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教學

才智咖 人氣:1.89W
談《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教學
       《品德與社會》本身就是一門活動型課程,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國小生的心理、年齡特徵,活化教學內容,主動構建活動型的課堂,做到課堂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活動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其對相關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行為方式,運用於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品德與社會》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在課堂中只有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種感性活動中,學生們的身體、各種感官、各種心理因素都處在積極的狀態之中,它能滿足學生好動的天性,自然而然地營造出一種讓學生感到美好、親切、喜愛的學習氛圍,使原來枯燥乏味的說教成為喜聞樂見的身心享受,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中、積極向上的教學內容中感受生活。
        比如在《家有喜事》一課中,上課前,筆者喜氣洋洋地走進教室,興奮的向學生介紹了自己家中的喜事,學生們一下被感染了。筆者隨機問道:“人人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你家的喜事肯定也很多,誰能說一說讓我們共同分享?”學生們踴躍舉手,興致勃勃地爭著上來介紹自己家的喜事。教師用“真為你高興”、“祝賀你”、“為你喝彩”等來表示肯定,學生很快就帶著愉快輕鬆的心情進入學習角色。
        二、注重以學生生活為本的自主活動
        新課程理念指出:課程源於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原型出發,使道德規範、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重新融入到學生生活中,有機地整合為學習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與主動精神,讓學生在主動中參與,在參與中發展。
        在教學《公共交通有規則》一課時,因為交通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筆者針對這一實際情況,設計了“我會過馬路”的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感受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而且印象很深,不容易忘記。接著筆者利用多媒體制作了交通標誌和交通設施的課件,讓學生了解了基本的交通知識。然後開展了“交通規則知多少”競賽,在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中,交通標誌、交通規則不再枯燥、呆板和難以認識。學生在自己進行的活動中,學到了基本的知識,豐富了生活經驗。
        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新課程標準中的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能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的需要,在這種交往中學生又能感受人與人之間達成的融合、溝通的快樂,得到集體、小組的認同,看到自己在小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與他人之間許多共同感受,這些都是令學生快樂的事。既能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虛心聽取別人發言的習慣,又能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        例如,在《我是聰明消費者》一課學習中,有個環節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買東西有哪些學問?筆者讓每個學生都來說說自己的想法。有的說買食品要看保質期;有的說買早晨的菜最新鮮;有的說買換季的服裝便宜;有的說多走走看看要貨比三家;有的說買東西索要發票……小組合作時做到人人發言,組長選擇記錄並總結髮言。全班交流時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組選出的“學問”自主地展示給大家。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同時又學到了很多買東西的學問,成為聰明的消費者。
        四、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新教材中的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有選擇地選取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內容。一
        般的學習活動形式為:遊戲、調查、實驗、採訪、討論、演示、角表演、辯論等。
        例如,筆者在《電話連著你我他》一課中做了個“猜謎”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電視裡看世界》中採用辯論的方式讓學生體會電視的利弊;在《未來的電話》中讓學生動手來當小畫家,看誰的想象力最豐富;在《面對突發事件》中,讓學生來演示一下地震發生時的自救辦法,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在《浪費現象調查》中,讓學生看錄影和調查活動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和浪費現象的嚴重,提高學生的節約意識,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我家的消費》中,利用採訪的形式瞭解家中的消費情況,體會父母的辛苦等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使學生在每節課中都能體驗到自主的快樂,將原來那些抽象的道德認識、行為方式、社會認知融會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內化昇華,教育也更人性化。
        經驗歸功於探索,成功來源於實踐。品德課中活動教學的天地還很寬廣,今後讓我們與學生一起繼續演繹具有自己特色的品德課教學活動新天地。
TAGS:品德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