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公司仍以銀行係為主,銀行“編外”各存優劣

才智咖 人氣:3.19W

引導語:近年來,銀行、保險、信託、電商、支付公司等多類機構申請消費金融公司牌照,但迄今為止,獲得牌照的仍以銀行係為主。

消費金融公司仍以銀行係為主,銀行“編外”各存優劣

站上風口的消費金融市場迎來更多資本的爭搶。

9月19日,銀監會批准哈爾濱銀行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這已是銀監會核發的第17張消費金融牌照,其中銀行系手握14張。

不過,儘管消費金融牌照主要掌握在銀行系手中,但網貸、保險、電商等資本亦紛紛佈局消費金融市場。

記者發現,受網貸新政影響,不少P2P平臺轉型消費金融,其中不乏知名大平臺如紅嶺創投、PPmoney等。華中地區國資平臺漢金所負責人亦向記者稱,正在與第三方攜手佈局消費金融。

有資料顯示,從2010年到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餘額的規模以及增長率平均年化達20%,絕對值也從2010年的7.5萬億到2015年的18.1萬億,未來五年還要新增差不多20萬億。

10月8日,一家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僅在湖北,國慶期間的消費金融貸款總額同比提升超三成,消費者數量則是去年的1.4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冀志斌認為,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個性化需求增長,消費金融市場空間非常大。在其看來,未來這一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獲得消費金融公司牌照仍以銀行係為主

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又添新軍。

9月19日,銀監會官方的網站釋出審批通過哈爾濱銀行發起的消費金融公司申請。根據相關檔案,哈爾濱銀行將出資2.95億、持股59%發起設立哈銀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資訊顯示,近年來,銀行、保險、信託、電商、支付公司等多類機構申請消費金融公司牌照,但迄今為止,獲得牌照的仍以銀行係為主。

記者查詢發現,17張消費金融牌照中,除了捷信、海爾、蘇寧、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外,其餘14張牌照均為銀行主導或參股設立。中國銀行、北京銀行、永隆銀行(招商銀行旗下)、興業銀行、成都銀行、湖北銀行、郵儲銀行、杭州銀行、盛京銀行、晉商銀行、長安銀行、哈爾濱銀行等12家銀行主導發起設立了12家消費金融公司,南京銀行、重慶銀行參股設立消費金融公司。

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股東結構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商業銀行與線下商貿類企業合作,由銀行負責產品設計、風險管理、負債端資金。比如湖北消費金融公司、杭銀消費金融公司、招聯消費金融公司等。另一類則是商業銀行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如錦程消費金融公司等。

業內人士介紹,消費金融公司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目的的貸款(不包括買房買車)。除此之外,消費金融公司衍生的權利還有不少,如可以通過同業拆借、接受股東存款、進行債券投資等多種方式融入資金,資金成本將顯著低於小貸公司與非持牌機構。因此,不少機構對消費金融牌照十分渴求。

一家大型P2P平臺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儘管公司試圖聯合幾家資本申請設立消費金融牌照,但監管部門設定的門檻很高,公司基本不可能申請下來。

記者查詢發現,非金融企業申請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其出資人的條件主要有:主要出資人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且近一年年末淨資產不低於資產總額的30%,消費金融公司至少應有1名具備5年以上消費金融業務管理和風控經驗、且出資比例不低於擬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總股本15%的出資人。

對此,一家股份制上市銀行辦公室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金融業的風控要求非常高,監管部門出於審慎監管考慮,對民營資本申請消費金融牌照設立高門檻可以理解。

電商、保險等資本繞道發力消費金融

儘管銀行坐擁消費金融牌照,但各路資本不會放棄這個高速增長的十萬億級的.市場,電商、保險等紛紛繞道搶食。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目前在消費金融市場上,除了正規的17家持牌公司外,還有“編外”消費金融公司,其主要有 “白條”類電商消費金融、P2P消費借貸、線上線下的購物分期、信用卡代償等組成。

最早做電商消費金融的當屬京東白條,2014年2月正式上線。由於京東採用的是B2C電商模式,京東“白條”儘管與信用卡實現的功能並無二致,但其本質是一種商家對客戶的賒銷,儘管業內對其有爭議,但很難界定其是否違規。

去年4月上線的阿里巴巴的“花唄”則屬於小貸公司繞開監管的消費金融。

業內人士分析稱,由於淘寶採用的是C2C電商模式,利用阿里小貸牌照,“花唄”通過阿里小貸公司給消費者發放小額貸款,成功實現消費金融業務。去年6月,發放貸款則走網商銀行通道。

除了電商,保險也創新方法繞道切入消費信貸。

典型的當屬眾安保險,其通過個人信用保證保險的方式切入,使用者通過“買唄”消費後,蘑菇街先墊資給商戶,等到還款日期,使用者再還錢給蘑菇街,否則,眾安保險替個人向蘑菇街進行保險賠付。

上海的數禾科技的“還唄”則是另闢蹊徑,採用P2P形式繞開監管。“還唄”瞄準的是銀行信用卡持有人這群信用優質客戶,為其提供利息接近信用卡一半的消費貸款。在資金端,“還唄”利用自身在線上風控、放款的比較優勢,吸引城商行等有放貸資質的金融機構的資金。另外,依靠大股東分眾傳媒融資能力和現金流來充實資金端實力。

記者注意到,受網貸新政影響,不少P2P平臺轉型消費信貸。漢金所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正在與第三方商談合作,將力推消費金融。而目前,國內知名大平臺紅嶺創投、PPmoney等亦在發力消費金融。

其實,除了上述資本,傳統保險公司等也在發力消費金融。比如,中國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普惠貸款餘額已達1200億元,其不斷通過技術手段簡化客戶貸款手續,切合年輕客戶群體的消費金融需求。

銀行系與“編外”公司各存優劣

在十萬億級蛋糕的誘惑下,各路資本爭相搶食,消費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有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餘額的規模以及增長率平均年化達20%,絕對值也從2010年的7.5萬億到2015年的18.1萬億,預計到2019年,這一資料將達到37.4萬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冀志斌認為,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個性化需求增長,消費金融市場空間非常大。在其看來,未來這一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一名消費金融公司高管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消費金融自身存在四大短板,即資金、風控、大資料處理及IT基礎設施建設(俗稱建模)。

記者發現,正牌消費金融公司與編外公司在競爭上各有優劣。正牌消費金融公司在資金、風控方面優勢明顯。而編外公司在資料處理、建模能力方面較強,且網際網路運作能力較強。

上述高管人士則認為,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習慣於傳統風控,往往將傳統風控系統運用到網上,會存在障礙。在成本方面,線下消費信貸成本較高,且會與信用卡等使用者產生競爭關係,會擠壓銀行其他業務。相反,編外公司多從消費場景中生長起來的,能與電商本身產能協同效應。

捷信消費金融公司相關人士亦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編外消費金融雖然未獲得牌照,但其在場景上有優勢,消費信貸多基於消費場景建立起來,這正是正牌消費金融的短板,也是編外公司迅猛發展的原因。

不過,湖北一銀行人士則認為,如果要做四五億規模的消費信貸業務,至少需要上千萬的IT成本投入。編外公司往往受限於資金,在建模等投入上會有欠缺,也將會導致其生態系統難以完整。

上述消費金融公司高管人士表示,消費金融在中間場景非常分散,信貸額度也是小而分散,利潤微薄,能夠把握大批量的客戶趨勢性的增長,保證營收和利潤穩定增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在挑戰。

冀志斌認為,消費金融存在量小、業務分散、風險較大等特徵,逐步完善中國徵信體系並實現共享,或能降低消費金融公司的成本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