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小吃店生意紅火 一個夏天冒出上百家店 門前排隊是招牌

才智咖 人氣:2.04W

包子小吃店生意紅火 一個夏天冒出上百家店 門前排隊是招牌

這個夏天,武漢街頭突然增加了不少“蒸功夫”包子店。他們打出安徽江鎮老字號的旗號,多數店生意紅火,甚至天天排隊。究竟是安徽人突然湧入武漢淘金,還是外地大餐飲集團進軍武漢?記者連日進行了探訪。

八月十日中午一點,臺北路與北湖正街交界處一家“蒸功夫”包子店門前仍有五六名市民在排隊。店門口一名打赤膊的青年不停吆喝:“牛肉的完了、麻辣的沒了,只有豆沙和鮮肉的……”店裡,3名女子低頭忙著做包子。

據正在排隊的市民胡凱稱,這家店從七月以來生意一直很好,他也是聽了街坊推薦來的。記者發現,包子個頭偏小,葷素包子的價格從五毛到一塊不等,大約有十幾種口味。

隨後,記者在漢陽王家灣、武昌民主路、洪山街道口、關山、漢口三眼橋、青山羅家路等地,都發現掛有“蒸功夫”招牌的包子店,不少店早上、中午和下午都有排隊現象。店面都在二十平方左右,門前幾大摞高高的蒸籠,店內幾名服務員忙得熱火朝天。

記者採訪了十多家“蒸功夫”包子店,老闆們均表示,他們和其他“蒸功夫”店沒有任何關係,屬於單獨經營的個體戶,只是掛同樣的招牌而已。隨後,記者在網上查詢發現,武漢的'“蒸功夫”最早源於二○○七年,最初只有兩家店。今年開始大量增加。

一些“蒸功夫”包子店打出加盟電話,但當記者具體詢問時,不是電話是空號,就是老闆明確表示不接受加盟。

“蒸功夫”, 真功夫還是鬧眼子?

不少創業者都在關心:短短一個夏天,蒸功夫為什麼能這麼火,還能火多久?

三招捧紅“蒸功夫”

招數一:老字號撐腰。記者上網查詢發現,江鎮的包子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幾百年前,主要有“蒸功夫”、“千食客”、“揚州包子”幾個牌子。

王家灣蒸功夫包子店老闆郝潤說,從一九九二年就開始有江鎮人外出做生意。他父親二○○三年開始做這個生意,最初在四川成都,二○○八年轉戰武漢,先後在漢口和漢陽開店,生意都還不錯,感覺“蒸功夫”這個招牌真好用。

招數二:配料有祕方。不論記者怎樣軟磨硬泡,臺北路包子店老闆都不肯透露包子的餡料配方。王家灣“蒸功夫”的郝潤態度稍微溫和一些,他說,每家“蒸功夫”的餡料所用材料大致相同,但又不完全一樣,基本各自都有“祕方”。他自己使用的餡料,就是一名掌握祕方的老鄉每天配好,再送到幾家“蒸功夫”店裡。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武漢人喜歡買“蒸功夫”,也是衝著“祕方”來的。

招數三:蒸籠要特製。漢陽七裡小區“蒸功夫”包子店老闆有個有趣的說法:蒸包子用的蒸籠都是從江鎮定做好帶到武漢的。“雖然武漢也有蒸籠,但不適合做江鎮包子,容易變味。”據稱,江鎮的包子老闆每年春節後都要費大力氣從老家帶蒸籠出來,每次帶的數量是日常最大用量的幾倍,因為蒸籠隔三四個月就要換,一年換幾次。

探訪:老鄉帶老鄉帶火“蒸功夫”

記者在網上發現,很多人都在尋找加盟“蒸功夫”的方式,記者撥通幾個在網上查詢到的“加盟電話”,不是空號就是無人應答。記者又通過武漢市工商部門資訊系統查詢,武漢並沒有以“蒸功夫”為名稱登記的管理公司。

王家灣“蒸功夫”包子店老闆郝潤說,絕大多數蒸功夫包子店都不是加盟店,只是安徽江鎮來武漢的生意人零散開的,但不排除有生意做得大的,一個人開了多家店面。

“開店人基本都是老鄉帶老鄉,先來的人做得好,就介紹左鄰右舍或親戚朋友來。只要有新的老鄉過來,已在武漢開店的老鄉就會幫他租店面。”他說。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包子店老闆說,他來漢做了三年生意,目前武漢的“蒸功夫”包子店約有百家,多數是今年新開的。“蒸功夫”只是安徽江鎮包子中的一個字號,只要是江鎮人開店,口味特色都差不多。

專家提醒:謹慎跟風投資

武昌靜安路蒸功夫包子店老闆程傑海說,武漢的“蒸功夫”包子店老闆多數是安徽江鎮人,也有少數是安徽其他地區或武漢本地人。武漢人開店,首先當然要解決配方問題,很多店都願意出售配方,價格不會太高,大概2000元左右。

他還說,新開店者最要注意的是選址,江鎮人開店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一站路距離內不重複開店。他就擔心江鎮以外地區的人開店,會打破這個規矩。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包子店老闆說:開家包子店成本不高,5萬元就夠了,關鍵是門店難選。

也有投資者擔心,蒸功夫會不會像“掉渣”燒餅那樣做不長。武漢都市圈民營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丁德澤表示,蒸功夫包子受季節變化的影響比較大,難以佔據主流市場,但也有一定的市場空間。要想將品牌經營得更長久,需要統一標準和質量,最好由相關部門幫忙制定質量標準,同時不斷出新口味。最後他強調,任何時候,食品行業的衛生安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