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食的心理成因與對策有哪些

才智咖 人氣:1.61W

     兒童多食是指兒童對食物的心理需求量和進食量超過身體正常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數量的表現,兒童多食的心理成因與對策。兒童多食有程度輕重之分,輕度的兒童多食一般不必在意,但較重的兒童多食,會對兒童身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生理上,兒童多食可導致消化系統疾病和肥胖症等;在心理上,過於肥胖的兒童容易產生自卑感。另一方面,患有多食的兒童,容易養成對食物的依賴心理,在其成長過程中變得好吃懶做。

兒童多食的心理成因與對策有哪些

引起兒童多食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因為人類對食物需求的意義僅僅在於能維持正常的發育成長,所以就兒童的本性來說,對食物不該有過多或過高的要求。

兒童多食的心理成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需求代償

需求是個體缺乏某種東西而出現的緊張狀態。當兒童缺乏某種東西時.便會出現某種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從而產生一種願望:希望得到它以消除這種緊張,一旦兒童的這種願望不能得到滿足,便以獲得另一種容易獲得的東西作為代償,從而達到消除緊張的目的。

兒童的基本需求包括四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認識世界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兒童最基本的需求,以食物需求為主。兒童對食物的需求具有三個特點:強度十分大,容易滿足,易於操作。這三個特點決定了兒童對食物的需求極易取得優先位置,在其它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就會用食物需求取代其它需求以產生代償作用。

1.安全代償。兒童對安全的需求即兒童對危險、威脅與掠奪的防護。當兒童捱了父母打罵時,只要父母拿出幾塊糖來,他就馬上不哭了,糖的甜味使他暫時忘記了剛才受的懲罰,這樣對食物的需求就取代了對安全的需求。有的兒童在遭到別的兒童排斥時,如果他拿出一包餅乾來,雙方立即就會變成朋友。有充分安全感的兒童,很少有多食的傾向,而缺乏安全感的兒童則正好相反。

2.情感代償。兒童對情感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對愛的需求上,特別是對父母愛的需求。那些沒有充分得到父母愛的兒童,較之充分得到父母愛的兒童其食量往往大得多。我們曾經做過一個比較實驗:讓年齡、體重相等的一組獨生兒童與一組群生子兒童生活在一起,控制副食供給,結果發現,頭兩天中,群生子兒童的主食量大大超過獨生子兒童;後來,讓兩組兒童的父母專門照顧他們,他們的飯量就慢慢接近了。這個實踐表明:群生子兒童在缺少關懷的情況下,只能由多食來補充情感需求,而且因為只有進餐時間才是父母與兒童交流情感的唯一時間,所以兒童有意延長進餐時間。那些孤兒,父母離異的兒童,父母言行粗暴的兒童,有不少患有不同程度的多食。

3.認知代償。兒童有認識自己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需求。如果兒童的認知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引起緊張而誘發多食。有些父母意識不到這點,以為兒童多食是因為“好吃”,而沒有意識到平常孩子在向他們提問時,他們動輒說“不知道”,或者呵斥孩子,這樣,兒童為消除由“不知道”引起的不安才多食。另外,那些缺少玩具和不能做充分遊戲活動的兒童,對食物的需求也相對增加。

二、挫折反應

當兒童遇到挫折後,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反應,其中與多食相關的行為反應是:

1.倒退。兒童在受挫折後,表現出一種大大低於自身年齡身份的幼稚行為。兒童的需求是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的層次塔,食物需求處在塔的最低層,是最低層次的需求,最容易得到滿足,所以兒童在其它高階需求受挫折後,容易迴歸到對食物的最低層次的需求上。食物之所以能起到代償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兒童心理倒退的緣故。倒退的另一種表現是受暗示性。很多長期不能生活在兒童身邊的父母,儘量多給兒童以食物,以使兒童相信父母是很疼愛他們的,否則就不會買這麼多好吃的東西了。大多數兒童能接受給食物的這種暗示。

2.間接攻擊。兒童受挫後,不把攻擊的矛頭直接指向構成挫折的事物,而是把憤怒發洩在其他事物上。由於食物是兒童最容易得到的東西,多吃東西不會被阻攔,不會引起更進一步的不快,所以,兒童常常以多食來發洩心中的不滿。筆者曾見過一個8歲的男孩,每當母親沒滿足他的需求時,便跑到瓜果攤上買一大堆水果回來,擺在父母面前大嚼大咽,並不許任何人動他的水果,家長之友《兒童多食的心理成因與對策》。兒童這種受挫後對食物的攻擊心理,甚至會延續到青年時期。

3.自我防衛。兒童以多食作為受挫折後的自我防衛手段。兒童受挫後,把自己不被允許的衝動、態度和行為加之於食物,以保護自己,並以此為自己進行辯護。例如:父母不准許兒童玩水,不准許兒童單獨外出,強迫兒童學習書本知識,兒童在接受這些要求時,往往要提出條件做為交換,而父母最容易答應的條件就是給予食物。兒童在獲得食物後,會認為自己取得了某種勝利。儘管沒讓父母接受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但自己也不是白白地就答應了父母的要求。這樣,兒童的自尊心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不愉快的情感就消除了。

三、強化效果

兒童對事物的需求都是相對的。有的兒童,即使在得到了很多別的兒童不能得到的東西的情況下,仍具有對食物“貪得無厭”的傾向。兒童這種心理傾向的形成,並不是由於兒童具有對食物的主動的過分要求,而是由於被動地、乃至被迫地接受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予的食物,而獲得食物總是伴隨著滿足的.情感。兒童多食可以獲得雙重的滿足:一是獲得食物本身帶來的滿足,二是從父母的態度方面獲得的滿足。所以,當父母在一定情況下給予了兒童食物,兒童便記下了這個情境,以後當同樣的情況出現時,兒童便向父母提出食物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兒童多食習慣。所以說,兒童多食的形成,常常屬於一種強化效果。

父母對兒童多食的強化作用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過份珍愛兒童。父母在沒有掌握正確的愛的方式情況下,過多地給予兒童以食物。兒童在被動接受食物的過程中,獲得愛的滿足。於是,父母的慷慨作為強化物,引起了兒童對食物的更大需求。

2。以食物做獎勵。有的父母在兒童取得了一項他們所期待的成績時,便獎勵兒童一些食物,時間長了以後,兒童每取得一項成績,都會向父母提出食物需求。這樣,兒童對食物的需求就在父母的獎勵方式中得到強化。

3。對食物作用認識不正確。許多家長認為,只有多吃,才能身體好,肥胖是兒童身體健康的標誌,所以,軟硬兼施,一味要求兒童多食。這樣,兒童就逐漸形成了“多食一一身體強壯”、“多食一一英雄”之間的認識聯結。這樣,家長的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和行為,就成了兒童多食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避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兒童多食,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1.儘量滿足兒童高層次的需求。由於兒童在高層次需求無法滿足時,容易出現多食現象,所以,父母應創造條件,讓兒童生活在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之中,多和兒童進行情感交流,豐富兒童的精神生活。滿足兒童高層次的需求,可消除兒童用食物來代償其它需求的心理,也可以防止兒童在需求方面的心理退化。

2.瞭解兒童多食行為的真實情況。兒童的多食行為,有時是為了掩蓋其他目的沒有實現時的失望和挫折,所以當父母發現兒童飯量突然增大時,就應瞭解兒童是不是遇到了什麼挫折。如果是,應鼓勵兒童重建自信,去面對真正的問題,並向兒童指出:在遇到挫折後,把憤怒轉嫁到食物上,或者在進食過程中尋找安慰,這種做法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有害於身心健康。瞭解兒童多食行為的真實意圖並加以引導,能避兔兒童的間接攻擊心理和自我防衛心理。

3.不要強迫兒童多食。這首先要求父母對食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食物的作用,僅僅在於維持身體的正常生長,所以並不是多吃身體就好。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飯量太小,而旁人卻明明看到了這樣的事實:他們的孩子中有很多患有明顯的肥胖症。其次,父母表示疼愛的方式,不一定要通過給予食物來實現,如果一定要花錢的話,多給兒童買一些書和玩具會更有意義。這一點,對於那些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兒童的爺爺奶奶已經給他們吃得夠多了。

4.對於已患有習慣性多食的兒童來說,除了要求父母做到以上幾點外,還應制定一個明確的定餐定量表,並嚴格執行。除控制主食量外,尤其要控制副食量。當然,更有效的方法是讓兒童多進行體育運動和戶外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