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免耕之保護性耕作技術探析

才智咖 人氣:2.02W
少免耕之保護性耕作技術探析

  論文關鍵詞 少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區域;優勢;措施

  論文摘要
闡述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論述該項技術的優勢,並介紹推廣該項技術的措施,以該項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少、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集保護性耕作與輕型簡約栽培於一體的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少、免耕,秸稈殘茬覆蓋,合理深鬆,化學除草滅蟲,達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產、節本增效的目的,體現了發展優質、高產、節本、高效以及生態安全的現代內涵,是農業部“十一五”期間重大推廣技術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
  
  (1)高原風沙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雜糧技術體系,採用留茬固土、免耕覆蓋、輪作倒茬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該區域要在改善耕量的過程中,實現控制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保護生態。
  (2)丘陵山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技術體系,普及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中耕除草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在重點實現培肥地力、穩產高產的同時,達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條件的目標。
  (3)盆地周圍山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麥、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技術體系,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化學除草、深鬆淺鬆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重點解決好治旱改土、保護生態、提高糧食品質。
  (4)平川盆地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小麥—玉米兩茬平作水、旱地技術體系。在水、旱地上普及應用免耕播種、多種形式秸稈覆蓋、淺鬆、深鬆、化學除草為主要內容的化保護性耕作措施。立足於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旱地水地並舉,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區。推廣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技術體系。推廣普及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技術,以達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產出率。
  
  2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優勢
  
  (1)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風蝕,改善了生態環境。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小麥免耕栽培試驗區試驗表明,試驗區地表徑流量比傳統裸露耕作減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傳統耕作提高11%~17%;壽陽玉米免耕試驗區,地表徑流量減少55%,土壤流失量減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據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萬公頃耕地全部實施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可達9 520萬噸,佔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這就能解決山西大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另一方面,少、免耕保護性耕作對農田不再進行耕翻、耙耱等作業,實施作物殘茬覆蓋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減少土壤風蝕,可有效遏制沙塵暴的發生。
  (2)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有效增強抗旱能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所有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範區都能獲得增產,而且越旱的年份增產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萬公頃示範面積,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9萬噸,平均產量5 138.1kg/hm2,比對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堯都區是山西中澳專案試驗區,也是國家級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範推廣基地,2000年在全區降雨量僅為328.1mm的特大幹旱情況下,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試驗區小麥產量達到2 340kg/hm2,而傳統耕作的只有1 110kg/hm2,增產幅度達到110%;2003年專案區小麥產量達3 600kg/hm2,比傳統耕作區增產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示範推廣基地,2002年保護性耕作玉米產量8 874kg/hm2,比傳統耕作區增產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