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

才智咖 人氣:2.39W

導語:文獻綜述是科學文獻的一種,而參考文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歡迎閱讀!

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一、文獻綜述是什麼?

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而寫成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的文體。

二、文獻綜述的主體結構

文獻綜述的大體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引言、正文、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

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是要交代清楚以下四個問題:

(1)首先要說明寫作的目的,定義綜述主題、問題和研究領域。

(2)指出有關綜述主題已發表文獻的總體趨勢,闡述有關概念的定義。

(3)規定綜述的範圍、包括專題涉及的學科範圍和時間範圍,必須宣告引用文獻起止的年份,解釋、分析和比較文獻以及組織綜述次序的準則。

(4)說明有關問題的現況或爭論焦點,引出所寫綜述的核心主題,這是廣大讀者最關心而又感興趣的,也是寫作綜述的主線。

該部分要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寫作的目的、必要性、有關概念的定義,綜述的範圍,闡述有關問題的現狀和動態,以及對主要問題爭論的焦點等。一般200-300字為宜,不宜超過500字。

正文:

該部分是文獻綜述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沒有固定的格式,不管用哪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引言部分所確立綜述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體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主題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瞭,以15字為限,不用標點符號,其層次的劃分及編號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兩級,第三級上用圓括號()中間加數字的形式標識。

插圖應具有自明性,儘量不要與文中的文字重複,插圖下方應註明圖序和圖名。

表格應結構簡潔,便於操作,內容避免與正文、插圖重複。表格應採用三線表,可適當加註輔助線,但不能用斜線和豎線。表格上方應註明表序和表名。

總結:

對綜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總結,作者應對各種觀點進行綜合評價,指出自己對該課題的研究意見,指出存在的不同意見、存在的問題及今後發展的方向和展望。

三、文獻綜述的寫作技巧

1、技巧一:簡述背景和立題研究過程。這部分內容儘量簡明扼要。

2、技巧二:回顧歷史要有重點,內容要緊扣文章標題,圍繞標題介紹背景,在引用過去的文獻時一定要簡潔。

3、技巧三: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麼問題,別人是怎麼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這樣會節省很多精力。

四、文獻綜述的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一:蒐集文獻應儘量全。

注意事項二: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要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注意事項三: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文獻綜述的作者引用間接文獻時是否恰當,有無謬誤,綜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間接轉引文獻。

注意事項四: 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注意事項五:綜述篇幅不可太長。綜述一般不宜超過4000字。 綜述並不是簡單的文獻羅列,綜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綜合和歸納。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眾所周知,在此不再贅述。

但是,儘管國家已頒佈了國家標準(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但一來,國家標準有些要求並不明確,有些可能還不盡合理,二來各編輯部可能並未充分重視,目前不同期刊對參考文獻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這給作者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一是投稿不同期刊要用不同的參考文獻列出格式,特別是,當稿件被一個期刊拒稿而另投他刊時,需要進行大量的無意義的修改。

筆者參照(GB/T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根據多年的編輯和實際論文投稿實踐,提出以下拙見,與各位同仁討論,希望大家提出改正意見,並獲得共識,以方便科學家投稿。

(注意:GB/T 7714—2005是國家推薦標準,不是強制標準,故,應當儘量參照執行,但可以稍作修改)

1. 建議使用著者—年制

GB/T7714—2005給出了兩種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一是順序編碼制,二是著者—年制,未強制執行某一種,這也是各期刊最大的分歧。

筆者以為,著者—年制明顯優於順序編碼制。

順序編碼制的優點是節省空間,但在現在主要是電子檔案的條件下,空間的價值已經很低。

順序編碼制的缺點之一是在正文中讀到某文獻時,並不清楚該文獻是何人所作,必須翻頁到後面的文獻表才能找到,這在印刷的紙質本上尚不太費力,在電子檔案上,閱讀時經常地跳轉頁碼,是很令人煩惱的。

順序編碼制的缺點之二是在寫作和編輯過程中容易出錯,要將文中出現的文獻與參考文獻表上的文獻一一對應,非小心不可,而當文章修改時,在前面增加(或刪去)一篇或數篇文獻時,更是要對後續文獻的序號一一修改,相當麻煩。比如,投稿時某文獻尚未正式發表,而到文章經審稿、退修、錄用後,發現又有與本文有關的一篇或多篇文獻見刊,這時作者不得不在前言節中加上這些文獻,這樣,後續文獻的編號均需一一調整。這樣就很有可能出現文中編號與文獻表中的編號並不對應,甚至出現系統位移。

而著者—年制在正文中即寫明瞭文獻的作者和出版年代,熟悉的讀者不用翻閱文獻表,就可以知道是哪篇文獻,甚至知曉該文獻的核心內容,大大地方便了讀者。

著者—年制文獻的對應關係簡單,不易出錯,這是著者—年制的優點之二。特別是當增加文獻時,對正文和文獻表中其他部分的文獻幾乎不產生影響,作者修改文稿和編輯編輯文稿均只需很少的工作量,且不易出錯。

使用著者—年制還使作者和編者不得不淘汰一種不良的引文方式, 形如“對白雲鄂博礦床的成因有大量學者進行了研究[1-50]”的引文方式在順序編碼制中也許不很難看,但在著者—年制中是很不雅觀的。事實上,在現今網上查詢文獻十分方便的今天,形如“對白雲鄂博礦床成因有大量學者進行了研究[1-50]”的引文方式已經毫無意義。而在著者-年制中,我的編輯實踐中是要求作者將各具體文獻的關鍵證據或/和創性性論點一一列出,而對於那些既無創新性論據也無創新性論點的文獻,則不要列出。這也使文獻統計學中按被引用次數評價論文價值的思想更為合理。

著者—年制的唯一缺點是佔用較多的篇幅,但這在今天以電子檔案為主的情況下,已不重要。

2. 應當列出全部作者

在GB/T 7714—2005中,對文獻表中文獻作者的列出要求是多於3人是僅列出前三位,後加“等”、或“et al.”等。

但首先,從法律角度,這是違反著作權法的,故應當是無效的。文獻的合作作者,無論是第幾作者,均是文獻的著作權人之一,要引用他們的作品,而只列其中部分著作權人,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次,有許多文獻中,位於後邊的作者並不是不重要,如筆者發現,許多通訊作者將自己的姓名列在作者的最後一位。

3. 西文文獻的華人作者姓和名均應當全拼

GB/T7714—2005要求華人的西文姓名用漢語拼音,不得用縮寫,且除了第一音節以子音字母結尾而第二音節以母音字母開頭時需加分音符外,不要在雙音節人名間加上任何字元。

但是,筆者發現,現在許多期刊在引用華人的西文文獻時,往往是將華人的名也縮寫了,對雙音節人名多數是縮寫成了第一、二音節的兩個首字母。這是既不符合國標,也是很不合適的。

因為華人的同姓人很多,僅靠名的縮寫,很難分清究竟是哪位作者。比如中國的“Kong X”可能有數萬人(憲字輩和祥字輩的孔家人)、姓“Zhang”的有張、章、仉,總人口有幾千萬,僅加上一個或兩個字母,遠遠區分不了。同樣Li (李、厲、黎)、Wang (王、汪)、Wu(吳、烏、伍、武、毋、巫、鄔、舞)、Yan (嚴、言、燕、顏、閻、晏、閆、鄢)等同“姓”者也太多。

筆者建議,在正文引用處應當將第一作者的姓、名均寫全(全拼),在文獻表中,應將所有作者的姓和名均寫全拼。

至於港臺及海外的華人作者,可以依照名從主人原則,繼續按威氏拼法拼寫他們的姓名,名中也可加短橫。

還有少數民族作者,應當注意區分作者的姓和名,有些民族的習慣是名前姓後,如維吾爾族,在文章發表時,可能是按這一方式,而在參考文獻表中應當一律姓前名後。

4. 析出文獻中,文集等的前面仍用“見”、“In”,不用“∥”

GB/T7714—2005要求,專著(含論文集)中析出文獻的出處項前用“//”代替“.見:”或“:”。

但筆者以為,這一相較於以前標準的修改並無明顯優點,且“//”很難想象其有“見:”或“In:的含義。

5. 起止頁碼、連續序號和合期期刊的合期號間仍用 “~”

GB/T7714—2005要求起止頁碼和連續序號間用“-”代替“~”;合期期刊的合期號間採用“/”,不用“-”“—”“~”或“,”。

這顯然並不合理。筆者認為,當阿拉伯數字為基數詞或序數詞時,表示兩基數或序數的範圍用波浪線更為合適(章雨旭等,2010)。頁碼和期號均可以看作是序數詞,其間用波浪線顯然很合適。另外,斜槓除了常用作除號外,常被用以代替“或”,而合刊的期號間顯然既非相除關係,也非或者關係。若多期合刊,如《地質論評》在抗日戰爭中的1943年第8卷,因為特別困難,曾出版了一個全年的六期合刊,按GB/T7714—2005要求,將會被寫為“8(1/2/3/4/5/6)”,顯然不美。

6. 析出文獻的來源文獻的主要責任者後應當加上責任

GB/T7714—2005對析出文獻的來源文獻,如論文集,只要求寫主編名,不要求加“主編”二字。

如:白書農. 1998. 植物開花研究[M]//李承森. 植物科學進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46-163.

筆者以為這並不合適,上條文獻中明確“李承森”的責任顯然更好。

7. 起止頁碼前一律用冒號

GB/T7714—2005 要求“:”用於其他題名資訊、出版者、引文頁碼、析出文獻的頁碼、專利國別前。 即無論是專著的引文頁碼還是期刊的引文頁碼前均應當用冒號。在此之前,我刊在專著的引用頁碼前是用逗號。

8. 引用專著中的內容應當標明引用頁碼

引用專著時我們一般是寫出專著的全部頁碼,這對於讀者查閱相關內容可能並不方便。建議寫出引用內容的所在頁碼或頁碼範圍。

GB/T7714—2005要求是在正文中引用處將頁碼或頁碼範圍作為上角標列出。在後面的文獻表中,文獻表中不再重複著錄,我們可以列出總頁碼。

9.非正式出版物的引用格式

按GB/T 7714—2005,非正式出版物與正式出版物一樣列出。

但學術論文不同於一般文獻,學術論文字身必須是經過同行專家審查過的,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非正式出版物的可信度不一定,最好與正式出版物區別開來。我刊多年的實踐是將非正式出版物與正式參考文獻分開,放在註釋項下。

關於學位論文,筆者以為,博士論文有較多的專家評審,而學士和碩士學位論文,恐怕多是習作而已,故我刊暫時的處理是將博士學位論文當作正式參考文獻,而將學士學位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當作註釋列出。

非正式出版物的列法是,在正文中用上角標陰圈碼,或者寫為第一作者加上上角標陰圈碼,例:“(張三等,1998;李四;王五等,2007;趙六等)”。而在註釋項下的列法格式與正式文獻儘量一致。

10.常見文獻的格式

依據GB/T 7714—2005及以上討論,建議文獻採用著者-年制,文後參考文獻的格式如下:

(1)刊物上的文章: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稱. 刊物名稱,卷號(期號):起始頁~終止頁.

(2)專著: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書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頁~終止頁.

(3)論文集中的文章: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稱. 見:XXX, XXX,...,(等). 主編. 書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頁~終止頁.

(4)學位論文:

研究生姓名. 論文完成年份. 論文題目[博士/碩士/學士學位論文]. 導師:導師姓名. 城市:學校或研究單位.

(5)報紙上的文章:

作者.出版年.題目[N].報紙名,年-月-日(第?版).

報紙的檔案型別[N]建議寫明。

(6)網上文獻:

作者.出版年.題目[OL].(更新日期)[引用日期]http://網址.

按GB/T 7714—2005,更新日期可省,引用日期不可省!日期的格式必須是類似於:“2011-06-21”的形式。且文獻型別[OL]不可省略。

同時是其他文獻又是網路文獻時可聯合起來,例:

董沛.2010. 國土資源部官員:1/3地質災害發生在監控點以外[N/OL]. 工人日報,2010-08-17(第6版);[2011-03-06]

單獨列一種形式亦可,但應當注意儘量列原創,而不列轉載;而由於網上文獻查詢方便,列網上文獻還是有必要的。

董沛.2010. 國土資源部官員:1/3地質災害發生在監控點以外[N].工人日報,2010-08-17(第6版).

董沛.2010. 國土資源部官員:1/3地質災害發生在監控點以外[OL].[2011-06-14]

其中[2011-06-14]是引用的日期,這一項不可省,因為網上文章變化較大,很有可能被刪除或更新,作者僅表明對引用日期網上確有該文負責。

【拓展】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簡稱綜述,又稱文獻回顧,文獻分析。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蒐集大量相關資料,然後通過閱讀、分析、歸納、整理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對其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摘要和關鍵詞

摘要限200字以內。摘要要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不應出現圖表、冗長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號、縮略語。摘要後需要給出3-5個關鍵詞,中間應用分號“;”分隔。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同雜誌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條以內為宜,以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

1.專著: [序號]作者.書名[M].版本(第1版不著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 [序號]作者.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3.會議論文集(或彙編): [序號]作者.題名[A].編者.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4.學位論文: [序號]作者. 題名[D]. 學位授予地址:學位授予單位,年份.

5.專利: [序號]專利申請者. 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或地區):專利號, 出版日期.

6.科技報告: [序號]著者. 報告題名[R].編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7.標準: [序號] 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頒佈日期.

8.報紙文章 : [序號] 作者. 題名[N]. 報紙名,年-月-日(版次).

9.電子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型別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10.各種未定義型別的文獻: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