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故事解析

才智咖 人氣:3.11W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成語,好的成語總是有它的來源,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那些古代成語故事吧!

古代成語故事解析

利令智昏的成語故事【1】

【成語】: 利令智昏

【拼音】: lì lìng zhì hūn

【解釋】: 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

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

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

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

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援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

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

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

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百發百中的成語故事【2】

【成語】: 百發百中

【拼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釋】: 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

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

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為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百川歸海的成語典故【3】

【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

許多江河流入大海。

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

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彙集到一個地方。

【成語故事】: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

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

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裡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後來出了聖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裡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

聖人又教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後來,聖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

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髮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

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於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後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百尺竿頭的成語典故【4】

【成語】: 百尺竿頭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釋】: 桅杆或雜技長竿的頂端。

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

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

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

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

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

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

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百步穿楊的成語典故【5】

【成語】: 百步穿楊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釋】: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

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成語故事】:

《戰國策·西周策》: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他的箭術非常高明,即使離開柳樹一百步射它的葉子,也百發百中,在旁的人看見了皆齊聲喝采。

白雲親舍的成語故事【6】

【成語】: 白雲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釋】: 親: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故事】:

狄仁傑是唐朝幷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幷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傑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於思鄉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雲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狄仁傑指著那片白雲對隨行的人員說:“吾親舍其下。”意思是,他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雲下面。

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雲散雲才離開。

公元700年9月,鍬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著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傑死後葬於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

“白雲親舍”,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