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論文寫作格式

才智咖 人氣:7.96K

導語:一篇好的論文並不是研究過程的日誌。讀者並不在乎你是如何得到正確答案的,也不在乎你的上百次的、以失敗告終的嘗試。把這些內容放到你的個人回憶錄中吧。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經濟學論文寫作格式,希望有所幫助!

經濟學論文寫作格式

首先要找出論文的一個核心的、有創意的貢獻。用一段話表述這個貢獻。這一段和整個文章一樣,都必須具體。不要寫出這樣的抽象句子“我分析了企業經理薪酬資料,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結果”。你要詳細解釋這些主要結論具體是什麼。例如,Fama和French(1992)的摘要是這樣開頭的:“股票平均收益率往往與市場β、公司規模、槓桿率、賬面市值比和收益價格比等多個因素相關,但公司規模和賬面市值比這兩個容易度量的變數一起就可以解釋股票平均收益率的截面差異。”

提煉出一個核心貢獻需要深思熟慮。有時你會覺得很痛心,因為必須忍痛割愛捨棄很多內容。但一旦提煉出了核心貢獻,你就能更好地把握論文,使論文專注於這一貢獻,從而有助於讀者迅速抓住文章的精髓。

你的讀者一般都很忙且缺乏耐心。沒有誰會從頭到尾讀完整篇論文。你應該方便讀者快速瀏覽你的論文。大多數讀者希望瞭解你的基本結論。只有少部分讀者會關心你的結論如何與他人的結論不同。只有少數讀者會關心,在變數的定義不同、使用的工具變數不同等情況下,你的結論是否仍然成立。

文章應該採用“三角形”結構或者“新聞報道”式的風格,不要採用“笑話”或“小說”的風格。你可能注意到,新聞報道總是以最重要的資訊開頭,然後再補充相關背景,供關心細節的讀者閱讀。好的笑話或推理小說總是在漫長的鋪墊之後,才把包袱抖出來。但學術論文不能這樣寫—應該把“包袱”放在開頭,然後再慢慢解釋這個“笑話”。讀者們沒有耐心堅持讀到表12去尋找笑點。

絕大多數博士生的論文和討論會發言(不僅僅是學生!)卻正好犯了這個錯誤。往往直等到最後一頁、最後一個表格、講座的最後五分鐘,我們才知道這篇論文的貢獻。

一篇好的論文並不是研究過程的日誌。讀者並不在乎你是如何得到正確答案的,也不在乎你的上百次的、以失敗告終的嘗試。把這些內容放到你的個人回憶錄中吧。

摘要

大多數期刊將摘要限制在100到150字。務必遵守這一字數限制。摘要的主要功能是傳達論文的那個如前所述的核心的新貢獻。摘要中不要提及其它文獻。如同論文的其他部分,摘要也必須具體。說明你已經發現了什麼,而不是你計劃得到什麼。同樣,不要寫“本文分析了資料,證明了定理,討論了結果”這樣的抽象句子。

引言

引言部分應該開門見山,直接介紹你論文的研究內容及主要貢獻。你必須明確解釋你的貢獻,以便讀者能理解你的貢獻。不要只是陳述結論,如:“我的結果表明,融資順位理論不成立。”要說明這些結果背後的事實。比如,“在控制了z以後,用y對x進行迴歸,x的係數是q。”

論文開頭第一句最難寫。不要以哲學式的句子開頭:“很久以來,金融學家都無法確定金融市場是否有效。”也不要這樣開頭:“金融學文獻長久以來一直關注X。”論文自身必須引人入勝,而不是因為有很多人已經在這個問題上大費筆墨。同樣,不要一開頭就用大量篇幅描述寫作動機,論述這個問題對公共政策有多麼重要。對作者而言,這些都只是在“清嗓子”,徒費筆墨罷了。務必一開始就說明論文的核心貢獻。

引言的篇幅宜以三頁為限。

我不寫這樣的“路標”段為讀者導航:“第二節設定模型,第三節討論模型的識別,第四節報告主要結果,第五節進行穩健性檢驗,第六節總結結論。”這是在徒佔篇幅;讀者翻到某頁自然會明白讀到哪裡了;去掉這段,就在編輯的頁數限制內節省了一段的篇幅。你可就此自行斟酌;但要意識到“路標”段絕非硬性要求。

文獻綜述

在引言開頭,不要花一頁半的篇幅介紹其它文獻。首先,讀者最關心的是你做了什麼。除非讀者瞭解了你做了什麼,否則他們無法判斷你所做的是否優於他人。其次,大多數讀者並不熟悉相關文獻。深入淺出地解釋你自己的論文已經頗為困難;若還要解釋他人的論文,那我只能祝你好運了。

解釋完你自己的貢獻之後,便可撰寫簡要的文獻綜述了。文獻綜述應獨立成段,較長的文獻綜述應單獨成節,這樣對文獻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請注意,此時讀者尚未理解你的論文,並且大多數讀者可能沒有讀過其他文獻,因此讀者會很難看出你的論文如何與其他論文不同。

要慷慨引用文獻。你不必為突出你自己的方法和貢獻而把別人的研究批得一無是處。很多論文的文獻綜述洋洋灑灑,一發不可收拾。沒有必要引用相關領域裡的每一篇文獻,也沒有必要按照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經濟學文獻綜述》期刊)的'行文風格來撰寫綜述。文獻綜述的要點在於將你的論文和最為相關的、最新的兩三篇文獻區別開來,同時恰當地肯定這些作者所做的貢獻以避免某些內容被誤認為是你的創新。有些人對“策略性引用”頗為顧慮;他們大量引用某人的文章,向主編暗示此人是審稿人的合適人選,也想確保審稿人能在參考文獻中看到他們自己的論文被大量引用。這些做法是否得體姑且不論,在論文終稿裡,這些帶水份的東西應該刪掉。

正文

在正文部分,你的任務是儘快闡述核心結論。多數論文恰好背道而馳:它們花大量篇幅鋪陳動機,綜述文獻洋洋灑灑,描述龐大、複雜的模型但在後文中不再涉及,羅列描述性統計量、初步結果、一兩個不太相關的討論,而“重要估計結果”直到表12才列出。至此,讀者們早已昏昏欲睡了。

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只有那些有助於讀者理解主要結論的內容,才能放在主要結論的前面。

理論模型

多數文章中的“主要結果”是實證研究的結果。文中可能會有一些理論或一個模型。如你(或主編!)問“這篇論文是否拓展了經濟學理論?”答案肯定是“沒有”。這些論文的理論是為了有助於理解實證研究。根據這個原則,只有讀者理解實證結果所必需的理論才應保留;在讀者能夠理解實證結果的前提下,理論部分能簡則簡。

不要建立“一般化的”模型,然後說“在實證部分中,我們將衝擊簡化為AR(1)過程;假設有兩個企業而不是一個連續集;假設行為人具有二次型效用函式”等等。只需建立、求解與資料相匹配的特定的理論模型。

實證研究

應該從報告主要結果開始。不要做“熱身”練習,不要詳細地描述資料(特別是眾所周知的資料)、初步的估計結果和對他人結果的複製。也不要介紹失敗的模型設定來突出你的有效的模型。如果確有必要,可以將它們放到後文或者附錄中。

你或許會強烈排斥我的建議。如果你實在不願意採納我的建議,至少,在介紹你的主要結論之前,不要寫無助於讀者理解主要結果的內容。

主要結果之後應該放置一些具有經濟學直覺的圖表,說明主要結果能夠穩健地反映資料中的程式化的、有說服力的事實。接著,應對潛在的批評作出簡短迴應,並進行必要的穩健性檢驗;這些討論和穩健性檢驗的大部分內容最終其實可以作為附錄放在網上。

結論

委實說,結論部分是多餘的。如果引言部分已經深入淺出地闡明瞭貢獻,並且論文主體部分又論述了主要結論和貢獻(按照“三角形”式結構),那麼結論部分再次申明貢獻真是毫無意義。我曾有幾次嘗試在文章中省略掉結論部分,但在主編和審稿人看來,這種做法太過激進。

誠然,有些讀者會直接跳到結論部分去檢視主要結果,但這只是因為很多作者在引言裡不著要點從而使得這些讀者習慣於跳過引言。

因此,結論部分要簡短、有趣。不要重述你的所有發現。摘要裡提一次,引言裡提一次,正文裡又提一次,這已經夠了!可以用一兩段話承認研究的侷限性,引申正文中未提到的推論。

但要簡短——不要象寫經費申請報告似的勾勒未來的所有研究計劃。也不要猜測;讀者想知道你所發現的事實,而不是你的想法。

附錄

附錄是個極好的收納箱。把你對文獻的深刻見解、一般化的模型、57個穩健性檢驗統統扔到附錄裡吧。這是把它們從正文中剔除的好辦法。最終,你也會把它們從附錄中倒掉。

嚴格來講,認真負責的作者、審稿人和評論者總是想展示主要結果在多種不同情況下都是穩健的。你也必須進行穩健性檢驗,但一旦你能夠證明那些穩健性檢驗對主要結果並無顯著影響,並且發現了一個得到主要結果的最優方法,那麼,在正文中就不值得浪費篇幅羅列所有穩健性檢驗了。附錄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可以在正文中只是簡要總結所做的一切穩健性檢驗。你可以把附錄放到你的個人網站或期刊的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