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論文寫作要求

才智咖 人氣:2.15W

寫好一篇論文真的不容易,別說反覆檢視大綱觀點、論文結構和引證文獻,就是連其中的格式、標點、腳註的修改就讓人煩的了,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經濟學論文寫作要求,歡迎閱讀參考。

經濟學論文寫作要求

儘量簡短

文章應儘可能簡短。每個單詞必須言之有物。當你修改文章時,可以不時自問:“能否用更少的篇幅表達同樣的意思?”和“這句話真的必要嗎?”文章的終稿不能超過40 頁。草稿應更短。(請依吾言行事, 勿仿吾行而作!)文章越短越好。

切忌重複。換而言之,如果意思已經表達過一次,就沒必要再說第二次。重複帶來的嚴重後果是,冗詞贅語佔用了篇幅,耗費了讀者的耐心,他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讀到相同的意思。重申一遍,重複非常非常的糟糕。(不耐煩了吧?!)“換而言之”意味著麻煩來了。回頭查詢重複之處,只說一遍,說明白。

基本要點

不論是論文整體的組織架構,還是微觀段落的行文,應遵循如下原則:“先說明你做了什麼,而後解釋它,再把它與其他備選物件或方法步驟進行比較。”例如,在描述資料處理時,應該先說“我將收入除以了家庭總人口數的平方根”;然後解釋這樣調整收入的重要性,最後討論其它可能的調整方式。然而大多數作者的行文順序恰恰相反。

預覽下文和回顧前文往往標誌著行文結構混亂。“正如我們將在表格6 會看到的”,“回顧第1 該文(Bond Risk Premia)系作者和Monika Piazzesi 合作,發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年第1 期,其網上附錄共31 頁。—譯者注二節”,“這一結果概述了第四節的更多分析”,這樣的句子都表明,文章內容的順序並未組織清楚。

力求準確。仔細研讀每個句子。每個句子都言之有物嗎?每句話都言必有中嗎?

詳細記錄研究步驟。根據論文正文、論文附錄或網上附錄的研究步驟描述,研究生們應能獨立複製出論文中的每一個數字。學生論文往往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的文章堆砌了冗詞和廢話,但我弄不清楚關鍵表格中的結果是如何算出來的,標準差是怎麼算出來的,也不理解文中的數值模擬是怎麼操作的,等等。

越簡單越好。大多數學生認為,文章要吸引眼球就必須進行包裝。事實恰好相反:數學越少越好。估計方法越簡單越好。

腳註

不要用腳註來處理次要的、輔助性的評論。如果評論很重要,就把它放到正文中;如果不重要,就刪掉它。腳註裡的輔助性評論通常表明你沒有理清思路,不清楚應將註釋裡的內容放到文中哪個序列位置。你真的希望讀者停下來閱讀這個腳註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把它放到正文中。你希望一般的的讀者不要停下嗎?那就把腳註刪掉。顯然,如果正文中有很多括號(內含註釋),這就同有很多腳註一樣糟糕。

那些一般讀者確實可以跳過、但少數讀者為了理解某處而可能願意瞭解更多的`內容,才需要腳註。長串的參考文獻、簡單的數學推導或其他研究步驟的描述,都可以採用腳註。

表格

每個表格都應有它相對獨立的說明文字,這樣可使讀者快速瀏覽時,無需到正文中尋找諸如希臘字母的定義之類的資訊就能夠讀懂表格裡的內容。但切勿矯枉過正,把表格的說明文字寫得比文章還長。在我看來,變數構造之類的細節描述就可省掉。“賬面市值比”就很好了;你不必贅言六月份的賬面市值比來源於Compustat 資料庫。表格的說明文字的目的是讓習慣瀏覽的讀者能夠理解表格,而不是替代正文中其他地方的細節描述。

迴歸結果表格的說明文字應包含迴歸方程和方程中所有變數的名稱,特別是左邊變數(因變數)的名稱。

正文中不曾提及到的數字不必出現在表格中。表格中的數字不必逐一單獨提及;“表3 第一行的數字呈U 型”這樣的表述便可。“表5 給出了描述性統計量(句號)”就欠妥。如果數字不值得在正文中提及,那麼它們也不值得放在表格中。

正確保留有效數字的位數,不要照搬計量軟體的結果。如果某一估計係數是4.56783,標準誤是0.6789,那麼估計係數應寫成4.6,標準誤應寫成0.7。對幾乎所有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應用而言,小數點後兩到三位有效數字足矣。

合理使用量綱。用百分比就不錯。報告2.3,而非0.0000023,這樣讀者會更容易理解。

圖形

優美的圖形能讓文章富有生氣。與冗長的數字表格相比,圖形能更好地表達資料的模式和規律。醜陋或不當的圖形只會浪費篇幅。同樣,圖形也需要自成一體的說明文字,其中應該包括圖形中每個標識的定義。應對座標軸進行標註。合理運用量綱。不要用點線繪圖,因為影印以後會模糊不清。不要使用虛線繪製波動較大的序列。

寫作要點

寫作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一直留意讀者已經知道什麼、尚不知道什麼。大多數博士生高估了讀者掌握的資訊。我們頭腦中並沒有儲存每篇論文的細節。要經常留意哪些是你已經解釋過的內容,哪些是尚未解釋的內容。

讀者最關心的是理解你論文的基本要點。在他們理解你論文的要點之前,不會對你的論文做任何評論。我的建議不言自明—先陳述並解釋你所做的,而後再佐證你所做的,最後將它同其它方法作比較。

使用主動語態。不要寫:“τ 值被設為3”,“資料集被這樣構造”。究竟誰做了假設和構造呢?

請在文中搜索“被”,將所有被動語態統統換掉。

使用“我”沒什麼問題。在獨立作者的文章中,不要過於嚴肅地使用“我們”。“我假設τ等於3”,“我構造資料集的方法如下”。如果有“我”用得太多之嫌,常有辦法可以避免。雖然語言純化論者認為表格是不能用作主語的,但我認為“表5 列出了估計結果”這樣寫就可以,不要寫成“我在表5 中列出了估計結果”。我自己常使用“我們”指代“你們(讀者)和我”,用“你(們)”指代讀者。“我們可以看到,表5 中的係數呈U 型”或者“你可以看到,係數呈U 型”,這樣的表述就比較好。“U 型的係數能被看到”(被動語態)或者“人們可以看到U 型的係數”(究竟是誰呢?),這樣的表述就比較糟糕。

寫作拙劣的病根是作者不願意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負責任。這些作者濫用被動語態,“這一點應該被注意到”,組織混亂,首先鋪陳文獻最後才闡明作者思想,這些都是症狀。深呼吸一下,然後勇敢地對你自己寫的文字負起責任來。

最好採用一般現在時。即便1993 年已經過去許久,你也可以說“Fama and French (1993)find…”。談到你自己的論文時也是這樣;闡述你在表5 中的發現,而不是在表5 中將要發現的。

至關重要的是要保持時態一致。不要在一段的開頭用過去時態,而在結尾卻用將來時態。

使用正常的句子結構:先主語,後謂語,最後是賓語。不要寫“行為主體在面臨暫時性收入波動時用來平滑消費的保險機制是五花八門的”,而應該寫:“人們採用多種保險機制平滑消費”。(我將“行為主體”這一刻板的詞彙換成了更為具體的“人們”,用簡單的“多種”一詞替換了花哨的“五花八門”。實際上,整句都應刪掉,因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引出介紹保險機制的段落。這是“清嗓子”般的句子,違反了言之有物的原則。人們運用各種保險機制這一事實並不新鮮,新鮮的是這些機制的內容。

儘可能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寫作要具體,不可抽象。(這裡應該插入具體的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