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才智咖 人氣:3.28W

兒童的心理問題具有特殊性,兒童本身缺乏適切表達能力,所以面對自己的問題他們常會透過一些怪異行為表達,例如:想博取關心而佯裝頭疼、以反抗父母掩飾內心的焦慮。諸如此等問題,我們絕不可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下面來了解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一、兒童的幾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

1、寶寶大了依舊愛吸吮手指

表現:一些較大的寶寶經常吸吮手指或腳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見,嚴重時還會導致大拇指變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著覺。

主要原因:1歲以內的寶寶愛吸吮手指屬於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寶寶通過嘴巴認識世界,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即所謂的自我分化不良。

隨著大腦發育的完善,多數寶寶會逐漸改變吸吮手指的行為,但是較大的寶寶仍有吸吮行為就屬於心理問題,如曾經受到較大的心理創傷,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撫慰作用。查彩慧舉了一個案例:一位媽媽為了給6個月的寶寶斷奶,狠心將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幾天,這個孩子後來有嚴重的吸吮行為。

干預技巧: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父母應多跟孩子溝通,找出孩子的心理問題,此外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開心,或是讓孩子幫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動,逐漸糾正吃手指的習慣。

2、喜歡咬指甲、撕手皮

表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對還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皮,一看到有一點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體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係不和諧造成孩子壓抑、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干預技巧:尋找心理焦慮原因,轉移注意力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時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遊戲或外出活動,對減少孩子焦慮,糾正咬指甲有好處。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合約,切忌斥責孩子的不良行為,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於愛撕手皮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減少面板起皮的現象,有利於減少孩子撕手皮的機會。

3、容易衝動發脾氣或暴怒發作

表現:有些孩子非常衝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

主要原因:雖然有些寶寶確實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衝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查彩慧醫師舉了一個案例:1名7歲的孩子因脾氣大做心理諮詢,結果查醫生髮現該孩子的母親非常固執和專斷,總是愛打斷父親講話,甚至故意找藉口禁止孩子到鄉下見爺爺奶奶。

干預技巧:暫時性隔離+家長做好榜樣

如果孩子大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將其隔離在比較單調的場所,冷靜幾分鐘,同時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撫他,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對暴怒的孩子比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長務必要自省,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注意控制脾氣。

4、三歲以上的寶寶過度依賴父母或家人

表現:3歲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賴父母或家人,查醫師的患者中有一名3歲的孩子就像樹袋熊一樣,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興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一般是比較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有些大孩子有嚴重的依賴症可能跟從小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過分照顧和保護孩子,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親的照顧(尤其是3個月~1歲之間)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戀問題。

干預技巧: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

對於依賴症的孩子,家長應該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讓孩子體會到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會發現脫離父母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長在離開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不要一聲不響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說一聲,並表示自己一定會回來。

二、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1、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複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係,飲食行為等。

2、多動症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儘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藥;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儘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3、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儘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4、口吃

根據統計,2至4歲的孩子最易產生口吃,口吃是種語言表達上的障礙,一般而言;因為12歲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較多數的價值判斷,建立自己的價值標準,所以對與他們不一樣的人,常有行為上的排擠,造成口吃孩子的內心往往產生嚴重掙扎,說話時也會有焦慮的現象產生。

孩子產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遺傳、發音器官協調遲緩、發音器官障礙、神經系統控制問題等,如果是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醫診療,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矯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稱為心因性口吃;大多來自內心的壓力、焦慮、恐懼、需求注意、或不當模仿等,比較常見的例子如:課業壓力太大、因升學造成適應不良、搬家對新環境恐懼、習慣訓練時過於嚴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積習、太過緊張的情境、父母教師對處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對等,這些情況在父母教師管教比較嚴厲、或兒童本身較為敏感時,會更嚴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療必須針對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進,如果孩子出現口吃時,父母教師應更和善(但此時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會因此而模仿),嚴重時也許需要語言治療學家或心理學家的幫忙,目前多采漸近治療法或嫌惡的療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發生於3歲左右的兒童。一般而言產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質性因素(如:膀胱無力)、夜間飲水過多、太暗不敢上廁所、日間活動量過大、以及沒有學會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較常採用的夜尿治療法有:

◎ 訓練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減少晚間睡份攝食與鹽分攝取。

◎ 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行為。

◎ 關心、重視孩子並減低孩子心理壓力。

◎ 行為治療。

6、強迫行為

兒童如果經常重複某些行為或動作就得注意,否則一旦變成強迫性行為就很難戒除。

◎面對強大的'焦慮時用以緩衝的工具。

◎執著於二種不同的觀念而造成心理的衝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療法治療,一般可分為個別治療及遊戲治療。

7、攻擊行為

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會表現出敵意、不服從,甚至有身體、語言等攻擊行為。

攻擊性強的孩子通常擁有一個拒絕、苛求、訓練不一致的家庭,同樣地,這些孩子比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療通常須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嚴苛、打罵的方式。

◎改善家庭環境:提供溫暖、接納、關懷的環境。

◎善用增強鼓勵的方法,當孩子沒有攻擊行為出現時,應予以鼓勵、讚賞。

◎攻擊性過度強烈時,宜帶往醫院診治。

三、兒童有心理問題怎麼辦

1、放鬆訓練,以便隨時保持輕鬆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等。

2、簡易行為矯治——陽性強化法。通過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3、合理情緒療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4、系統脫敏法。主要用於恐懼症。

5、衝擊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6、厭惡療法。常用於戒菸、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7、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臨床實踐證明,某些心理疾病的發展中,機體的反應不僅與誘發因素的強度、持續時間和機體的機能狀態有關,同時也與病人的病前性格特徵密切相關。因此,加強個性鍛鍊,培養其忍耐、剋制和有涵養的能力,可以消除過多的興奮性,促進其興奮和抑制的均衡,預防因外界環境的急劇變化所導致的高階神經活動失調。還要注意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如過度疲勞,長期失眠或軀體耗歇時,易於促發某些心因性精神病的發生,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對防止心因性疾病的發生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如何讓兒童避免心理問題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總是去抱怨社會不好,厭惡別人哪點比自己強。更多的是鼓勵孩子愛上生活,友善對待身邊的人。

2、孩子從小要愛:

什麼是愛?好吃的?好喝的?不,這都不是。愛是關懷,是她能真正感受到你永遠在陪伴著她,她不孤獨,不害怕面對那些她認為困難的事情。

3、不採用託管式母愛:

母親是很重要的角色,她讓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孩子就把母親當成了自己的依賴。有的人或許是工作忙的原因,讓自己的婆婆或者媽媽來幫自己帶孩子,下班也沒有時間與孩子多交流。看著孩子什麼都正常就覺得很欣慰了。實際上孩子更多渴望得到的是母親父親給的愛,這種愛與隔輩人之間的溺愛是不同的,如果長時間讓孩子離開母親,孩子的心裡會從小就有一個概念“我不重要,媽媽,都不管我。”所以在忙,晚上的時間一定要自己帶孩子,多多跟孩子溝通。讓她感覺到她是被重視的。

4、不提倡合養政策: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還好,過去一家好幾個孩子,一個奶奶帶兩三個孩子。這種合養的環境特別不適合孩子長大,尤其是三歲以前,孩子特別不適合一起照顧。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優點與缺點,或許一個孩子可愛就能偏得跟多的愛,另一個孩子的心裡就會感覺到,為什麼家裡人對他好,這種心理很容易導致孩子願意跟別人搶東西,跟別人爭。久而久之照成一種什麼我都要搶的心理,因為在他的心理不搶我是得不到的。

5、好孩子多誇獎:

同樣是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說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在他做對了的時候,多鼓勵他,他下次就會做的更好。因為在他的心裡被誇獎是一種驕傲。反之,如果你重視批評他或者做對了也不說,他會認為我做什麼都是一樣的,你們心裡也不在乎我,久而久之幹了壞事也不足為奇。

6、嚴律自身:

如果孩子做錯了,你告訴他不要犯這種錯誤。那麼你自己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犯這種錯誤。如果孩子指出了你什麼地方做的不對,你不要用你是孩子我是家長的話來壓他,因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要讓他知道,誰都不可以犯錯誤,而不是當了父母就可以隨便的犯錯誤了。

7、培養情商:

如果他給你一個驚喜,那麼你一定要發自內心的給他一個吻,告訴他你是真正的很感動。曾經也看過報道說一個孩子給媽媽了一個生日禮物,媽媽漠不關心,也沒有表情。孩子長大之後變成了一個呆板的人。他不懂得如何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愛和關心。所以用真心去愛你的孩子吧,讓他變成一個高情商的人。

8、做一個細心的媽媽: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天生的粗心大意。可是你當媽媽的那一刻,請你一定要細心。從小時候的洗澡到剛剛學步的安全,到長大時候的心理問題,你要留心觀察她的一切。既然選擇當母親,那就當一個合格的母親。

9、爸爸要樹立高大的形象:

人可以長的矮,但是形象一定要是高大的。無論你生的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你已經是一個人的父親了。從你的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刻,你就要有擔當。不能什麼事情都依靠你的母親和丈母孃。讓你的孩子感覺到她是有安全感的。如果一個男人辦事優柔寡斷,那麼如果生的是女兒她可能會有些男性化傾向,因為她感覺家裡缺少陽剛之氣。如果生的是男孩兒,他會以父親為覽本,長大後也會畏畏縮縮。我一個親戚家,男的都四十歲了,找工作還要找自己搭父親幫忙,這種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對他的孩子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一個爸爸,為了孩子就要陽剛,有擔當。

10、愛而不溺:

他從出生就是你們家的焦點,也是你們的唯一。你們要給他安全感,你們要保護他幼小的心靈。但是你們不要溺愛。可能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明白什麼是溺愛。簡單說就是今天是冬天,他腸胃不好但是想吃雪糕,你勸他不能吃,但是他躺在地上打滾哭鬧就是要吃。那麼你一定不要給他買,因為如果你買了,就認定你“怕”他了。以後的每一個東西只要你不答應他就會滿地打滾。還可以舉個例子,就是他跟別的小朋友打架,你告訴他別的小朋友不對,以後咱們不跟他玩。這是錯誤的引導,他的心裡會認為,以後跟我發生衝突的人都是壞人。即使真的是另一個小朋友的錯誤,請你也要權衡來批評,告訴對方即使不對,你自己也是有錯誤的,人與人要多包容。溺愛的結果不是愛而是害。只有你教他怎樣的去生活,才能讓他未來更好的生活。

TAGS: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