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案例分析

才智咖 人氣:1.56W

案例一:何坊的困惑

創業成功案例分析

在中國醫藥、保健品行業,何坊的名字曾一度與哈慈緊密相聯。這倒並非是他擔任著哈慈營銷副總的職務使然,而在於他無數次創造了醫藥、保健品營銷史上的奇蹟。據悉,他在主持哈慈五行鍼營銷策劃時,以冒同行之大不韙的精神,低價位買斷了全國幾十家電視臺在同行眼中視為沒有收視率的非黃金時段。廣告每天播出3000分鐘,使五行鍼在較短時間就打開了市場,日銷售額輕鬆躍過100萬元,最高創下了日回款1180萬元的驚人記錄,成為中國營銷策劃的經典案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公眾眼中的成功職業經理人,卻與另一位同為哈慈老總郭立文“左膀右臂”的副總段紅炬,相繼悄然離去。

作為國內職業經理人的佼佼者,何、段二人為什麼要在企業呈上升趨勢的時候離開?據何坊坦言,離開哈慈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在哈慈工作了八年時間,儘管擔任了很高的職務,但自己的成長與公司的成長是共同的,存在著“結構性缺陷”。就是說,個人的經驗和公司的經驗是一樣的,個人的知識結構和公司的知識結構是一樣的。如果繼續工作下去很難有什麼新突破,這對自己和公司都不是很負責任;二是想面對新的挑戰。在哈慈的時間太久了,太熟悉了,就產生了很大的惰性。於是自己就突然想,在別的地方自己會被擺在什麼位置?三是想把自己變成“硬通貨”——就是能夠在更大範圍內流通。因為中國入世後,競爭會加劇,但主要還是人才的競爭。

何坊說:“我覺得真正的職業經理人是不應該侷限在一個行業的,應該在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夠承擔管理的重任,並且如魚得水。所以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再看看自己的年齡也有三十七、八歲了,就愈加堅定想一定要在四十歲之前解決。”

何坊離開哈慈後,先是到了著名的跨國企業——實力媒體任營銷總監,但很快又辭職了。對於二次辭職,何坊說:每個人和公司的關係都應該是平衡的,一旦出現公司給你的大於你貢獻給公司的或相反的情況,你就不可能在這裡幹下去。

二度辭職的何坊,目前一方面積極籌劃著一部有關中國醫藥、保健品企業管理和營銷方面的書,一方面成立了一個營銷顧問公司——上海普華蜥蜴工作室。為一些醫藥、保健品企業搞一些策劃和諮詢。但做營銷顧問公司是權宜之計?還是一直做下去?或將來到企業做職業經理人?何坊說這個暫時還不好說。但他表示,如果他將來更加成熟了,即成為可以普遍流通的“硬通貨”,如果有成熟合適的企業邀請,他或許會考慮。

 案例二:職業經理人:創業,還是繼續打工?

曾幾何時,在大企業身處要職,穩拿令人羨慕的高薪,是讓人神往的,況且在職業經理人身價與日俱增的今天,除了上百萬的年薪,還有股票期權。但是,這些美好的前程似乎正對職業經理人失去吸引力。與其“寄人籬下”,不如“另起爐灶”,辭去令人羨慕的職位,投身創業大潮,正成為越來越多經理人的新選擇。是什麼原因促使經理人奮不顧身地投身於創業大潮呢?

痛苦就業不如快樂創業

最近,一項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經理人痛苦指數的調查顯示:四地經理人各有苦衷。經理人在工作環境方面的痛苦主要集中在預定工作目標過高、公司發展不明朗、人才流失嚴重以及付出與收入比例失調上,這幾方面的痛苦指數都比較高。大約32%經理人普遍感覺工作超負荷運作,對收入也不是非常滿意。由於體力和精神的雙重透支,部分經理人已經苦不堪言。如果有機會,他們還是會選擇尋求新的發展,或者跳槽。

大約48%~53%的經理人覺得前景不太樂觀,有一部分甚至會感到焦慮不安,備受痛苦煎熬。很多經理人十分看重公司提供的培訓和晉升機會,對於他們來說,在一個公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暫時的高薪更為重要。36%的經理人對於工作太忙而放棄培訓計劃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有人認為痛苦就業不如快樂創業。

與其坐等“被炒”,不如起而“創業”

職業經理人的飯碗並不是終身不變的,外部競爭的壓力、企業經營的不利都有可能使他們像普通員工一樣被“炒魷魚”。根據職業介紹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統計,在美國2002年5月離職的CEO就有80位。這些CEO執掌的並不是業績不穩的新經濟公司,而是在全球範圍內有著響噹噹品牌的大公司。根據Challenger公佈的數字,今年離職的平均在任時間為10.3年,遠高於2001年的5.7年。

經濟學家、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科林斯指出:一家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並非單單依賴CEO這樣一個英雄式的人物。與此同理,公司破產也不應完全歸咎於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公司整體的一個較為關鍵的組成部分罷了。

CEO是職業經理人奮鬥的目標,是職業經理人的楷模。如今連這些CEO們都成排地倒下,更何況職業經理人呢!面對暗淡的職業前途,職業經理人不得不考慮自己的退路——是選擇“大樹底下乘涼”,還是另立山頭兒,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許多經理人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

志不同不足為謀

經理人為何放棄誘人的職位而投身於創業大潮?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外部創業機會的誘人,蓋茨在念著誘人的法律專業時尚可以休學創業,作為在商言商的經理人來說就更是按捺不住創業的激情。二是個人升遷受到限制,一個大公司能有幾個CEO?很多職業經理人在上升到一定職位時便無法突破了。三是經理人與企業家在管理風格上或者在對關鍵問題的判斷上產生衝突。比如段永平因為在股份制改造問題上和老闆不能達成一致,而選擇從頭創業。四是信任危機。國內早期的許多民營企業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積累,企業越做越大,不少人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引進大批高素質的企業管理人才進入管理核心。然而經過短暫的“蜜月期”後,不少企業的職業經理人與老闆之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從一見鍾情到互相猜疑,再到不歡而散,這種經歷也促使許多經理人選擇自己創業這條路。

從管家到當家,你準備好了嗎?

在人們眼中,創業家是能夠獨立承擔風險、頗富創新意識的偶像。與此相對,經理人去企業謀職,是為了追求現實回報,參與團隊工作。如果從經理人轉變為一個創業家該是什麼樣呢?讓我們先設想一下,自己是一次船難事件的惟一倖存者,被困在一座孤島上。一分鐘以前,你的飲食、娛樂等所有需求都有人照顧周全;現在這一切突然沒有了。你如何才能活下去,如何保持自己的士氣呢?如果一時無人搭救,你會喜歡這種新生活嗎?從經理人轉向創業家的旅途充滿艱難險阻。你有充分準備了嗎?

TAGS:案例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