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論文(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1.08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論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論文(精選5篇)

數學論文1

摘要:

國小教育中,數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學科,但是由於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國小生在對這門學科的學習中會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國小數學學困生這一問題也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到了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當前階段對於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已經成為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文針對國小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對此提出轉化策略。

關鍵詞:

國小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隨著近些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小階段的教育中也明確的提出: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國小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不出現偏科的現象。目前國小階段的教育中,語文和數學還是最主要的兩門學科,相對於數學課程來說,國小語文因為有較強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國小生所接受。很多國小生會認為學習數學很枯燥,除了背加減乘除法的口訣就是背一些數學公式,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給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增加了諸多困難。實際教學中,學困生的問題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班級,然而學困生的形成大多數都不是因為學生智力的問題。如何轉化學困生,是當前我們國小數學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國小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1.1學生缺乏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生難以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態度,大多數學困生會因為覺得數學學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學習數學時會比較隨意,往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有的學生因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也比較落後,從而導致自信心的缺乏,認為自己不夠聰明,學什麼都學不好,面對數學更是產生了畏懼心理。這些都是造成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因素,同時也讓很多國小數學教師大感頭疼。

1.2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說到數學教師,很多學生的第一印象都會覺得數學教師大多數都很刻板嚴肅,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距離感。很多國小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也很少有感情投入,關注的重點往往只在對知識的講解上。還有少數教師只喜歡數學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甚至還有厭惡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而造成這些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再加之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牴觸數學,最終導致學生更加難以學好數學。

1.3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學習習慣需要學生通過長期的實踐來逐步建立和養成。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習慣的好壞對他們的學習效果有著巨大影響。大多數時候,學生的學習品質都是由他們的學習習慣所決定的。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如: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意志不強等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學生更難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迴圈,最終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數學困生的不良學習習慣都表現為: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願意主動思考問題、無法獨立完成數學作業、沒有良好的讀題和審題習慣以及完成解題後沒有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2國小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是科學和嚴謹,同時數學還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這也是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就需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的展現給學生,使其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趣得到提高。由於國小生年齡還小,通常都比較好動,容易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感興趣。因此,國小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國小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後作業,讓他們回家之後利用廢紙張自己動手製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盒子各一個,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裁剪和貼上製作紙盒,製作過程中可以參照自己的鉛筆盒和家中的收納盒等。最後要還要在課堂上表揚做得好的學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學生。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授課內容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還達到了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2改進教學方式:教師要積極改進當前的教學方式,教學流程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合理的設計,同時要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組織和開展例如: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以及動手操作等多種新式的教學模式。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使數學知識更加直觀,從而讓學困生也能夠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從中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且接受所學的內容,以此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為學生介紹有關數學的發展史和小故事,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教學時還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數學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於數學學困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教學過程中要儘量從他們的實際水平出發,深入淺出的進行教學,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標準,儘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數學基礎上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2.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的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良好的表現時,要及時的給予表揚,並且儘量的為其創造條件使其能夠重複出現,從而使學生形成習慣。對於那些不良的表現,教師也要及時的給予否定,使其出現的機會減少。教師要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強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進而達到促進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制定學習目標,並且經常對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驗收,發現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的進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標制定的初始階段,不能給學困生制定過高的學習目標,要讓他們從中能夠體會到完成目標時的成就感。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幫助其養成給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好習慣。

3結語

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數學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細緻有效的開展這項工作,既要幫助他們改變對數學學科的思想認識,同時還要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才能讓他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劉豔芝.探究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7.(01):120-121.

[2]趙廣江.國小數學教學方法與學習心理分析[J].林區教學,2017.(01):83-84.

數學論文2

一、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1.用好教材,強調數學的應用性與趣味性

不少數學學困生都認為,數學知識是枯燥無味的,是沒有什麼實際應用價值的,所以無法喜歡數學。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單調呆板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會教教材,還要根據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比如在探究《矩形的判定》這課的時候,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情境:教師出示一塊矩形小鐵片,並提出問題——某公司的林老闆想招聘一名質檢員,他拿出老師手中的這個四邊形零件,問正在參加應聘面試的陳華:假如現在你只有一把刻度尺作為工具,你能檢測出這個四邊形零件是否為矩形零件嗎?若能,該如何檢測呢?讓學生猜測、討論片刻後,教師告訴學生,陳華利用他國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很快就回答出了這個問題,面試順利過關。再問學生是否想學習陳華解決這個問題所用到的知識?這樣引入新課,學生馬上會感覺到學習矩形的判定有趣又有用,可以大大激發學困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學習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時,若只講解教材提供的內容,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學這些內容沒意思,也沒啥用。教師可先出示一道題:口算1532-1522,問學生能否口算出結果,學生感到疑惑時,教師立刻說出答案並請學生檢驗是否正確。甚至還可以選一些更復雜的題進行快速口算,讓學生感到吃驚和好奇,這時告訴學生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性與趣味性,使學困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倍增。

2.體現主體,促進學困生主動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動地建構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教師條分縷析地“講”、事無鉅細地“灌”,學生只能一次一次地聽、一條一條地背,那麼學生一定會無比厭煩,當學生面對新知識時,他們依舊很“受傷”。因此,教師應避免“滿堂灌“”一言堂”,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喚起他們沉睡的學習熱情。比如,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交流活動,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學聽,互相糾正、互相補充。學困生在這個時候往往會表現得更主動,更能得到鍛鍊。在學習小組內開展互幫互助,讓學習好的學生多幫助學困生,檢查學困生做的基礎練習,並幫助他們解決練習中碰到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上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像某些學困生說的“我在與同學交流時,就覺得更自由、更放鬆、更容易理解新知識”。有些數學知識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獲得,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協同大腦主動思考,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深刻,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定理時,教師先安排學生準備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木棍(規定木棍的長度),課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圍三角形,想想怎樣的三根小木棍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對於學困生還可以作適當的提示:圍成一個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中,較短的兩根木棍長度之和與最長的木棍長度作比較,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會出現用三根小木棍無法圍成三角形的情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角形三邊關係定理的內容。

二、加強學法指導,提升學習能力

農村國中數學學困生缺乏數學學習策略,不會對資訊進行加工儲備,不會反思調控自己的數學認知過程與方法。教師應在為學困生補缺補漏的過程中,以數學學習中問題的解決為載體,讓學困生逐步認識數學思維活動的特點,掌握較多的基本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比如教師要指導學困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簡單的問題課前解決了,課上就集中精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指導學困生記好課堂筆記,監督他們獨立完成作業,堅持課後複習,及時系統小結;引導學困生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可利用圖形、表格、知識樹等形式,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形成框架結構,便於理解和掌握……這樣,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會逐漸提高,會感到數學越來越好學,慢慢地喜歡上數學。

三、結語

總之,國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十分艱鉅、長久的工作,需要教師給學困生多一份尊重和關愛,多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也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讓數學學困生喜歡數學,進而讓數學學困生學好數學。當然,隨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策略也會不同,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關注學困生的成長,最終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教育隨筆。

數學論文3

數學源於生活,又廣泛應用於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國小生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於學生生活實踐並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

1、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如教學迴圈小數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複”,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雲→水”的迴圈引出“迴圈”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例項,並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從而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教學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係時,學生對於“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裡舉行了一次口算比賽和跳繩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絡兩次比賽活動,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28-96=128-100+4,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4 難以理解。我便設計了一個“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實際:我要過生日了,媽媽帶了128元錢去商店買一個96元的布娃娃準備送給我。媽媽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28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4元,(應加上4元)。所以,多減去的4應該加上。

這樣的“生活教學”例子,通過生活經驗驗證了抽象的運算,而具體的經驗更提煉上升為理論(簡便運算的方法),學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記。

讓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從而激發學好數學的願望。

二、讓數學知識迴歸學生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利息後,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稅等有關知識,讓學生當家長的小參謀:家中多餘的錢怎樣存最合算?並幫助家長計算利息和利息稅。

2、聯絡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它形狀的行不行?為什麼?

3、加強操作,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的能力。

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指導於實踐。我們經常看到由於學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量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絡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學習了米、釐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後,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學生對釐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資料。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學習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教師平均年齡,附近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學生在互相協作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鍛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而不斷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數學論文4

摘要:

高等數學是經濟類本科生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對掌握好其專業課程知識和從事本專業更高層次的研究起著關鍵作用。為使該專業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我校對高等數學的教學試行了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本文從分層的必要性、分層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等方面分析闡述了實行分層教學的優勢。

關鍵詞:

高等數學;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一、分層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高等數學是大學本科經濟類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體現在學好這門課程不僅是學好其專業課的基本保障,更是提高思維素質的方式和進行更高層次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一般的本科院校對經濟類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學就開始開設高等數學課程。然而,高等學校擴大招生後,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教育階段,使得高校各專業入學人數在激增的同時,生源質量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學生來自全國各個省市地區,入學的數學成績、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發展方向各不相同。而相同專業所使用的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都是一樣的,學生和教師基本沒有選擇的餘地。這種統一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高等數學

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目前,這一課程的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的下降。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忽視學生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不同需求。因此,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興趣愛好、發展志向在適當尊重個人意願的前提下對學生實施不同要求,不同方式的教學方式,就勢在必行。本文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本校的教學實踐,分析論述了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二、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

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心理學、教育學家布魯姆

(m)掌握學習理論。布魯姆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

標。掌握學習理論要求教師的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來進行。而一般高校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個省市地區,近年來的高校擴招也造成了生源質量的下降。這就造成了學生的數學水平參差不齊,差異較大,而分層教學可以較好得體現上述思想。分層教學法還以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個性發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以社會需要為方向,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教育改革要求,也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內涵。另外,其實在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已經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也就是說,教師的教,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學。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

分層教學,就是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以及學生自身對數學的興趣愛好程度和要求有區別地制定學習目標,設計課程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和教授方式,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的鍛鍊和發展,進而實現更高效率,更好效果的教學模式。從2008學年開始,在我校教務處的大力支援下,我們在經濟類專業的高等數學教學中試行了分層教學模式,和以往的不分層相比,兩年來教學效果取得了顯著的提高。具體實施方法是,對於經濟類專業的兩個學院,經濟貿易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我們採取不打亂院系,但是分層也分班的方式。層次分為兩層,即A層和B層。

A層是基本知識掌握、理論靈活運用、理論聯絡實際等方面要求較高的層次,教學計劃和內容以考研和在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為目標;B層相應要求較低,但是以打下紮實基礎,使數學成為後繼專業課學習的有力工具為基本原則。同時,由於A層班級的`較高要求不易把握,由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授課工作。分層的依據有客觀依據和主觀依據。客觀依據是學生的數學成績水平,一方面參考大學聯考成績,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學伊始,進行一次數學摸底考試。摸底考試的試題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來出,大部分是一般難度的題目,但有少數較難題,由此可看出學生的數學成績高下。分層的主觀依據即是學生自己對數學課程的興趣深淺程度和要求高低。比如,有的學生雖然成績一般,但是對數學很感興趣,或者有考研等在本專業領域繼續研究的意向,我們可以考慮將該生分A層班級聽課。反之,有的學生考試成績雖高,但是對數學興趣不大,只是當做一門必修基礎課程來修,那麼,就可以徵求該生的意見,將其分在B層班級上課。考慮到班級人數和授課效果,我們採取相當三個自然班的人數為一個授課班。分層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因材施教,因此,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後,一些學生的數學成績、對數學的興趣態度等可能已經不再適合原來的班級教學目標,這就需要對班級進行調整,也就是說,分層教學具有一定的流動性。調整時也遵循上述分層依據,因為調整也是再一次分層。一方面是學生的試卷成績,另外兼顧學生的主觀意願。但是實踐證明,波動不宜過大,以不超過5%為宜。

四、分層教學的成效與思考

分層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較之08級以前不實施分層教學的學生成績,不及格率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60-69,70-79分數段的人數有顯著增加,而90分以上的優秀率有小幅增加,平均分明顯提高。成績分佈呈常態分佈。由此可見,分層教學符合大多數學生的願望和要求,應當堅持和完善。分層教學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因學科本身的抽象枯燥造成的負擔。使一些對數學沒有信心,失去學習興趣的學生達到了大綱的要求,較好解決了大學生數學學習兩級分化太大的矛盾。

08級以後的學生對分層次教學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適應數學學習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信心也大大地增強。實踐證明,分層教學保證了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做到了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徑。雖然分層教學的實施使高等數學教學各方面有了大的改進,但是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不同自然班的學生在同一個授課班上數學課,這就給課堂和作業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對教師和輔導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考試過後需要將學生成績按自然班排名,也造成了一些麻煩。我們的工作還僅僅是一個開始,今後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分層教學的教學方式,比如,在考核學生成績方面,可以考慮不僅依據筆試的卷面成績,再兼顧其它形式的考核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藉助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陽妮.大學數學分層教學的理性思考[J].高教論壇,2007.(5):87-89.

[2]鄭兆順.新課程中學數學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3]郭德俊,李原.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方法[J].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4,(3):43-54.

[4]付海峰.在層次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學數學參考,1997,(10).

數學論文5

一、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最早提出構建主義理論的皮亞傑指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構建主義的核心特徵是:積極的學習、構建性的學習、積累性的學習、目標指引性的學習、診斷性的學習和反思性的學習。構建主義理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掌握具體的教學技巧,有足夠的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極強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能力,有豐富的解決課堂問題的能力和引導能力,有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技巧,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思維。因此,高中數學的教學改革是符合現代教育理論的實踐。

二、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同高校數學教師的交流

既然新課標的教學內容裡面有一部分知識,如導數的應用、空間向量、概率論初步(特別是離散型隨機變數的相關內容)和統計學初步,已經涉及到大學數學的基本教學內容,那麼在授課之前,中學教師對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並且瞭解其如何與大學數學學習進行無縫銜接,顯得非常重要。中學老師步入大學進行交流或者有針對性地聘請大學教師到中學做專題講座便成為一種便捷、快速、有效的方式。

(二)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

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總結題型、歸納方法、訓練做題技巧和做題速度上,學生們被培養成做題的機器,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對應試有一定的作用。可是,一旦學生缺乏對知識背景的瞭解、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性,這些強加給他們的知識很快就會伴隨著大學聯考的結束而忘掉。在大學授課過程中,涉及到與高中數學密切相關的知識時,學生們往往用迷茫的眼光看著老師,學過還是沒有學過呢?比如,高中階段學過三角函式的和差化積公式、積化和差公式等三角公式,據我們瞭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一帶而過或根本不講,只讓學生們背過公式後,便開始算題。上了大學,這些公式早被忘得一乾二淨。大學的微積分課程的學時很寶貴,但又不得不佔用時間把這些基本公式的推導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因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節奏。大學數學的課程知識點多、每堂課的教學資訊量很大、班容量大、教學速度快.教師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在講授概念之後列舉大量習題讓學生們去練習。所以,中學的數學課堂教學如果能重視對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法則和定理的推導過程的講解,使得學生知其然並知其之所以然,讓學生看到學習數學課程與解題不能畫等號,那麼將會有助於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模式多樣化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數學教學常採用傳統的“保姆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壓抑,造成學生步入大學之後,無所適從,等著老師安排學習任務。而事實上,大學老師很少對學生提出課下要求。學生們便會認為自由了,一學期一晃而過,到考試之前才抓了瞎。所以,實施採用“創造懸念”、“引導聯想”、“分組討論”、“演示說明”、“類比法”及“啟發式”等等多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在課上課下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去體會哪些知識需要反覆理解,哪些公式可以一兩步就能推匯出來而不用背,哪些定理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為什麼?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知道怎樣安排時間處理老師授課過程中自己遇到的問題。這樣有助於學生儘早適應從中學到大學數學學習的過渡,適應大學的課堂教學方式與特點。

(四)數學語言的精確性

數學語言是表達數學思想的專門語言,具有抽象性、準確性、簡約性和符號化等特點。特別是進入大學階段之後,對數學語言的要求會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標準。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接受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時往往會遇到障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比如,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了隨機事件的概率及其簡單性質、條件概率、全概公式和逆概公式、隨機變數等等,新課標的教科書上也有對這些概念相應的數學描述。但升入大學後,發現中學階段並沒有要求學生用精確的數學語言解決概率問題。即便大學教師介紹了概率論的記號體系,學生也從思想上接受不了,針對用全概公式處理的習題,還是按照中學的做題格式去書寫,有的題寫出來像一篇小作文;有的寫的全是算式,一個數學符號也沒有;還有的乾脆蹦出幾個數……正確且嚴格地應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到了大學再培養。學生在高中階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就應該像教小孩子說話那樣,一點點地由淺入深地正確滲透。數學語言的培養先入為主,一旦養成隨心所欲的毛病,糾正起來會很費力氣,所以沒有必要造成這種學習上的脫節。

(五)學習方法的培養

高中階段,老師們很辛苦地為學生精挑細選教學輔導材料,為學生編寫影印各種資料,付出的汗水著實令人敬畏!學生則等著老師的一聲令下,一本一本、一摞一摞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去做,不會的再問老師。到了大學,有的老師根本不推薦參考書目,有的儘管推薦了參考書,也不會安排學生哪一天覆習什麼內容,預習什麼知識,做哪幾道習題,什麼時間看教材,什麼時間看教輔,看多少頁,看不懂怎麼辦,以及怎麼查資料。大學生對這些事情便顯得無所適從。到底是老師在上學?還是學生在上學?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按照同一個模子、同一個速度學習數學?當然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是掌握知識的同時拿高分。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跟著老師的教學進度走是對的,但全盤接受老師的教學安排恐怕不是最好的選擇,很可能有的知識你已經掌握了,但還在沒完沒了地練習,而有的知識你沒掌握卻得不到應有的訓練。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教師指定參考書目後,應教會學生如何結合自身問題運用參考資料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教會學生如何結合自己的情況做筆記;告訴學生預習和複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預習與複習等等,這些遠比要求他們一字不落地完成作業重要。

(六)重視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中學階段,對待基礎知識,往往持不屑的態度,太簡單了!沒什麼可學的、沒什麼可教的!三言兩語地就把這些看似容易的內容講完了,然後花費大量時間處理難題。殊不知,正是這些看似容易的基礎知識為後續的知識學習奠定了基礎,對它們全方位的理解並進行紮實的訓練,有助於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複合函式的概念、隱函式的概念、基本初等函式的概念和基本初等函式求導的公式,看起來都不難學,但如果沒有真正弄明白這些概念,沒有弄明白基本求導公式直接適用的物件,在微積分課程中,遇到求隱函式和複合函式的導數的題目,十有八九會出錯。以上是我們從大學視角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的幾點想法,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承擔起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