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對資產計量屬性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1.7W

摘要: 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會計目標,而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本文闡述了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四個階段對資產計量屬性產生的影響,剖析了由於會計制度的變革帶來的資產計量屬性多元化對提高會計資訊質量的貢獻。

論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對資產計量屬性的影響


關鍵詞:會計目標;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公允價值
  
  一、會計目標與會計計量屬性的關係
  
  會計界關於會計目標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流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託責任學派認為:由於社會資源(主要是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源的受託者就負有了對資源的委託者解釋、說明其活動及結果的義務。因此,會計的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受託管理的情況。為了有效地協調委託和受託的關係,客觀、公正地反映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在會計資訊質量方面應強調客觀性,在會計確認上只確認企業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在會計計量上,由於歷史成本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因此堅持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以有效反映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資訊使用者提供有利於其決策的會計資訊,強調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上,認為:會計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資訊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並行。然而無論哪個流派,會計界都應該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會計資訊的使用者是誰?二是會計資訊的用途是什麼?三是什麼樣的會計資訊是有用? 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包括現實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和其他相關利益主體;會計資訊的用途是使用者利用會計資訊作為經濟決策的依據,並評估治理層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這就需要會計資訊有相應的質量保證,即要求通過財務報告提供的會計資訊必須是可靠的和相關的。
  眾所周知,會計資訊的產生過程與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 (包括披露)之間關係密切,其中確認和計量是核心。所謂會計計量,是指運用特定的計量單位,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確定應予記錄的交易或事項金額的會計量化過程。按照西方會計研究成果認為:對會計計量屬性一般從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和流向(投入、產出)兩個方面考慮。從而產生出:歷史成本(從過去投入角度計量)、現行成本(從現在投入角度計量)、現行售價(從現在產出角度計量)可變現淨值(從未來產出角度計量)、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從未來產出角度計量)等。計量屬性的不同選擇,會使相同的計量物件表現為不同的貨幣金額。例如:2003年末購入的一棟購價為100萬的辦公樓,假如不計算殘值並按50年折舊,如果採用歷史成本計量,那麼到2008年末其價值為90萬元;如果以現行成本計量,假設2003年末到2008年該地區該類房地產價格上漲了一倍,那麼2008年末按以現行成本計量的價值可能180萬元。可見,不同的計量屬性,會使相同的會計要素表現為不同的貨幣數量,從而使會計資訊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建立在不同的計量屬性上。
  那麼,在會計實務中,究竟應該在何時採用何種會計計量屬性呢?這個問題最終還得回到會計目標上來並最終服務於會計目標。如果資訊使用者要求以反映經營者的受託責任為目標,可能歷史成本便成為會計計量屬性的主導模式;如果會計目標更多地傾向於決策有用觀時,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持有期間,價格波動較大,歷史成本難以追蹤市場價值的資產(如股票,期貨等)當資訊使用者會計目標開始更多地傾向於決策有用觀時,一些其他計量屬性,例如公允價值可能成為會計計量屬性的首選模式。由此可見,一方面不同的會計目標理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計量觀點;另一方面,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提供的會計資訊側重點不同,由此決定了會計系統執行的終極目標不同。
  
  二、會計制度改革對我國資產計量屬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