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籍的成語故事

才智咖 人氣:3.07W

吳宮教陣

古代書籍的成語故事

典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武是春秋時齊國人,是位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他把自己的十三篇兵法進呈給吳王闔閭,吳王讀了,十分欣賞,特地召他進宮,對他說:

“你寫的十三篇兵法,我已全部看過了。你能不能作一個小小的試驗呢?”

“可以。”孫武說。

“能不能用宮女來試驗一下呢?”吳王又問。

“也可以。”孫武回答。

吳王聽了,召來一百八十名宮女。

孫武把這些宮女分成兩隊,發給她們每人一支戟,以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問道:

“你們都知道前後左右嗎?”

“知道。”宮女們回答說。

“好!我叫前,你們向前走;叫左,你們向左轉;叫右,你們向右轉;叫後,你們往後退!”

孫武把號令交代清楚後,又吩咐擺下執行軍法用的鐵鉞,又向她們把號令反覆地解釋了幾遍,然後擊鼓傳令:“右!”

可那些宮女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像在鬧著玩一樣,沒有一個人向右轉。孫武見了,自我檢討說:

“對部下約束不嚴,號令交代得不清楚,這是將領的過錯,不怨她們。”

於是,孫武又把號令重申一番,然後擊鼓傳令“左!”

可是那些宮女仍不把號令放在眼裡,一個個捧腹大笑。孫武把臉一板,十分嚴肅地說:

“約束不嚴,號令不明,是將領的過錯。現在號令已明,但你們仍不遵守號令,這就是隊長的罪了!”

於是,孫武下令要將兩個隊長斬首示眾。這時,吳王正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觀看,他見孫武要將自己兩個寵姬斬首,不由大驚,急忙派人去對孫武說:

“大王已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愛姬,大王吃飯都沒有味道,希望將軍不要殺掉她倆!”

孫武威嚴地說:“我已被大王任命為將軍。將帥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於是,孫武立即下令將兩名隊長斬首,又重新指派了兩名隊長,重新擊鼓傳令。這下,有了剛才的教訓,那些宮女都噤若寒蟬,不敢再發出任何響聲,無論是左、右、前、後,都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地按照口令操練。不一會,這些宮女便已經成了一支像模像樣的女兵隊伍了。

後來,“吳宮教陣”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將領治軍,號令嚴明,對違犯軍紀的人絕不寬容。

床頭周易

典出《晉書·王湛傳》。

王湛,字處仲,是西晉司徒王渾的弟弟。王湛讀書很多,學識淵博,但很少和人講話,也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問;再加上他長得身材高大,龍頰虎鼻,一副戇兮兮的樣子,活像個傻大個,因此即使是王家的族人也不知道他是個學富五車之人,而認為他是個痴呆。只有他的父親王昶認為王湛是個不同尋常的人,但決不痴呆。

王昶死後,王湛在父親的墓地搭了間茅屋,穿了孝服守墓,更少和人交往。他吃的用的,一切都十分簡陋,過著十分儉樸的隱士般的生活。

有一次,他的侄子王濟去看望他的這位叔叔,看到王湛的床頭竟然放著一本《周易》,不由十分驚奇。因為當時之人,好清談,崇尚《老子》和《周易)),便說:“叔父也愛讀《周易》嗎?你讀了《周易》,派什麼用場呢?”

王湛回答說:“我閒著無事的時候,隨便看看罷了。”

王濟自己日常也研讀《周易》,覺得此書深奧難懂,便說:“叔父能為侄兒講解一下《周易》嗎?”

王湛笑笑,就滔酒不絕地給王濟大談《周易》中的玄理,剖析得頭頭是道,那些高深而又有奇趣的玄妙之處,都是王濟聞所未聞的。

王濟回到家中,對父親王渾說:“父親,我一直以為叔父是個痴呆,今日去看望他,竟發現他對《周易》的研讀非常人能及,一點也不痴。從今天起,我才真正認識了叔父,他是個真正的高人啊!”

當時,晉武帝也知道王湛是個痴呆。他見了王濟,常問:“你那個痴呆叔叔死了沒有?”王濟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

王濟見過王湛後的一天,晉武帝又問:“你那個痴呆叔叔死了沒有?”王濟回答說:“我叔叔王湛一點也不痴呆。”接著,王濟便把王湛大大讚美了一番。

晉武帝聽了,又問:“那他可比得上誰呢?”

王濟答道:“上比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於是晉武帝召見王湛,見他果然毫無痴呆之狀,而且才識過人,便拜他為太子洗馬,讓他教授太子讀書。後又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汝南內史等職。王湛四十七歲那年,死於任上。

後來,“床頭周易”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懷才不露,以讀書排遣;有時也用來形容文人生病。

雞犬升天

典出晉·葛洪《神仙傳》

漢武帝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孫子劉安承襲父爵,被封為淮南王。劉安是個愛好煉丹修道之人,一心幻想得道成仙。因此後世就有了關於他得道神仙的傳說。

傳說有一天,有八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來到淮南王府,要求拜見劉安。管門的官吏傲慢無禮地說:“我們王爺收羅的,一是飽學的儒者,二是勇武有力的猛士,三是有長生不老的道學之士。諸位都是風燭殘年之人,一向未聞其名,我又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本領,我怎麼去向我們王爺稟報呢?”

八位老人一起大笑起來,說:“你是要我們顯露一下真本事,再去向王爺稟告,是嗎?”

“是的。”門吏說。

八位老人說:“這不難!”他們不知使了什麼法術,一剎那間,八位老人全變成了英俊的少年。

門吏十分驚奇,連忙去報告劉安。劉安聽了,趕忙親自出來迎接,並且跪拜著要求八位老人收他為徒。

八位老人答應了。劉安便正式拜他們為師,老人也便恢復了原來的容貌。他們對劉安說:“我們聽說王爺誠心修道,才特地相約前來點化於你。我們八人各有神通,能夠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役使鬼神,點石成金,並能修煉長生不老之術,你想學什麼呢?”

劉安說:“我當然要學修煉成仙的長生不老之術。”

於是,八位老人向劉安傳授丹經,並教他煉製服了能得道成仙的丹藥。

正在這時,劉安的兒子劉遷自恃劍術高明,與當時擅長擊劍的郎中雷被比劍。比試中,雷被誤傷了劉遷。劉遷既失面子,又受了傷,十分恨雷被。雷被自知闖了禍,請求劉安批准他去抗擊匈奴,但劉安不答應。

雷被怕遭害,便向漢武帝上書,說劉安不讓自己去抗擊匈奴。漢武帝大為震怒,根據法律,這要判死罪的。但漢武帝考慮劉安是自己的堂叔,下令削去了劉安兩個縣的封地。

劉安為此對雷被恨之入骨。雷被怕遭報復,便和人串通,誣告劉安心懷不滿,蓄意謀反。漢武帝不問真假,隨即派人捉拿劉安。

劉安得知訊息,向八位師傅討教怎麼辦。師傅們笑著說:“這是上天要召王爺去了,不然,王爺怎能離開這個俗世呢?”

八位老人帶著劉安祭拜了天地,讓他服食了已煉製好的丹藥。

劉安服藥後,頓時身輕如燕,冉冉昇天。劉安的家人也同時服了藥,一起升上了天。

劉安服剩的丹藥,撒落在庭院裡,王府中的雞和狗吃了,也一同升入天界。

後來,“雞犬升天”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一個人當了高官,有了權勢,和他有關係的人都跟著得勢,得到好處。

一枕黃粱

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

唐代開元年問,有一道士呂翁,得了神仙之術。

一次,呂翁到邯鄲去,途中在一旅店休息時,碰到一位名叫盧生的年輕人。

盧生穿著短衣,騎著一條青色小駒,正準備下田千活。恰好他也來這個旅店中歇息一下,於是與呂翁坐在一條席上,二人攀談起來。

兩人談得很暢快。愁眉苦臉的盧生看著自己貧寒的裝束,長嘆一口氣說:

“我生不逢時,所以如此窮途潦倒!”

呂翁道:“看你的樣子,沒有病痛,談笑適意,怎麼是窮途潦倒呢?”

盧生說:“我這只是湊合著活著,苟且偷生而已,哪裡談得上適意?''

呂翁問:“那你以為什麼才是適意的呢?”

盧生答:“有志者生在世上,應當建功立業,擔任將相,美食酒色,享之不盡,且家族昌盛,這才箕是適意。而我,雖然有了一肚子學問,曾經以為功名利祿定能得到,但現已近中年,卻還只能在家中種田,這還不算是窮途潦倒嗎?”

盧生說完,越發神情倦怠,昏昏欲睡。

這時,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黃粱(小米)飯。

呂翁見狀,便從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隻青瓷枕頭,遞給盧生,對他說:

“你枕我這瓷枕,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

盧生接過枕頭,枕著,入睡了......

在夢中,盧生娶了大族姓崔的女兒。那崔氏女不僅美豔無比,而且資財巨厚。一年後,盧生又中了進士,在官場中一帆風順,步步高昇,直做到卿相高官。家中良田美宅、好馬佳人不計其數,子孫都與名門望族婚配。如此五十餘年,盧生夙願盡償,享盡了榮華官蠱。後來,終於漸漸年老力衰,生病而死。

這時,盧生懶懶地伸展了一下身子,醒來了。舉目一看,發現自己仍然睡在小旅店裡,呂翁仍坐在身邊,店主人的黃粱飯還沒有煮熟呢!

盧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人生富貴榮華如同一夢的'道理。他叩頭拜謝了呂翁。

後來,“一枕黃粱”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生榮華富貴虛幻若夢,或借指夢想破滅,慾望成空。

孟宗泣筍

典出《三國志·吳志·孫皓傳》。

孟宗是三國時期江夏人,是一個出名的孝子。他年少的時候,在南陽的名儒李肅的門下求學。孟宗日夜苦讀、孜孜不倦的精神令李肅感到十分驚訝,認為他將來是當宰相的材料。

孟宗的母親十分賢惠,兒子在外求學,她就特地趕縫了一條很大的被子,給兒子送去。人們看到這麼大的一條被子,都覺得很奇怪。孟宗的母親卻說:

“小兒拿不出其他的好東西與學子們交朋友。學子們大都家境貧寒,這條大被子正好給他們一起遮身禦寒,這樣大家相處起來就更覺得溫暖親切。”

孟宗學成之後,擔任了東吳的鹽城司馬,主要掌管漁鹽。他自己結網,自己捕魚,醃製後託人帶回家鄉,孝敬自己的母親。但母親並不接受,叫人帶話說:

“你自己擔任魚宮,為什麼不避嫌呢?”

孟宗見母親怪罪,連忙伏地謝罪,把裝魚的罈子沉入池中。

孟宗對母親非常孝順,每當母親生病,他都要趕回家中,親自給老母煎藥,服侍母親。

一次,孟宗的母親病後初愈。老人家很喜歡吃竹筍,想要幾根嫩筍嚐嚐鮮。孟宗便挎著籃子、拿著鋤頭到竹林找筍。當時正是冬天,竹林裡怎麼也找不到竹筍。孟宗焦急萬分,想到不能遂了母親的心願,不由對著竹林傷心地哭泣。

傳說經他這樣一哭,那些深埋在土裡的筍芽紛紛破土而出。孟宗破涕為笑,鏟了數支嫩筍,回家孝敬母親。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人們都說這是孟宗盡心盡孝,感動了天地。元朝人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一書也記載了孟宗泣筍的的事。

後來,孟宗的母親年邁而終,孟宗不顧朝廷的禁令,辭去官職,回家奔喪,儘自己的一片孝心。

孟宗在東吳時,官拜司空,位近宰相,實現了他的恩師李肅的預言。

後來,“孟宗泣筍”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孝敬父母,事親盡孝,至誠動天。

負薪行歌

典出《漢書·朱買臣傳》。

漢朝的朱買臣,是吳縣地方的一個讀書人。他家裡很窮,但他很喜歡讀書,掙錢聚財的事並不放在心上。平時,他和妻子二人上山砍柴,再挑到集市上賣掉,換一點口糧錢,勉強餬口。

過著這樣清貧的日子,朱買臣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整天樂呵呵的。上山打柴總不忘帶本書去。打了柴,挑著柴擔往回走,一路上邊走邊誦書唱歌。他的妻子也揹著一捆柴跟在後頭走,見他這樣瘋傻,幾次三番阻止他,說:

“你這樣走在路上還大聲唱,給人聽見像什麼話?”

但朱買臣不聽勸阻,唱得更加起勁。他的妻子覺得很羞恥,要求和他離婚。朱買臣笑著說:“我到五十歲時就應當富貴了,現在我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跟著我,過了這麼久的苦日子,等我做了宮,我會回報你的,還是別走吧。”

他的妻子聽到他提到“富貴”二字,以為痴人說夢話,憤怒地說:“像你這樣子,最後要餓死在溝中,哪裡還能富貴?”

於是她執意離開這個窮酸讀書人。朱買臣挽留不住,只好聽任她離去了。

妻子走後,朱買臣獨自一人挑著柴擔,依然邊走邊誦書謳歌,過著快樂的日子。

到五十歲時,朱買臣果然被拜為會稽太守。

後來,“負薪行歌”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士人在未發達前,生活貧窮而心情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