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越多對孩子的愛越少

才智咖 人氣:1.4W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恐懼,可是你知道嗎?但你的恐懼越多的時候,你對孩子的愛就會變得越少!

恐懼越多對孩子的愛越少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一心希望能通過教育幫孩子改正、變好,但是卻忽略了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孩子的這些問題行為是怎麼產生的?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嗎?只消除表面上的問題行為就夠了嗎?為什麼還是有接二連三的問題不斷出現?……

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很有可能是自己問題的投射

每個家庭都是孩子這顆小樹埋在地下的樹根。如果樹苗出了問題,多半樹根也不健全。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孩子的問題,總想著要如何去除孩子的那些“毛病”。但是我們是否想過,何以別的孩子身上沒有這些問題,而我的孩子就有,他們是天生就帶著這些“毛病”來的嗎?

其實,孩子相當於你的投射銀幕,剛開始他只是一張白紙,只呈現投影機投射過來的畫面。所以,如果看到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要尋找他的問題,家長需要先反反思自己身上是否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也是需要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的。

自己的恐懼越多,對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恐懼,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被恐懼佔據內心的家長,你的孩子也會被你的恐懼影響。

恐懼會導致過分掌控。人們越恐懼,就會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從而讓自己有安全感。作為成人,我們學會了通過理智和頭腦去控制,但是作為孩子,他們通常都是自由的心,像水一樣流動,是很難被掌控的。這種難以掌控的境地,會讓原本就恐懼的人感到更加的恐懼,更想要去握緊一些什麼。但是控制與孩子自由的天性是相對的,因此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就不斷升級。我們的恐懼越多,對孩子的要求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持續這樣下去,等終有一天衝突“看起來”平息時,或許已是兩敗俱傷之時。

要求、期望、負責真的是愛嗎?

我們通常認為,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那程度有多深。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這是真的嗎?

對別人熱切的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實際上是我們內心的恐懼戴上的面具,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通過“要求”“期望”或“負責”與另一個個體的聯結,是我們從對方身上獲得安全感的一種方式。當我們對他人有要求、期望或責任時,能讓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最終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對方淪落成為了你填補安全感、證明自己值得得到愛的工具。你在用這些愛的方式捆綁他的時候,你真的考慮過這是他內心想要的嗎?他真的是被你愛著的嗎?

先整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其實,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個體與自己關係的投射。你與你念頭的關係是你與整個世界關係的母體。你所有外在的關係,都是內在關係的投射。因此,嚴格地說,對一個具體的你來講,不存在一個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個內在的小孩。你對你內在小孩的態度,就是你與你外在小孩的關係。

如果家長與孩子關係混亂了,如何處理好親子之間的關係?先處理好父母與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你和你信念的關係即可。家庭中出現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問題,是每個人與他自身問題的外在投射。要徹底解決的話,還是需要深入個人的內部,這是解決人際關係的根本要點。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還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翻滾。

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省的歷程。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實現孩子的成長之中,你也走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藉著你有一個孩子和陪他成長的機會,也在自己身上下下工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