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語故事集錦15篇

才智咖 人氣:1.55W

兒童成語故事1

【成語典故】

兒童成語故事集錦15篇

有一個人種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沒長高,明天看看,秧苗還是沒長高。這個人著急起來,他想:“讓我把秧苗拔高一點兒吧。”主意打定,他就動起手來。

秧苗多得數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來了。他回到家裡,喘著氣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總算幫秧苗長高一點兒了。”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裡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為了急於要把一件事情辦好,可是採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結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說他是“揠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解釋

①[宋人有閔(mǐn)其苗之不長(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國有個憂慮他的禾苗不長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國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一帶;閔,同“憫”,擔心,憂慮;揠,拔

②[芒芒然歸]一說茫茫然。很疲勞地回到家裡。芒芒然,疲勞的樣子;歸:回家

③[其人]他家裡的人。

④[病矣]累極了。

⑤[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趕快跑去看禾苗。趨,急行,跑;之,代詞,它,代禾苗。

⑥[苗則槁(gǎo)矣]禾苗卻枯死了。則,卻;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不想幫助它生長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為無益而舍之者]認為幫助禾苗生長沒有好處而拋開禾苗(不管)的人。想,沒想好處;舍,拋開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鋤草的人。耘,鋤草。

⑩[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不但沒有益處,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詞,它,代禾苗。

兒童成語故事2

傳說,很久以前,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為生。每當北風吹,雪花飄的時候,人們便進山打獵。

有次,獵人們進山居然用陷阱成功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牢牢綁住,一個獵人便循著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裡找到了一隻小虎崽兒。這隻小虎崽兒還剛剛睜開雙眼,還沒有斷奶呢!只見它好奇地睜著雙眼望著獵人,一點也不慌張膽怯。獵人看到小虎崽兒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格外喜愛。

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崽兒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兒,也覺得非常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兒,小虎崽兒絲毫不怕他,還與他玩耍起來。

小虎崽兒在獵人一家的精心飼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裡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為常。

轉眼間,冬去春來,輕風吹拂,冰消雪融,河水也解凍了。這時候,人們紛紛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驚慌失措。因為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著血漬,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蹤影了。獵人頓時有一種不祥之感。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此外,還有一個“養虎遺患”的故事,是張良等人用之來說服劉邦的。

話說秦朝末期,由於秦國統治十分殘暴,激起了天下民眾的反抗。其中劉邦和項羽是起義軍的代表。劉邦比項羽先攻下秦的都城咸陽,項羽很不服氣,決定攻打劉邦。

當時項羽的勢力很強大,劉邦不敢應戰,只得退守到漢中。後來,劉邦任用賢臣,廣施仁政,勢力逐漸強大起來。而項羽卻相反,一天天被孤立。這時,劉邦並沒有攻打項羽,而是派人去和項羽商量,願意以鴻溝作為界線,兩人各佔領一邊,並簽訂互不侵犯的和約。

項羽明白以自己的力量很難打敗劉邦,只好接受。雙方簽下合約後,項羽帶兵往東去了,劉邦感到很滿意,打算撤兵往西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但大臣張良等人卻對他說:“楚兵罷x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遺患也。”張良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您已佔領天下大部分的土地,諸侯又都投靠了你。項羽的x隊已經不堪一擊,如果不趁現在消滅他,將會留下後患,真是養虎遺患呀!

劉邦也覺得張良等人說的很有道理,於是發兵消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史記·項羽本紀》

兒童成語故事3

杯弓蛇影

有一年的夏天,一位姓應的縣令邀請一位朋友來家裡飲酒,朋友接到邀請非常高興,心想:縣令大人邀請我,這是何等的榮幸啊。於是,便欣然前往 。

縣令早早地就準備好了酒席,只等這位朋友來了。兩個人見面之後,寒暄了幾句便入席了,準備痛飲幾杯。可是,朋友剛拿起酒杯,就發現杯中隱約有條蛇在蠕動,這可把他嚇壞了,額頭上頓時冒出冷汗來。

這酒是喝還是不喝呢?朋友舉著酒杯猶豫了許久,心想:“縣令是我的上司,這次又是他特地請我來的,怎好不喝呢!”最後,朋友只好硬著頭皮喝了幾口。

可是,他剛一放下酒杯,縣令就命僕人再次斟滿,朋友只好再三推託,藉故起身告辭了。

朋友回到家裡,越想越覺得剛剛飲下的酒裡有蛇,隨後立即感到了有條蛇正在自己的肚子裡不停地蠕動。他越是這樣想,越是覺得胸腹疼痛異常,難以忍受,最後就連 吃飯、喝水也變得非常的困難了。

家裡人一看,著急壞了,趕緊請來大夫診治。可是服了許多藥之後,還是不見他的病情好轉。

過了很多天,縣令有事到朋友家,剛一進門就得知朋友已經生病多日。縣令隨即關心地詢問病情,朋友這才講明那天飲酒時發現酒杯中有蛇的事情。

縣令安慰了他幾句就回家了。縣令坐在客廳裡反覆回憶和思考,怎麼也弄不明白,朋友的酒杯裡怎麼會有蛇呢。

就在這時,北牆上的那條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朋友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他向酒杯中一看,杯中果然有弓的影子,如若不細細觀看,還真得像一條正在蠕動的蛇。

此時,縣令終於明白了,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朋友接過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裡的影子,並說:“你看,杯中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現在你可以放心了!”

朋友這下終於弄清了原委,疑慮立刻消失了。回到家後,他的病很快也就痊癒了。

“杯弓蛇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說有些人誤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比喻因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已驚擾自已。小朋友,你們知道了嗎?

兒童成語故事4

【成語故事】:

“寸木岑樓”成語由“方寸之木可高於岑樓”變化來,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隨後,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地說道:“要是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捱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著禮節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告了老師孟子。

孟子聽後,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麼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著吃的,那麼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牆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著妻子,那麼他會去摟抱嗎?”

後人用“寸木岑樓”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兒童成語故事5

得意忘形

魏晉時,有個名氣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學多才,性情極其豪放。他讀書入迷時,可以好幾個月都不出家門。出外遊玩和訪友時,因迷戀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於朋友之間的交往,常常幾個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時候就盡情地享樂,能夠忘記自己是什麼模樣。

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柺李把柺杖投到水裡,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籃渡水: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

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隻狐狸,準備吃掉它。狐狸說:“我是天帝派來的百獸,你敢吃我,會受到上天的懲罰。”見老虎不信,狐狸又說:“你跟著我到森林裡走一趟,就知道野獸們都怕我。”由於有老虎在身邊,野獸們見了,紛紛逃命。老虎信以為真,就放了狐狸。

車水馬龍

東漢時,章帝想給皇太后的孃家親戚們封官賜爵。太后知道後,表示堅決反對,她對章帝說:“我孃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權利,只會吃喝玩樂。我曾經看見很多人去他們那裡請安問候,門前的路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你給他們加官封爵只能有害於國家。”

半途而廢

東漢時,樂羊子外出求學。過了一年,他因為想家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見到丈夫就用刀割斷織機上的絹帛。樂羊子覺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說:“書沒有讀完就停下來,如同割斷織絲一樣。”樂羊子深受震動,又重新回去讀書。七年後,完成了學業才回到家中。

妙手回春

春秋時期齊國神醫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猝死,就問中庶子太子的症狀,認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陽磨好針,在太子的穴位上紮了幾針,太子就甦醒過來,再經湯藥調解,20天后就完全康復,扁鵲贏得妙手回春的稱號。

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

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邽(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

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對牛彈琴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買櫝還珠

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製的香料熏製,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的羽毛連綴。

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裡面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而不善於賣珠寶。

東施效顰

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鄰里的一個醜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後也在鄰里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

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那個醜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兒童成語故事6

愚公移山

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面,有兩座方圓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個叫愚公的老人,已經將近90歲了,一家人面對著高山居住著。

有兩座大山擋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繞很遠很遠的路。

一天,愚公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說:“孩子們,因為前面這兩座山,我們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們一起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你們看怎麼樣?”

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問說:“覺得不妥,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那樣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麼能挖平太行山。王屋山呢?況且把那些土和石頭放到哪裡去呀?”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把土石扔到渤海海邊上和東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見統一後,愚公就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去。

有一個姓京城的寡婦,是愚公的鄰居,她有個男孩,孩子剛開始換牙,也蹦蹦跳跳的來幫忙。

冬天過去了,夏天來臨,運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灣的智叟聽說了這件事,就嘲笑愚公說:“你也太愚蠢了,你還能活幾年啊?憑你所剩的一點力氣,連山上的草樹都無法毀壞,能把那些土和石頭怎麼樣?”

住在北山的愚公長嘆一口氣說:“你思想頑固,頑固的一點都不開竅,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雖然我會死掉,但我的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時候,而那山不會增高 ,何必擔心挖不平呢?”

住在河曲的智叟無話可說了。

手裡握著長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訊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這件事報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誠感動了,便派大力神誇娥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山搬走了。

從此,從冀州的南部到漢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兒童成語故事7

托賴著真天於百靈鹹助,大將軍八面威風。釋又形容聲勢顯赫、威望極盛的樣子。

故事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敗,各地農民紛紛舉起義旗:反抗元朝的統治。這時朱元璋已經領兵攻下安徽和陽,準備繼續南下。

在過年那天,他與大將徐達,同乘一條小船,從長江北岸渡過長江。

船主是一對老夫妻,船伕知道船上坐著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聲喊著號子向他慶賀說:“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成風。”朱元璋明白這是祝賀帝王的話,心裡非常高興,便和徐達輕輕地踢著腳,互相表達慶賀之意。後來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了明朝,他成為歷史上聞名的皇帝明大祖。明太祖找到當年的船伕,給了他封賞,又將他那隻小船塗上硃紅顏色,表示有功。

兒童成語故事8

【與狐謀皮】

跟狐狸商量要剝下它的皮。比喻與所謀者利害根本對立,事情絕對辦不成。

通常用作“與虎謀皮”。

周時有個人,喜歡皮襖,也喜歡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華貴的皮襖,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饌,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話還沒有說完,狐狸就成群結隊地逃到墓群裡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樹林深處去了。

所以,這個人十年沒有做成一件皮襖,五年沒有擺成一桌酒席。

為什麼呢?是這個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錯了。

兒童成語故事9

杜漸防微

【成語故事】漢和帝劉肇即位後,竇太后掌權,她的哥哥竇憲被封為武陽侯,權力越來越大。丁鴻直言不諱地對劉肇說大將軍武陽侯竇憲儀仗太后的勢力,包攬朝政,這是朝廷的隱患要及時清除。漢和帝採納了丁鴻的意見,罷免了竇憲等人的官職。

【典故】昔之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幾而作,不俟終日。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後漢書·丁鴻傳》

【釋義】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微:微小。錯誤或壞事剛冒頭就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

【用法】作謂語、定語;同“杜漸防萌”

【近義詞】防微杜漸、杜漸防萌

【相反詞】任其自然

【成語示列】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 聞一多《給梁實秋、吳景超、翟毅夫、顧毓琇、熊佛西諸先生》

兒童成語故事10

一《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二《萬死不辭》

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釋義:意思是雖然有一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故事:東漢末年,朝政大權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驕橫跋扈,出入宮廷用皇上的儀仗,並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一律封為列侯。他還徵二十五萬民夫為自己修築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三《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著遠古的社會,認為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四《拔山舉鼎》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今騅(zhui)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隊伍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六《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王,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王,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態度極為恭敬,後來也形容非常端莊和有禮貌。

這個成語來源於《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罹於裡。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非常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周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餚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夜晚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麼盜寇,讓你們辛苦了!”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裡。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非常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已的心情。

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由於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隊伍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隊伍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後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

八《專橫跋扈》

漢大將軍樑商的兒子樑冀,肩膀上聳,眼角倒豎,說起話來口齒不清。他從小放蕩不羈,喜好喝酒、打獵、鬥雞。靠了他父親和當皇后的妹妹的權勢,官越做越大。

樑商死後,漢順帝任命樑冀為大將軍。接著,順帝也死去,樑冀為了掌握朝政大權,強行把年僅八歲的劉纘立為皇上、這就是漢質帝。質帝雖然年幼,但很聰明。他見樑冀非常驕橫,有一次召見群臣時,看著樑冀說:“這位是跋扈將軍!”“跋扈”,是霸道、不講理的意思;樑冀聽到質帝這樣責罵,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餅裡。質帝吃了,當天就死去。

在決定立新君的時候,大臣們又要求立劉蒜為帝。當時,蠢吾侯劉志正在和樑冀的小妹議婚,於是粱冀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當眾宣佈立劉志為皇上。這就是漢恆帝。接著,將力主立劉蒜為帝的兩位大臣殺害。

劉志因樑冀的關係而當上了皇上,自然封他的小妹為皇后。這樣,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權勢更大,也更胡作非為了。樑冀利用搜刮來的錢大造豪華的住宅園林,開闢大片的獵場。僅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幾年,綿延幾十裡。

後來,樑冀當皇太后和皇后的兩個妹妹先後去世,樑貴人受到桓帝寵幸。樑貴人本名鄧猛,父親早死,母親宣氏改嫁給樑冀的親戚樑紀。樑冀的妻子見她得長美,就認為乾女兒,改姓樑,並把她送進宮中,結果受寵。樑冀怕她母親宣氏洩露真情,派人去暗殺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發現而逮住。

宣氏得知這個情況後,進宮向桓帝哭訴。這時,桓帝對樑冀的橫行霸道已非常不滿,就召集一些大臣商儀,決定除掉樑冀,並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圍了樑冀的府第。樑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當天就自殺身死。

九《為虎作倀》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裡,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裡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欣賞山景。

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僕!”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裡。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著外面的動靜。半夜裡,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才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隻吃人的老虎,最終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說是後院一口井裡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裡過夜。

半夜裡,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藉著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裡,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成語“為虎作倀”由此而來,現形容為壞人做幫凶。

十《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故不敢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細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十一《天經地義》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形容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援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隊伍,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十二《奮不顧身》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司徒王允見董卓如此囂張,很為漢玉室擔心,但又無法除掉董卓,心中非常煩惱。一天夜裡,他到後花園散心,忽然聽見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走近一看,原來是家中的歌妓貂蟬。王允問道:“深更半夜,你為什麼來這裡唉聲嘆氣?”

貂蟬回答說:“承蒙大人恩惠撫養,為我訓習歌舞,並以禮相待。我雖然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萬一。近來見大人雙眉緊鎖,知道必定是為國事操心,所以心中憂傷,但不敢詢問。今晚又見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長吁短嘆起來,想不到被大人發現。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雖萬死也決不推辭。”

王允聽了貂蟬的話,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馬上朝貂蟬跪下,納頭便拜。貂蟬慌忙扶起。王允流著眼淚說:“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賊臣董卓將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計可施。董卓有一個義子呂布,驍勇異常,天下無有敵手。方才聽了你的話,我想出一條‘連環計’來,先把你許配給呂布,然後再暗中獻給董卓。你去離間他們父子兩人,讓他們因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後挑撥呂布去殺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為國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蟬緩緩站起,態度堅決他說:“我已許下大人雖萬死也決不推辭,如果不能遵計殺死董卓,以報國恩,願意死在萬刃之下!”玉允和貂蟬共同謀劃,實現了“連環計”,結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兒童成語故事11

成語:過河拆橋

出處:《元史·徹裡帖木耳傳》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釋義: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成語故事:劉備在長阪坡打了敗仗,趙雲找到衝散了的劉備的妻兒。曹操也追至長阪橋,見張飛鬍鬚倒立,睜著圓眼,心中害怕中計,嚇得掉頭就跑。張飛見嚇退了曹操,就將長阪橋拆掉。劉備擔心曹操再追,連夜率軍向漢津逃去。

成語:調蟲小計

出處:《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釋義: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語故事: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為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成語:一葉障目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釋義: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語故事: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成語:指手畫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見這李虞侯、張幹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釋義: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語故事:賈府熱鬧非凡,賈母開宴慶生日,賈政陪賈母一起玩鬧、猜謎與講笑話,大家十分高興。賈政因故離開,寶玉就神氣活現了,他跑至圍屏燈前,指手畫腳,滿口批評,說這個的這句不好,那個的破的不恰當,就像開了鎖的猴子一樣活潑。

成語:取長補短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釋義: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成語:雪中送炭

出處: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釋義: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兒童成語故事12

【遊刃有餘】

宰牛技術十分熟練,刀在牛的骨縫裡自由移動碰不到一點阻礙。比喻做事熟練,解決問題輕鬆利落。遊刃,運用刀子。餘,餘地。

有個廚師給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蓋抵壓的地方,都嘩嘩有聲。刀插進牛身,也嚯地一聲響。這些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經首》樂章的節奏。

文惠君說:“啊!太美妙了,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樣的地步呢?”

廚師放下屠刀回答說:“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規律,這遠遠超過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見的沒有不是渾然一體的全牛的;三年以後,就不再看到整個的牛了。現在,小臣憑心神來領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將心神作用施展出來,就能依順著牛的天生結構,劈開那自然的縫隙,循著那骨節的空竅,按照它本來具有的情況自如地運刀。經絡、肌腱、連筋著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況大骨頭呢!好廚師一年得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廚師一月得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硬砍。如今小臣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殺的牛有好幾千頭了,可是刀刃就像從磨刀石上新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那些骨節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卻沒有什麼厚度,用沒有什麼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寬寬綽綽的,刀刃的運轉一定是大有餘地的。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還像剛從磨石上新磨出來的一樣。雖說這樣,每當碰上筋肉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刀,就總是驚恐地戒備起來,目光集中在一點,行動慢慢地緩下來,用刀非常輕,待嚯地一聲那關鍵已經分解開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才提著刀子站在那裡,向四周環顧,為完成這活兒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妙極了!我聽了廚師的話,從中懂得了保養生命的訣竅了。”

兒童成語故事13

1、補天之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女媧是人類的始祖。是她摶土造人才因而有了人類。女媧不僅造人,而且能給人間解除各種危難。原來很古的時候,撐著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帶地也下陷了,到處是大火,到處是汪洋一片的大水,不少猛獸以食人為生,各種凶惡的鳥也來抓食老弱病殘者。女媧看著人間的苦難,心中十分不平。於是她便煉五彩石把傾斜的蒼天補好了,把一種猛獸的四隻腳砍來做為擎天大柱撐立於天之東南西北的盡頭。這樣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傾斜了。她又把黑龍殺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帶的地也平坦了。傷害人的猛獸都被殺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個安定的可以生活的環境。女媧的功勞真可以和古希臘的普羅米修斯相比,他們都是人類的偉大的庇護者。

《女媧補天》的故事載於《淮南子.覽冥訓》中。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同大自然鬥爭的壯麗而又可歌可泣的歷程。魯迅先生據此神話寫了著名的短篇小說《補天》(亦名《不周山》),更加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女媧不朽的業績,塑造了一個美麗、善良、堅韌而又胸懷博大的我國古代女神的光輝形象。在魯迅的筆下,這則神話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輝。

2、不恥下問

這個典故源於《論語.公冶長》。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孔圉為人謙虛,又聰明好學。孔圉去世後,衛國國君為了叫後人學習和發揚他的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的雅號。以後,人們就尊稱孔圉為"孔文子"。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也是衛國人。子貢認為,孔圉不可能像人們所講的那樣好,不該得到那麼高的評價。一次,他請教孔子根據啥賜孔圉"文"的雅號。孔子回答:"孔圉聰明靈敏,又勤奮好學,而且常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學問知識,一點也不感到羞恥,因此才賜給他一個'文'的雅號。"經孔子這樣解釋細情,子貢終於服氣了。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謙虛好學。

3、不得要領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大宛列傳》。西漢時,有一個民族叫"月氏"(今甘肅、青海之間),被匈奴打敗之後,只好遠遠逃走,他們仇恨匈奴,時刻都想報仇雪恨,但苦於沒人相幫,只能暫時忍氣吞聲。漢朝正想打敗匈奴,漢武帝從投降漢朝的匈奴人那裡得到這個訊息後,便想派使者前去聯絡月氏,一起來消滅匈奴。但通往月氏的道路須經過匈奴。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張騫受命出使月氏。經過匈奴時,被匈奴抓住,在那被拘留了十多年,張騫也娶了妻子,有了兒子。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忘記皇上交給的任務。後來,張騫帶領部下趁匈奴不注意,逃了出來,繼續尋找月氏。由於月氏國王當初被匈奴殺死後,國人立他的太子做國王。新國王便帶領臣民向西進攻大夏國(在今阿富汗北部),佔領了大部分領土,因為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很少有外敵騷擾。隨著安逸的生活和歲月的流逝,月氏人向匈奴人報仇的念頭也逐漸淡薄了。當張騫等一行人來到之後,和他們談起抗擊匈奴一事時,月氏人根本提不起什麼興趣來,言談話語也不得要領。最後張騫等一行人只好掃興地返回了漢朝。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抓不住事物的要點或關鍵。

4、不改一字

王勃寫詩先打腹稿,落筆後不改一字。《新唐書.王勃傳》:"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複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兒童成語故事14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便為難地推託說:“x隊裡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

兒童成語故事15

【成語】: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釋】: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叫崔琰的人,從小就喜歡舞槍弄刀,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拜師學習。崔琰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很刻苦,後來成為一個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不愛說話,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所以有許多人都瞧不起他,說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崔琰卻說: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等崔林年紀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時做了司空,並被封為安陽侯。這個成語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名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