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才智咖 人氣:1.17W

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1

【成語】: 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結構】複句式

【相近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成語故事】:

一隻河蚌張開蚌殼,在河灘上晒太陽。有隻鷸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不能回河裡去了。河蚌和鷸鳥就爭吵起來。鷸鳥甕聲甕氣地說:一天、兩天不下雨,沒有了水,回不了河,你總是要死的!河蚌也甕聲甕氣地說:假如我不放你,一天、兩天之後,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別想活,總要餓死!河蚌和鷸鳥吵個不停,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人從那裡走過,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去了。現在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2

有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一隻大蚌慢慢爬上河灘,展開兩扇甲殼,十分愜意地晒著太陽。

這時候,從空中沿河飛來一隻鷸鳥,它看見河蚌裸露出肥白的身體,又饞又喜,用長而尖的嘴猛地啄去。

大蚌吃了一驚,“啪”地一聲合攏甲殼,便像鐵鉗一樣,緊緊地鉗住了鷸的尖嘴巴。

鷸死死地拉著蚌肉,蚌想回到河裡去,卻無法脫身;蚌緊緊地鉗著鷸嘴,鷸鳥想拔出嘴飛走,可是使出全身力氣也拔不

出來。它倆誰也不肯讓誰。鷸發怒地威脅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晒死在河灘上!哼,等著瞧吧!”

蚌也不甘示弱地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會餓死在這裡!你等著看吧!”

鷸蚌越吵越厲害,相持不下,越鉗越緊,爭得精疲力竭。

這時,有個漁翁提著魚網沿河走來,看見鷸蚌相持不下,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塞進魚簍裡,高高興興地帶回家,做成了一頓美餐。

【哲理啟示】:

大敵當前,內部鬥爭應該讓位於敵我鬥爭,只有相互容讓,一致對外,才能儲存自己,克敵制勝。區域性的利益要服從全域性的利益,小利益要服從大利益。

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3

戰國時候,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晒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蘇代告訴趙王,趙國攻打燕國就如同鷸蚌相爭,兩國都得不到好處,而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得到便宜。

這個故事後來被概括成了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來比喻爭奪的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4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來自成語大全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

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晒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

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

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導讀:包藏禍心,指心裡懷著害人的惡意,形容外表不露聲色暗中害人。語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楚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鄭國國君想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兒嫁給楚國的將軍公子圍,用結親的方式同楚國建立友好關係,不料,楚國卻想利用公子圍到鄭國迎親的機會,帶兵前往一舉吞併鄭國。

到了迎親那天,公子圍駕起戰車,率領軍隊,浩浩蕩蕩直奔鄭國而來。

然而,楚國的險惡用心被鄭國的子產識破了。子產派子羽出城婉言辭謝,說:“我們鄭國都城很小,你們來迎親的人太多,實在容納不下,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

公子圍派太宰伯州犁迴應說:“婚禮是件大事,怎能在野外舉行!你們不讓我們進城,豈不是要叫天下人都笑話我們楚國的地位低於你們鄭國嗎?而且,這還會使我們的公子圍犯下欺騙祖先之罪。公子圍在離開楚國時,還到祖廟恭敬地祭告祖先呢!如果按你們說的做,他恐怕無法向敝國國君覆命了。”

子羽見對方已經把話說到這分上了,只好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國家小,不算錯;但是,如果因為國家小,希望仰賴大國,而自己不加防備,那就是大錯了。鄭國同你們楚國聯姻,是想倚靠你們大國,可是你們卻心懷鬼胎暗取我國(包藏禍心以圖之),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公子圍見陰謀敗露,料想鄭國定有防備,只得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但又矢口否認自己有吞食鄭國的意圖,堅持要進城,但讓楚兵垂下箭囊,以作讓步。

子產和子羽見公子圍已經承諾不帶武器,就同意了公子圍進城迎親的要求。

公子圍在城中舉行婚禮後,不久便帶著新娘子回到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