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故事合集15篇

才智咖 人氣:1.63W

成語的故事1

戰國的時候,秦國想要統一整個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併別的小國。

成語的故事合集15篇

其中有一個小國家叫韓國,韓王很害怕秦國會來攻打他們,就想要把一塊土地送給秦國,向秦國稱臣,這件事被楚國的國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個叫做蘇秦的人去勸韓王千萬不可以這麼做!蘇秦到了韓國,就對韓王說:“大王,你們國家雖然小,但是資源豐富、武器也很精良,還有那麼多的勇士,為什麼要送地給秦國,當秦國的附屬國呢?”韓王猶豫地說:“秦國那麼強大,我們送一塊地給他,讓他們高興一下,就不會來打我們了啊!”蘇秦搖著頭說:“您現在送一塊地給秦國,以後,他會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來的時候,秦國一樣會來打你們的!”韓王:“可是…”蘇秦:“別可是了,有句俗話說:寧可做雞口,不願作牛後。雞的嘴巴雖然很小,但是可以吃東西,牛的屁股雖然很大,一點東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現在連抵抗都沒有,就把國家的土地送給秦國,讓自己去向秦國稱臣,這不是和牛屁股一樣嗎?”

韓王聽了蘇秦的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你說的對!我情願作韓國這個小國家的國王,也不要去做秦國這個大國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給秦國了!”

成語的故事2

我們來看看它的出處,《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七月的時候能夠看到大火星向下走,九月的時候就要把衣服交給裁縫們做了。十一月的時候大風把東西吹得呼呼作響,十二月的時候天氣凍得人瑟瑟發抖。要是沒有衣服,怎麼過完這一年啊?

“七月流火”裡面說的“流”是落下,移動的意思;“火”則是大火星,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裡面對天蠍座α星的稱謂。“七月流火”的意思就是在七月的時候能夠看到大火星落下,那這又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實際上,夏曆的七月相當於我們現在公曆的八月份甚至到了九月份,而豳則在現在的陝西一代,地理位置也算是北方了,夏天比南方要短暫。中國古代人民主要是以農業為主,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那個時候,普通人民手頭也沒有什麼精確的月曆,基本就是靠著各種天象和自然變化來判斷日期。農曆的七月,天氣還帶著暑氣,農民們勞作了一天之後,天開始黑了起來,他們就看見一顆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就知道,夏天就要過去了。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正含義就是天氣轉涼,大家千萬不要用錯啦!

成語造句

七月流火,秋天漸漸到來,天氣也開始轉涼了,看來又要把秋褲穿上了……

成語的故事3

沐猴而冠的故事

秦朝末期,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天下大亂。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於是便約定: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暴政,誰就做關中王。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於用人,所以他有很多得力助手。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所以他領導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然而,項羽比較剛愎自用,愛獨斷專行,不喜歡聽別人的逆耳忠言。

在戰爭發展的過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巧妙安排進攻路線,受到的軍事阻力較小,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王子嬰,滅了秦朝。但是,劉邦清楚,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他便以退為進,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等待日後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

項羽的行軍路線安排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就以胡作非為來發洩心中的怒氣。項羽率領大隊人馬到處衝撞殺戮,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準備率領部下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裡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項羽聽完後有點心動,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沒有一點都城的樣子!於是,更加懷念起故鄉來,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繡衣服在黑夜裡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此言不虛哇!孰料,這些話很快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裡。火冒三丈的項羽立即派遣手下人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裡活活烹死了。

後來,人們將那句諷刺項羽的話簡化為沐猴而冠。

《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的意思】獼猴裝扮成人樣。比喻徒有儀表或地位而無真本領。也可形容壞人裝扮成好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

【活學活用】劉備之子劉阿斗後來雖貴為九五之尊,但卻是沐猴而冠!

【妙語點撥】項羽雖然能征善戰、霸氣十足,但他為人剛愎自用,心胸狹隘。劉邦雖出身貧寒,用兵打仗的本領也不及項羽,但後來項羽身邊的很多能人志士都跳槽到了劉邦門下。項羽為什麼流失大量人才,最終落得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結局呢?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其實是項羽自己一手造成的。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是那種能傾聽來自四面八方聲音,且能斟酌損益,採納良言的人。那種獨斷專行、自以為是的傢伙最終是成不了什麼大氣候的。

【近義】虛有其表、沐猴衣冠、華而不實

【反義】名符其實

成語的故事4

【成語】談虎色變

【拼音】tan hǔ se bian

【解釋】色:臉色。原意是說被虎咬過的人才真知虎的厲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情緒就非常緊張。

【近義詞】聞風喪膽、心有餘悸

【反義詞】面不改色、談笑自若

【出處】宋;程灝《二程遺書》卷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

【成語典故】

北宋時,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顥、弟弟叫程頤。程頤,字正叔,18歲時上書皇上,議論天下大事。當時,有許多大臣舉薦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謝絕。最後,朝廷任命他為祕書省的校書郎。他實在不能推,只好上任。不久又升任崇政殿說書,這是專門為皇帝講解經、史的職務。程頤平生誨人不倦,培養了許多著名學者。程顥和程頤一生留下了豐富著述,這些都被後人收入《二程全書》,他們的學說則被後人稱之為理學;南宋時朱熹的學說被稱為道學,由於兩家有共同的思想淵源,都是闡發、弘揚孔孟的儒家學說,於是在習慣上,人們便將他們兩家的學說通稱為程朱理學。程顥、程頤兄弟二人雖然平生致力於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事物原理的大學問,但他們一時一刻也不忽視實踐。程頤在談到實踐出真知這一問題時,曾講過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老虎能傷人,這是就連3尺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人們聚在一起談話時經常說到虎,卻沒有誰覺得害怕。有一位田夫曾經被老虎咬傷過,只要聽到有人說到老虎,他就會被嚇得大驚失色(聞談虎而色變)。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這位田夫真正體驗過老虎的厲害和被老虎傷害時的危險程度。

成語的故事5

成語釋義:

比喻採取行動有所顧慮,想幹而不敢放手去幹。

來源追溯:

《漢書·賈誼傳》: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

故事連結: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辭賦家和政論家。他寫的政論文,都能切中時弊,提出不少重要的見解。其中的《陳政事疏》(又名《漢安策》)指出,當時諸侯王割據一方、競相擴充實力的局面,隱藏著分裂中央政權的危機,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鞏固中央集權。

賈誼在《陳政事疏》中還提出,應該堅決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他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管轄的大小官吏,好比一級一級的臺階,應該界限分明,不可混 淆,做到尊卑有序。百姓犯了法,可用在臉上刺字、鞭打等手段去懲治;但王侯大臣犯了法,不能採用這些刑罰,而應用“廉恥節禮”等封建道德來約束。王侯大臣 即使犯了大罪,也只能賜他們死。

為了說明自己主張的正確,賈誼引用一個諺語說:本來想用東西投擲老鼠,但顧忌會打壞它旁邊的器物。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對老鼠旁的器物尚有所顧忌,不用東西去投擲它,何況對貴臣的處置呢。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對他們施用懲治老百姓的刑罰,就會損害皇帝的尊嚴。

學以致用:

在工作中,對面一項改革方案,有些人瞻前顧後,擔心投鼠忌器,由於這種心理上的'膽怯,結果方案得不到很好的實施。

成語的故事6

成語名稱:老當益壯

成語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老年人。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老:老年;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強壯。

成語來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成語造句:鄒韜奮《抗戰以來》:“在六七十歲的老前輩中,我們可以看到富有鬥爭精神、老當益壯的夥伴。”

老當益壯的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於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並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老字開頭的成語

老來有喜 、 老龜刳腸 、老龜煮不 、 老驥伏櫪 、老而不死 、 老牛舐犢 、老當益壯 、老馬識途 、 老生常談 、老嫗能解

包含有老字的成語

老而不死 、 老驥伏櫪 、 人老心不 、少壯不努 、無面目見 、 無顏見江、 老龜煮不 、老龜刳腸 、 老來有喜 、 老生常譚

成語的故事7

【釋義】木製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對陣,由於交通不便,諸葛亮便命人在葫蘆谷中祕密製造木牛流馬。但這項工作只有馬岱一人知道。一天,長史楊儀來報告:“米糧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怎麼辦呢?”

諸葛亮說:“我已經慮謀多時,此時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馬。牛馬皆不飲水食料,可以晝夜搬運。”

眾人皆驚道:“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諸葛亮這才把木牛流馬的做法告訴大家,眾人皆驚,說:“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馬造成之後,由右將軍高翔,帶著1000名運輸兵。驅使這群木牛流馬到劍閣搬運糧食,往來不絕。

司馬懿大為驚恐,便派張虎、樂琳二將,率領500名精兵,偽裝成蜀漢軍,埋伏在小路上,等這些木牛流馬運輸隊走盡之後,在它尾隊上搶了三五匹牛馬回來,照樣兒也做一批。不過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樣的能行走。司馬懿大喜,便命鎮遠將軍岑威,領兵l000多人,駕著這木牛流馬到隴西搬運糧草。

諸葛亮知道後大笑說:“我正要他搶去,我不過損失幾匹牛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資助。”

原來諸葛亮已料定司馬懿會照樣兒製造。又聽到魏軍果然利用木牛流馬到隴西運糧,當即派出大將王平,領兵1000名,也扮作魏軍,偽裝成巡糧兵,混入他們的運輸隊,把護糧的兵將,殺得四處逃跑,趕著木牛流馬回來,並且告之王平,牛馬舌頭安置著機關,扭轉過來,就不能動了,扭轉過去,又能行走。魏軍是不知道這個機關的,他們追兵追到時,王平便將牛馬舌頭一扭轉,撤軍而退。魏軍想趕牛馬回去,誰知牛馬卻不能轉動,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動,乾瞪眼看著。等到蜀漢援軍一到達,魏軍便落荒而逃。蜀軍把木牛馬舌頭一扭轉,又活動起來,把魏糧全部運回蜀漢大本營。

成語的故事8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牆壁上畫啦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 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啦,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啦,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後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啦,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颳起啦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啦。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成語的故事9

臥薪嚐膽

成語來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成語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相關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獻愛心標語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伕,日夜侍候馬匹。誠實守信的名言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十分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必須要恢復自己的國家,因此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貌。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嚐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狀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成語的故事10

返老還童這個成語出自於《雲發七籤》。

在東晉葛洪撰寫的《神仙傳》一書中,有一則淮南王劉安“返老還童”的故事。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喜好學道求仙,經常用重金招聘這方面的門客。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髮銀鬚的老翁前來求見,說他們個個都有長生不老術願意奉獻給淮南王。劉安一聽守門人的通報,高興極了,想必是仙人求見,忙開門相迎。開門一看,卻見是八個老頭,不禁啞然失笑道:“你們自己都老態龍鍾了,哪裡會有什麼不老之術?分明是欺騙。把他們趕走!”

八個老漢聽後哈哈大笑道:“淮南王嫌我們年老嗎?那麼請你再仔細看看!”話音剛落,八個老頭一下子都變成了兒童。劉安一見,慌忙以禮相待,把八個兒童尊為貴賓。

返:迴歸、恢復。“返老還童”現在常常用來形容老年人恢復了青春與活力。

成語的故事11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 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顏蜀,走過來!”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幹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裡,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裡,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于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成語的故事12

【成語】指鹿作馬

【讀音】zhǐ lu zuo mǎ

【釋義】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為馬。

【出自】《三國志;魏志;鮑勳傳》: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勳奏絀遣。而曜密表勳私解邕事。昭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近義詞】顛倒黑白

【歷史典故】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的故事13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女子,她的父母親對她愛如掌上明珠。她家東邊的鄰居是一戶大財主,家財萬貫,可是這個財主的兒子卻長得十分醜陋;她家西邊的鄰居是一戶窮苦人家,可是這家的兒子卻長得十分英俊,而且很有才學。有一天,東西兩家鄰居同時託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這個女子家提親。她的父母一時難以作出決定,不知答應哪一家才好。於是,便去徵求女兒的意見,說:“現在東西兩家都託人來求婚,我們考慮來考慮去,一直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說說你自己的想法,你願意嫁到哪一家去?”那個女子張口欲言,可是又馬上縮了回去,過了好一會,一言不發。她的父母以為她害羞,難以啟齒,便說道:“你既然不好意思開口,我們就採用別的辦法。如果你喜歡東家就舉起左手;如果你喜歡西家,就舉起右手。”誰知話剛落音,那個女子卻把兩隻手同時舉起來。她的父母迷惑不解地問;“你把雙手都舉起來是什麼意思?”她羞羞答答地說:“東家的兒子富而醜,西家的兒子貧而美,我願意嫁到東家去吃飯,嫁到西家去住宿。”她的父母聽了,真是哭笑不得。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東食西宿”這個成語,比喻某入貪得無厭,唯利是擇,“有奶便是娘”,沒有一點兒人格。

成語的故事14

成語名稱:家徒四壁

成語拼音:jiā tú sì bì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家中貧窮。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徒:只;壁:牆壁。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家中貧窮,一無所有。

成語來源: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成語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雲散》:“窮書生說了老實話,家徒四壁,添一口人實在養不起。”

家徒四壁的成語故事

漢朝的司馬相如是當時一個有名的才子,不過他的家境很不好。

家字開頭的成語

家有敝帚 家喻戶曉 家徒四壁

包含有家字的成語

家徒四壁 喪家之犬 家喻戶曉 不痴不聾 家有敝帚 平安家書

成語的故事15

囫圇吞棗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一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只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麼一說,就想開個玩笑:“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

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後: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TAGS: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