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方法與改革成效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1W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這種需要。依照規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在《國際貿易實驗》課程的教學中建立並實施了以模擬業務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體制。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做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創造及創新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加強了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專業學生在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價格的核算、單據的製作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培養。同時對該實踐教學體制的教學原則進行了探討。

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方法與改革成效論文

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是教學中永恆的主題。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質量和素質的要求,必須將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以及創造、創新能力,為自身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為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必須培養學生業務經營的實踐能力,以適應工作後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和壓力。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方法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需求強勁,高校人才培養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日益廣泛,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接軌、融合,市場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強勁。一方面表現在隨著我國入世後外貿產業的蓬勃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近六年來外貿總額翻了三番多;另一方面,自2005年7月1日我國貿易企業准入實施備案制,外貿業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這意味著原來集中在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大量業務會分散至各生產企業,由各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從事國際貿易人員將會有較大需求;同時外國企業的本土化,本國企業的國際化特徵已經凸現,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也將大幅度增加,這樣就對相關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相互間的競爭亦趨激烈,進行教學改革也是適應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

近二、三十年來,國外職業教育界興起的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模式獲得了新的發展。該模式強調適合給定的職業、職責或任務而言的綜合能力,換言之,就是適應就業的能力。要求產業界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由他們而不是教育部門來決定教育與培訓的內容和方式。能力本位的核心就是根據產業界需求而開發能力標準,採用完全不同於傳統教育的實踐性學習方式,它的課程開發、教學、評價和證書頒發完全是以此為基礎的。而實踐恰恰是這些職業能力形成的基本條件。實踐教學環節能夠為學生提供情境性,一方面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論再認識,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進行價值體驗和價值判斷。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定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課程,採用全過程的模擬,模擬和全真實踐訓練,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一般到特殊,逐步提升學生的外貿業務應用能力,正是我們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教學改革努力。

二、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學生培養標準與社會職業標準存在偏差

順應經濟全球化要求,國際經濟與貿易成為一門被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專業,學校教育成為了教育的主流,現代企業需要的外貿業務人員主要來源於接受國際經濟與貿易教育的高校畢業生。為此,職業標準成為學生培養標準的主要參照。但由於與社會實踐在某些方面的脫節,目前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教育的學校培養標準與現代企業要求的職業標準存在相當程度的偏差。

(二)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定的相互關係問題

不同的大學由於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必然在課程設定的結構和佈局上相差很大。按照現行的課程設定,學生得到的大多隻是書本知識和離散的技能。不少學生對學校的課程設定感到不滿,認為有些課程內容陳舊,與現實需要嚴重脫節;教師的教學模式過分偏重基本理論的講授,而輕視或忽視應用性的東西。現代社會的人才標準更加強調人才的能力素質和創造性,要求人才具有獲取新資訊的能力,具有創新能力、社交能力,還要有協同工作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由系統的、合理的課程設定來完成。現行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課程設定一般分為國際貿易理論、實務以及外語能力的專門訓練,這對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是合適的。但是,根據現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以訓練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標準來對照,其課程設定往往是對知識的割裂。在這種課程體系下訓練出來的學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專業英語能力欠缺。有的學生英語八級都通過了,可一張信用證只能看個一知半解。基礎英語能力很強,專業英語能力嚴重欠缺,不能夠在實際業務中正確使用英語工具。

2.商業競爭意識不夠。有的學生畢業後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完成外貿業務流程,卻很少去考慮如何討價還價,如何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也就是說所謂“商場如戰場”的意識並不能夠通過常規的教學課程傳達給學生。

(三)教學模式未能適應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

教師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滿堂灌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仍未改變。而且由於不斷擴大招生,師資的缺乏,大班上課在所難免,這樣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少。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相對滯後,學生接受資訊量小,方式單一,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下。而實踐性課程的設定將會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自主學習過程有助於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改革成效與特色

由於經濟全球化,市場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不僅表現在量上的增加,也表現在質的方面要求更高。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國際貿易實驗》是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立的一門實踐性專業選修課程。在《國際貿易實驗》的實踐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產品出口為主線,藉助網路工具,通過一筆實際買賣展現進出口業務的全部過程與內容,將真實的交易搬進課堂,對實務課程的知識點和實訓進行了全面整合。這項教學改革先後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多屆學生中試行,效果令人滿意。

教學內容改革。在整個模擬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了以往只注重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教學,只注重單項知識點的講授而輕視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的做法。在通過網路建立的情景模擬狀況下,把學生以往學習的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函電、貨物運輸與保險、商務談判、報關實務等課程進行融會貫通,變單項知識點的傳授為綜合業務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為避免實務理論課程的紙上談兵,通過模擬的實際業務操作,真正讓學生參與其中,做到學以致用。全面的外貿知識的綜合實驗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又是對學生以往課程學習的檢驗,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饋給前置課程的教師,很好地促進了教學。

教學方法改革。根據國際貿易實驗課程的特點,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教師教學的組織;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是置於模擬的國際商業環境之下的,設定了出口公司以及經營的特定產品,學生充當出口商,教師充當業務中的其他角色,配合學生完成整筆業務,所以在教學組織上應該說是情景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與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相比,它的優點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也實現了自主式學習、角色式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的綜合運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組織創新。在國際貿易實驗課程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中,教師和學生都同時具有雙重身份。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又是模擬國際商業環境中的客戶方、銀行、船公司、海關、保險公司等;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的接受者,又是模擬國際商業環境中的出口商。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互動的,一方面是教與學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業務關係。

四、小結

隨著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外貿業務人員要考慮外貿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具體操作、與各當事方的溝通以及意外事故的處理等。而學生在校期間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使許多學生畢業後不能很快適應市場經濟的衝擊和競爭壓力。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溝通能力和意外事故的處理能力等素質的培養已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基本任務。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質量和素質的要求,必須將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為將來自身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往的實踐教學中,學生作為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教師與學生缺乏平等的溝通交流,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用灌輸的機械的方法進行教學,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培養,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本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目標明確、積極進取,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之處。需進一步完善教學總體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探討有效監督控制教學質量的方法,摸索出相適應的考核形式和標準。還要進一步研究學生群體內部的結構特點以及教學過程中成員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建立有效的獎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