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產業結構的經濟分析(一)

才智咖 人氣:5.46K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的經濟一直都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況,無論從民富還是經濟增長都是列入首位的。浙江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富民強省之路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本文重點分析浙江經濟在形成過程中的產業狀況,製造業的發展路程和今後浙江產業的發展路線。
關鍵詞 :產業結構 產業演變 影響因素 產業升級

浙江產業結構的經濟分析(一)

產業結構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經濟實力不斷的提高,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多年來居於全國前列。工業經濟效益在全國中業保持著一點的優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組資料,2006年,長三角16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1∶55.0∶40.9調整為3.7∶55.0∶41.3,其中,浙江三者結構為5.9∶53.9∶40.2。 (西方傳統經濟理論把各類產業分為三類,分別稱為第一、二、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指農業,第二產業指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泛指服務業。一般來說,農業的比例越低,服務業的比例越高,說明經濟越發達),而1978年的浙江產業比例為38.1:43.3:18.6。由資料可以知道,1978~2006年之間,浙江的發展重心傾向於工業的發展和服務業的提升。浙江省產業結構多年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產業開始成為浙江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具體分析浙江產業結構由一下幾個特點:
 從2006年全省生產總值為15649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增幅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高於預期目標3.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23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8438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6288億元,增長15.1%。人均GDP為3168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3975美元),增長11.6%的資料可知:1. 農業生產平穩增長;2.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3.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從工業整體上來看:
中小型企業是浙江工業發展的主體。浙江經濟的一大特色是中小型企業數量眾多,佔全部全部企業數的99%以上。200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為753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49.8%,拉動GDP增長6.8個百分點。非公有制企業繼續保持增長,其生產增長較快,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6.6%和20%;私營企業增加值增長17.4%,所佔比重從上年的31.8%上升到33.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和利潤分別為2271和13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和23.4%。
勞動密集密集型傳統產業是浙江工業的支柱。浙江勞動密集型工業中輕紡、機電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紡織、服裝、皮毛羽製品,體育文化用品製造、石油加工、化學纖維、普通機械製造等行業的利潤佔中國同行業利潤的1/5以上。湧向出的一批產品覆蓋率較高、競爭力較強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的優勢企業, 如娃哈哈集團公司、萬向集團公司、浙江納愛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小商品成為浙江工業產品的核心。近些年支撐浙江經濟高速發展的工業產品都是些平常而簡單的小商品: 服裝皮革、低壓電器、打火機等等。浙江小商品以小取勝、以量取勝、薄利多銷, 由於高回報, 一躍而成為大市場, 成為國內名牌, 乃至世界第一。
浙江的塊狀經濟(產業叢集)優勢。浙江省區域塊狀經濟(產業叢集)迅猛發展,形成了專業化競爭優勢和特色優勢。以嵊州領帶、永康的小五金、樂清的低壓電器、瑞安的汽摩配件等為代表,浙江省現在已有400多個產值超億元的產業叢集區域,大大小小叢集的總產值已佔浙江省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
浙江產業結構的演變
 產業結構演變在理論上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結構變化的基本特徵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提高。第二階段是工業化後期,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徵是第一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由升轉降,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第三階段是後工業化時期,主要特徵是第一產業比重趨於穩定,第二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從浙江的情況看,經過改革開放26年的發展,第一階段的任務目前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處在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第一階段浙江產業結構的演進大致走了四步。
第一步是1978—1984年。這是浙江工業化全面啟動時期。工業增加值及第三產業比重經過幾年的波動出現了穩步上升的趨勢。
 第二步是1985—1991年。這是浙江工業化全面推進時期。這一階段, 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在20%至30%的區間裡繼續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下降,從1985年的29%下降到1991年的22.7% ;工業增加值比重穩定在41%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並在1987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增加值,在1991年躍上30%的平臺。這7年浙江的GDP從322.1億元增長到1081.8億元,按可比價計又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9%。
 第三步是1992年一2000年。這是浙江工業化全面擴張時期。9年問,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在
10%至20%的區間裡繼續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以及工業增加值比重快速提高,並在1998年達到54.3%和49.0%的歷史最高點。這一階段是浙江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全省GDP從1081.7億元增長到6036.3億元,按可比價計增長了2.42倍,年均增長14.6% .其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8% 。
 第四步是2001年以來。這是浙江工業化全面提升時期。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從2001年的
9.9%下降到2006年的5.9% ;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小幅上升,2006年分別為53.9% 和40.2%。對照產業經濟理論,我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產業結構的演變總體上是符合規律的,但也存在著幾個明顯的約束因素。
浙江產業結構的限制
 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 得益於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部門轉移到了第二產業部門, 但是第二產業內部各部門的相對變化較為緩慢。七八十年代, 浙江省的主要工業部門是紡織、機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業。這種狀況延續至今, 紡織、機械和化工這三大工業部門的地位基本沒有變化。浙江省製造業的產業結構沒有太大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是需求結構的變化緩慢, 其二是供給結構的變化緩慢。
隨著經濟的發展,浙江的產業結構不協調已日益明顯,影響產業升級的因素主要有:
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於經濟增長, 主要產業集中在以低技術含量、低檔次為主要特徵的浙江省傳統產業、多數產品處在價值鏈低端, 參與區域和全球產業分工水平較低, 產品附加價值較低, 品牌形象薄弱, 產業鏈較短, 低成本競爭優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WTO的加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浙江省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優勢將逐漸減弱,而資源缺乏和技術水平較低的劣勢將日益顯露出來。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大, 而當前國際貿易摩擦、爭端日益增多; 浙江人多、地少, 礦產資源貧乏導致基礎性資源約束凸現,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產值和數量, 轉變傳統增長方式已成必然趨勢。
城市化滯後,第三產業的比重嚴重偏低,制約了浙江省第一、二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增長效率的提高。產業結構的高階化是判斷現代化程序的一項主要指標。若按"英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