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學碩士研究生生源狀況分析

才智咖 人氣:6.72K
石河子大學碩士研究生生源狀況分析

[論文摘要] 當前社會用人單位存在一種對於剛畢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抱怨,這一問題理應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因此,討論如何進行教育的問題,必須抓住大學生這一廣義群體和單個學生之間的共性,分清兩者之間因地理和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區別,找出一種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著重探悉引導式教育模式對大學教育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 引導教育 迷失型別 意識
  
  引導一詞最初是應用於醫療康復領域的一種幫助病人恢復健康的醫學方法,本文所述的引導則完全是針對教育而言。作為一名大學教師,筆者近年來親眼目睹了為數不少的大學生的種種不良行狀。大學是一個人性格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什麼型別的大學生活就會促成什麼型別的性格,而性格又是工作態度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大學生活的內容與質量層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們未來的人生旅途。作為國家的未來能否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大學教育,至關重要。
  
  一、大學生迷失型別分析
  中國的學生是全世界最為“勤奮”的學生,從能夠接受教育的幼兒開始就被捲入了越轉越快的應試教育漩渦之中。從學前教育到國小,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每一個階段的目標都是那麼明確,即竭盡全力為進入下一級別重點學校而拼搏,其實這種目標並不錯,但是問題在教育的方式上,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都是應試的,學生由老師在前面牽引,家長在後面督促,向著看不到盡頭的書山題海進發。問題出現了,一些學生缺乏自主性與自我管理能力,在高中階段尚可在多方監督與指引下努力學習,而一旦大學聯考結束,外界的牽引力和推動力也就不復存在,原來對家長和老師的過分依賴性後遺症暴露無遺,這種後遺症在進入大學象牙塔之後就會促使相當一部分學生迷失自我,這種內生性毅力缺失(主要是由於長期強外力作用引起內力弱化的結果)使學生失去方向,導致四年大學時光的荒廢。儘管教育管理部門一直在努力改革教育,試圖鑄就素質教育這個強國強民的根基,但幾十年應試教育的積弊又怎能在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更何況大學聯考制度的存在造就了為提高升學率而進行應試教育的學校,應試教育又過度挖掘了學生的智力,濫用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跨入大學校門之後,遇到生活與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的困難的時候,總有一部分學生找不到克服困難的辦法,出現不同程度的迷失。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無法立刻改變的情況下,沿應試之路走來的學子們在大學中漸次迷失的現象就還會存在,大概型別有如下幾種:
  (一)立刻迷失型
  根據筆者多年大學新生教育的經歷,有一小部分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屬於經歷了漫長的初高中“牽拉式”教育,內生性毅力缺失的型別,表現出學習自主性和人生目標嚴重缺乏的特點,有些學生對自己即將學習的新專業沒有認識,對未來沒有規劃,一旦獲得“自由”,便有意無意地放縱自己;又對於新環境適應能力不強,面對大學中許多新鮮的事物的吸引,什麼都想嘗試。在缺乏強制作用的情況下,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將自己侷限在虛幻的理想世界中,或在煙、酒、遊戲等事物中尋求解脫,表現出對學習以外的事物的極大興趣,和對學習的嚴重厭煩情緒。大學的教育方式本身不同於中學,對學生的課餘生活管理較寬,在教師和家長都無法有效監督學生的“雷達盲區”,這類學生很容易一步步陷入迷失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二)逐漸迷失型
  這類學生佔據大學中迷失學生的半數以上比例,在校園內也經常可以聽到類似於“大二是迷失的開始”這樣的話和見到“某某同學第一年和第二年學習成績產生巨大反差”這樣的現象。其實這種問題的出現並不奇怪,“高中慣性”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大部分。在我國,由於中學生學習不是自主性的,這樣就錯過了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不少中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優秀,但這是建立在脆弱的“牽引式”應試教育的基礎上的,一旦這種外部力量消失,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失去動力,而自主學習恰恰是大學生活的必備能力,大學不可能像高中一樣從早到晚把學生集中起來管理,即便可以這樣做,這樣做的效果也是早就了一批批只會考試的廢材,而且強制式的管理一群已經成年的年輕人無疑對對他們自身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建立是有害的,那麼把時間交還給那些還不太善於管理支配自己時間的學生,初期的結果可能是平時自習室人滿為患,大家爭相向學,過了一個學期或者一年之後,部分學生由於缺乏來源於內部的動力而逐漸茫然起來,空虛起來,單純的為了學而學的確不是長久的動力來源,這就好像一部依靠發條帶動的機器,在中學時代老師和家長會定期的給發條上勁,使這部機器始終保持最強的動力前進,而一旦失去老師和家長這些外部因素,學生自身不懂得給發條上勁,那麼進入大學後依靠的只有高中階段還沒用完的力量,但沒有力量補充,發條終究是會轉完的,這也就是“逐漸迷失型”學生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