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素質教育的舞蹈教學實踐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1W

作為一種新的藝術教學實驗專案,高中素質教育舞蹈課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方面的挑戰。首先,大部分學生並不善於運用自己的身體進行表達,他們在以往所受到教育中,身體參與更多是在體育課中完成的。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有過用身體進行藝術表達的經歷。男生尤其明顯,很多人對舞蹈課表現出抗拒和緊張的情緒。其次,高中生心智漸趨成熟,有著相對獨立的判斷能力和較為鮮明的個人態度,並且敢於為自己的所想據理力爭。體現在舞蹈課的參與和學習過程中,即學生會站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舞蹈,文化層面、審美層面、學科層面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很多問題不限於舞蹈的範疇,對教師的駕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筆者自2008年以來一直從事素質教育舞蹈課程的實踐教學,深感該課程意義重大,也深知課程實施的各種挑戰,故簡要梳理近年來實踐的一些做法和經驗。

高中素質教育的舞蹈教學實踐論文

一、映象的模仿:建立身心的安全感

舞蹈的載體是身體,身體涉及個人隱私。學生在運用個人身體參與舞蹈課時,需要儘快有效建立身體與心理上的安全感,這樣才能自由、放鬆地參與到課堂中。如果沒有建立起身心的安全感,就會激發學生保護自己身體隱私的反應。身體的隱私涉及運用身體表達自己的情感、運用身體做任何動作(特別是過去不曾做過的動作)、將自己的動作展示給自己以外的人等。無論是國小或是高中,在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尊重其身體表達的意願都非常重要。而且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擁有了“捍衛”自己想法的能力,如不是出於其內心的認同,僅依靠教師的威嚴要求其配合課堂正常進行下去,難度較大,學生也很難全身心投入。因此,如何在上課的最初階段快速有效地建立起彼此的安全感,尤為重要。安全感一詞是來自於心理學的詞彙,那麼找尋建立安全感的思考方向也應該從心理學的方法出發。在筆者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就是“映象”這一方法,通過映象動作,來達到共情、支援、感到被支援、看到、感到被尊重地看到等作用,課程通常會進行集體映象和兩個人之間的映象活動。集體映象主要是由一位學生帶領,全班學生跟隨帶領學生一起動作。帶領學生的動作產生於自己願意做和能夠做出的基礎上,也就是動作發生的本身是基於自己能力範圍內且由自己選擇。全班學生映象他的動作,則是用身體看到帶領學生,用身體感受帶領學生的微妙情緒,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共情。這種模仿,不僅能鍛鍊模仿能力,最主要的是讓帶領學生感受到來自於全班的支援。這種支援為今後的課堂提供了可以隨意展示的土壤,其隱喻的意義為“大家可以包容我的動作,雖談不上欣賞,但至少允許我這樣的動作存在”。兩個人的映象多數是應用於發展個人即興能力階段,通過兩個人互相同步模仿彼此的動作,起到有人全程關注自己的動作和全程共情動作的作用,讓自己帶有情感的動作在一種期待與允許的情況下發生。當映象體驗完成後,學生再進行自己的動作表現和態度表達就會容易很多,能在一種“我願意”的情況下進行表達。這就是在舞蹈課堂中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也是在最初階段舞蹈教師搭建出這樣的活動框架的必要性,這有助於每位學生儘快地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建立起連線。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很多,教師可以科學地進行嘗試,並及時總結經驗。

二、收放的尺度:掌控教學的專業度

每位教師最初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好像在上下打量著自己,試圖去考量眼前這位教師能教授什麼內容。學生對教師能力的評判,年級越高水準的要求越高。如果教師總是自顧自地展示自己作為舞蹈教師的專業水準,學生固然會打消對教師專業性的疑慮,但與此同時也會產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進而影響到對課堂的積極參與。因此,教師該如何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專業水平,也是素質教育舞蹈教學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首先,如果做較為極端的假設,素質教育舞蹈課中都是遊戲或者是有意思的活動,那麼即便教師擁有非常強的課堂控場能力,學生仍然會質疑,這是舞蹈課嗎?眼前的這位教師專業能力足夠強嗎?當這樣的質疑出現在學生心中時,很可能會在日後的某一節課堂中爆發出教師不期望看到的場景:學生並不信服教師。還有一種情況,有的教師會有意隱藏起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免特別舞蹈化的動作“嚇”到學生,令他們產生那是遙不可及的身體呈現的錯誤意識。因此,有的教師會盡可能做一些學生容易模仿的動作,卻沒有及時樹立權威,也沒有樹立起專業的典範,也就談不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信和自由,鼓勵他們進行動作嘗試。不得不承認,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學生多會將教師看成“自己人”,顧忌較少地進行肢體活動嘗試。但是這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應,即學生的動作質量沒有進步,同時也容易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產生懷疑。其次,也存在另一種極端的例子,即如果教師一味地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動作示範專業且“高精尖”,這樣的結果多能收穫學生的認同並會迎來掌聲,但是這也容易造成只有班級裡面的舞蹈特長生或者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學生願意追隨和學習,其他學生會從心底為自己與教師之間畫出一道分界線:“我永遠也達不到那個樣子,我們不可能是一類人”。曾經有一位男教師在一節藝術綜合課的公開課中,為學生展示各民族的舞蹈藝術,其中一個環節,教師為在場的學生表演了一段傣族舞,隨後請學生一起跟著模仿學習。筆者作為旁觀者在臺下發現,學生並無意願進行模仿,部分學生甚至不願意動一下,只有個別女學生(看起來像是有舞蹈基礎的)跟著教師做動作。學生不願意跟隨學習,多半是因為學習動作太過專業,使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加之略顯誇張的表演,讓學生無從欣賞,心存牴觸。很多教師在展示和使用自身的專業能力時經常會陷入兩難的境地,似乎朝向哪一個方都會出錯。筆者認為,相關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需要意識到自己正在往哪個方向傾斜,避免出現偏差。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一個度,既要塑造一個可以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的教師角色,又要讓學生認同自己,這需要在長時間的教學中去摸索,不斷試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規律。根據筆者的個人經驗,教師在最初接觸學生的時候,可以選擇適度隱藏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動作示範上更加生活化和非舞蹈化,以與學生構成較為平等的對話姿態。在隨後一些有關即興類、空間體驗類、道具類的課程中,教師可運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其目的並不在於炫耀自身的本領,也不為保持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是在教育思路上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考,幫助他們從更多維度進行嘗試。教師做專業示範是為了引領學生沉浸於舞蹈,並不是自我標榜,更不是僅為了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每一次示範都應有明確的目的`,為了讓學生知道舞臺表演需要怎樣的素養、什麼是生命的律動,以及讓學生知道透過身體應如何表現觀念等。

三、課堂的補充:促進學習的延續性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不應只存在於課時裡,在課後也應具有足夠的魅力引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因此,對於素質教育舞蹈課的思考,不能止步於課堂裡,還應該延伸至課堂外。教師可以選擇某些課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在課堂中積累一定的興趣、方法和小成果,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進行完善與創編。如何能夠讓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中深入鑽研藝術、研究舞蹈,需要有以下幾點認識:一是教師能夠引領學生對舞蹈真正感興趣;二是學生通過課後對舞蹈的探索可以收穫頗多;三是學生除了舞蹈能力有所提升外,一定伴隨著其他層面的收穫;四是有展示的平臺,有觀眾見證成果。基於以上的認識,筆者分享一些經驗。首先,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中捕捉和發現學生的興趣。在學校的教育環境中,特別是藝術課,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興趣,很難進行課外的拓展,更遑論在上面傾注心血。首先,教師設定的學習任務不應引起學生的疲倦懈怠,而應引導和提升他們繼續深入的意願。其次,教師可以考慮藉助舞蹈的形式與多學科進行對話交流,使最終形成的作品或成果是多門學科碰撞的結果,學生最終收穫的也就不僅是舞蹈,還包括其他學科的知識,並提升協調各學科的綜合能力。最後,教師還可以藉助校內校外的各種平臺進行教學展示,比如藝術節、科技節、教育論壇、舞蹈比賽等。當學生知道他們會登臺演出時,就會更有動力進行作品創作。當然,舞蹈課的課外拓展形式,不必侷限於舞蹈作品,還可將成果的呈現方式多元化,如小型音樂劇、戲劇、視覺藝術、行為藝術等其他門類藝術或者綜合藝術,也可以是非舞臺呈現的形式,如分析報告、論文、文藝評論、策劃案等。其實,只要是學生源於舞蹈課而產生的成果,都是舞蹈教學非常可貴的進步。

結語

當教師離開專業院校進入普教系統後,會發現對教師的評價維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與其他學科教師一同培養學生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察到自身的不足之處與教學挑戰。作為藝術學科的教師雖然沒有大學聯考的壓力,仍應憑靠自己的教學魅力來“營銷”舞蹈課程。因此,相關教師需要勤於總結、時刻思考,保持一顆一直在路上的前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