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論文選題方式

才智咖 人氣:2.37W

一、捕捉靈感注重創新

經濟學論文選題方式

論文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性。創新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提出一種新觀點,創造一種新方法,發現一條新材料,得出一個新結論是創新;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化、細化、量化、簡化也是一種創新。不管怎樣寫,一篇論文總要有一點與現有成果不同的東西,否則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論文,而充其量只是一篇科普性文章。這樣的文章目前充斥國內的經濟類報刊雜誌,甚至很高層次的學術刊物上也不乏這類文章。這類文章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它畢竟還是宣傳了一種觀點或政策,但是作為學位論文就不能這樣寫,學位論文必須要有一定的創新性或新意。創新靠靈感,靈感靠積累。只有在長期的艱苦砥礪中才能偶而產生出一點點思想火花,而這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就有可能變成學術創新的起點。例如,“生產社會性”與“生產社會化”這兩個概念一直被人們混為一談,但我有一次在看一本權威的經濟學教科書時忽然覺得不對頭。因為我們知道,生產社會性是一個永恆的範疇,人類的物質生產從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從原始公社的生產直到當代的生產都具有社會性。而生產社會化只是近代以來,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以及大規模工廠化的勞動方式的普及才形成的。在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的思考中,我發現二者之間還有很多的差別,於是我決定將其作為我的學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結果證明是成功的。所以,作為學生,要多讀書、多思考、多質疑,恐怕是一條學習的基本方法。科學的本質是批判的,所以馬克思給《資本論》加了一個副標題,叫做《政治經濟學批判》。因此論文選題要注重挑戰性,即對現有學說提出質疑和批判。當然,如果找出新的證據證明現有學說的正確性也是可以的,但影響不會有批判性的論文那麼大。在經濟學說史上,每一次大的飛躍都是由於批判性學說的創立而完成的。當然,創新也不能完全脫離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離開經濟學的主流思想而另建一個獨立的體系,批判必須是說理的,否則也是不會成功的。作為經濟學的學位論文要為現有的經濟科學大廈添磚加瓦,對現有經濟科學大廈進行修繕裝飾,而不是要重建一座大廈。只有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努力和積累,才能建起中國自己的經濟科學大廈。

二、選題要小發掘要深

作為標準的學位論文,不僅要求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而且要求深刻和嚴謹。所謂深刻就是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討;所謂嚴謹,就是觀點鮮明,論證有力,層次清晰,語言規範。寫論文與寫一般的宣傳性文章和暢銷書不同,暢銷書注重的是對讀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鼓動性,因此,往往採取的是大寫意、大掃描、意識流式的寫作方式,如“日本可以說不”、“中國可以說不”等等。而學位論文則不同,它要求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條分縷析。打個比方說,暢銷書好比是一幅寫意畫,而一篇學位論文則是一幅工筆畫。寫意畫一般都是全景式的,它強調的是神似,只要點到即可,而工筆畫是特寫鏡頭,它擷取事物的某一部分,對其進行精雕細刻,強調的是寫實。因此必須要形似、細膩。而且,論文的篇幅和字數是有限制的,一般來說,學士論文相當於一本書中的一章,碩士論文相當一本書中的一篇,而博士論文才相當於一本書。因此,學位論文的選題就不能太大,太大了難以深入,難以深刻,也容易出現漏洞。為了便於精雕細刻,學位論文的選題應該與所授的學位相一致。一般來說,作為學士學位論文,只要求搞清楚一個範疇、一個概念就可以了;一篇碩士論文,則要求搞清楚一條基本原理(判斷);而一篇博士論文的內容則要求更豐富些。在選題問題上我主張寧小勿大。而選擇大而無當的'題目,是目前中國學生做論文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學生連學士論文都選擇這樣的題目,如《試論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試論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等等。這類選題由於太大、太泛,不可能進行很深入、很專門的研究,會使論文流於空泛化和一般化,最後成為平庸之作。有些同學認為選題太小難以展開分析,幾句話就說完了,甚至連要求的字數也湊不夠,這是初學者,特別是從理工科考入經濟類的大學生遇到的普遍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這要求我們要學會“小題大作”。所謂小題大作,就是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展開分析某一“小問題”,要多用些具體材料、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多用些圖表、公式來表達自己的論點,必要時還可以綜述一下這一問題的學說史。這樣,既可以使論文更充實、更豐滿、更具說服力,也可以解決字數不足的問題。

三、聯絡實際關注熱點

經濟學是一門致用之學,有很強的現實性。特別是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體制劇烈變革,發展進入起飛的歷史時期,在經濟的現代化、市場化程序中,各種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可以研究的東西,可以作為論文選題的問題,俯拾皆是。這對於經濟類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機遇。經濟學論文選題可以有兩種取向:一種是研究一般的、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和經濟原理。這樣的論文如果能夠發現新的經濟規律、經濟範疇,將來能夠在經濟學說史上留下一筆,無疑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當然是最優的論文。不過,純理論性的論文絕大多數都會湮沒在經濟學的長河中,後人可能完全不知道,這樣,論文的價值就難以實現。另一種就是研究經濟現實問題,得出可以操作的政策性結論,這對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是很有意義的,即使不算最優也可以算次優。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現階段還是研究實際問題較易出成果,較易被社會接受,同時也較易發表。只要我們看一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界研究的熱點變遷就可以明白這一點。在80年代初期,熱點主要集中在商品生產、計劃與市場、按勞分配、價格改革等問題上。80年代中後期主要集中於企業經營方式、巨集觀經濟調控、計劃與市場關係等問題上。到90年代,主要集中在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轉軌模式比較、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等問題上。這說明,經濟學界的目光始終聚集於經濟現實,也就是對準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問題。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仍處於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的階段,仍然處於對西方經濟學“引進組裝”的階段,要想發現一條具有普遍性原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中國經濟學界當務之急是如何運用現有的現代經濟學知識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同時要從大量的經濟現實中去抽象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範疇、經濟規律和經濟原理。只有對西方的現代經濟學知識存量有了全面的把握,同時對中國經濟實際的研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說。我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勞動的複雜度》研究的是勞動工資問題,因為當時我感到中國原有的計劃工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社會主義勞動工資中有許多重大理論問題需要研究和探討,於是促使我選擇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當論文發表的時候,正趕上1986年中國的勞動工資體制的全面改革。雖然談不上該文對中國的勞動工資改革有多大的作用,但是我覺得節拍壓得還是非常準確的。

四、逆向思維搜尋盲點

熱點問題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正因為被普遍關注,所以寫的人可能很多,創新的難度也加大。如果逆向思維,尋找那些被人們忽視的問題和領域,或者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則可能更容易出成果。這就要求在選題時要有逆向思維的意識,不隨大流,不人云亦云。在一些邊界地區、交叉領地可能有重要的問題需要研究,要向蘊藏的富礦區開發,正所謂“眾裡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例如,人們一般多關注中國的隱形失業問題,但我校有一位青年教師專門研究隱形就業問題,結果,其研究成果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這就是逆向思維的成功之處。當然,所謂盲點問題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在現實的生活中已經發生但還沒有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不但要求我們具有逆向思維的意識,而且還要具有思維的敏銳性和超前性,可以明察秋毫。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可以說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問題出現,就看我們是否善於發現和捕捉。當然,論文的選題只是論文的出現,選題不能代替研究和寫作。有了合適的選題還需要花費艱苦的勞動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在科學研究上沒有多少捷徑可走,最大的技巧就是勤學苦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這是我多年來得出的最重要的一點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