才不至於乏味枯燥,並且五言和七言絕句都有嚴格的格律,只要按照這些格律,順著音調,幼兒可以進行吟誦,其音樂性特點很適合幼兒學習,使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在情感的樂律中去理解詩人的情懷,在樂曲中去體會詩歌的意境美。詩歌教育類讀物法度謹嚴而又張弛有度,與建築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使幼兒得到精湛的文化薰陶。內容具有畫面感,引人入勝,令幼兒產生豐富聯想,獲得了對漢語音律、修辭的美感體驗,字句編寫斟酌精妙,使幼兒感受中國語言的優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育類讀物有助於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蒙學讀物雖然都是以識字寫字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類讀物知識面十分寬廣,包括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知識,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名物常識類知識包括生活類、科技類、農業類和藝術類等,對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類表述都適宜幼兒接受。多數蒙學讀物的內容大多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和事物,利於幼兒新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同時也滿足幼兒的科學探究慾望,培養科學探究興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見的自然現象“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慾望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究熱情。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使得幼兒的知識得到主動建構。通過蒙學讀物的探索,培養幼兒仔細認真嚴謹的科學活動態度,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

四、總結

蒙學讀物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對推動幼兒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鑑作用。對蒙學讀物科學合理的應用有助於幼兒的多方面發展。但不能否認,一些蒙學讀物烙印著封建色彩的印記。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對於一些不合時宜、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內容予以剔除,充分發揚蒙學讀物中的精華,推陳出新,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