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無法獲得普利策獎,IP也不值得投資

才智咖 人氣:2.48W

為什麼我們的新聞都是在事發後才引起重視?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幾乎所有人都關注的熱點事件,我認為這絕非偶然。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自媒體無法獲得普利策獎,IP也不值得投資,更多熱點創業專案閱讀歡迎訪問()。

自媒體無法獲得普利策獎,IP也不值得投資

關於自媒體的爭論從未停歇,而且自媒體也是最近投資的熱點之一。但是,當我聯想起最近的毒跑道事件時,當我聯想到諸多的訪談都以充滿文學氣息的環境描寫開頭的時候,而當我又想起了今年以報道東南亞海鮮工廠而獲得普利策獎的時候,我有了一個巨大的困惑:為什麼我們的新聞都是在事發後才引起重視?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幾乎所有人都關注的熱點事件,我認為這絕非偶然。於是,經過對自媒體的分析,我得出結論:自媒體獲得不了普利策獎,或取得類似的成就。

科技的發展使資訊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同時渠道的多元化使資訊的傳遞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能夠成為資訊源。現在,各入口網站及今日頭條等都推出了自媒體平臺。但是,我們發現,不同媒體上的資訊同質化嚴重,並且造成了資訊的重複冗餘,而我們並沒有得到太多新的東西,因此,去中心化的任務並未完成。

當我們提到自媒體的時候,往往和新媒體聯絡在一起,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的,我們通過解釋二者的區別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自媒體和新媒體的區別:資訊源和渠道

自媒體和新媒體是從不同角度對媒體進行定義的,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自媒體是就資訊源來講的,而新媒體是就傳播渠道來講的。

傳統媒體包括報社、廣播、電視、雜誌等,在網際網路以前,幾乎所有資訊都從這幾個渠道發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產生了入口網站、微博等,這個時候,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不再僅限於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網際網路渠道的媒體就是新媒體。當然,傳統媒體也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釋出資訊,比如報社的微信、微博等。

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打破了原有的新聞稽核制度,首先在娛樂、財經和體育等領域興起。新的渠道給了每個人發表言論的機會,特別是隨著微博的火熱,大家發現,在案發現場的人能夠比報社和新聞網站更早釋出第一手資料,這種人人都可以成為資訊源的資訊傳遞形式,就是自媒體。自媒體擺脫了資訊來源的單一性,帶來了去中心化。但事實上,去中心化並不僅僅是因為技術的發展,在網際網路之前,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就說過: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就是去中心化的思想,而波普藝術正是把藝術從只有藝術家才能企及的陽春白雪變成人人都能為之的下里巴人。

最初的自媒體是大眾的自發行為,主要利用自身的資訊優勢(身臨現場等)釋出資訊,繼而取得大眾的關注。隨之,自媒體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加之媒體平臺的推波助瀾(廣告分成等),於是產生了一批專業的自媒體群體。資本的推動又使自媒體成為了焦點。

二、自媒體的內容分類

自媒體是按照資訊源對媒體進行分類的,按照資訊源,媒體可以分為:傳統機構媒體、新型機構媒體和自媒體。

傳統機構媒體:報社、雜誌、廣播等都是傳統機構媒體。它們掌握傳統渠道,並逐漸向新渠道過渡,有著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和編輯等工作人員,擁有新聞採編權,能夠對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

新型機構媒體:新聞入口網站以及垂直新媒體都屬於新型機構媒體,這類媒體擁有專職的記者和編輯人員,但是沒有經過授權的新聞採編權,很難對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因此,新型機構媒體最先活躍於娛樂、體育、商業等領域,以現場報道、訪談和網際網路上的資訊作為媒體來源,最早的時候,入口網站新聞來源於傳統媒體。另外,新型機構媒體的資訊還來源於自媒體,包括非專職的大眾化自媒體(現場群眾、行業人士爆料等)和專業自媒體(側重於分析、評論等)。

自媒體:與前兩者相比,自媒體並不掌握渠道,而必須要依靠渠道(一般是新型機構媒體)。自媒體包括大眾形式的非專業自媒體和專業自媒體。從事自媒體的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多人組成的組織。我們把非個人的組織依舊視為自媒體,只要他們並不掌握渠道。

專業自媒體也有全職和兼職之分,比如,非媒體行業的個人、公司和政府機構等把新媒體平臺作為宣傳渠道之一。專業類的垂直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也會在自媒體平臺上擁有賬號,但他們已經不再是自媒體。

在內容上,自媒體分為以下幾種:新聞、知識和對新聞的評論及分析。大眾化的自媒體主要是基於資訊優勢的新聞,即當事人在現場的第一手資訊報道。而對於專業自媒體而言,想要獲取持續不斷的第一手資訊是非常困難的。部分組織型的自媒體或許可以優先獲取行業的爆料訊息,但僅靠行業爆料訊息也難以維持運營,因此,在內容上,自媒體主要以知識和評論分析為主。

自媒體的內容:

以知識為主的自媒體集中於特定領域,比如歷史、人文、科技等,一般來講,組織性的自媒體才能夠持續提供高質量的知識。有些領域的知識是沒有時效的,比如歷史,而有些領域對時效有要求,比如科技領域,測評類內容也都屬於知識的範疇,同時測評也有評論的屬性。

以對時事新聞的分析和評論的自媒體居多,不少個人自媒體都屬於此類。這類自媒體不掌握資訊的第一手來源,往往綜合各種渠道上的資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自媒體的盈利:

在盈利上,大眾化的自媒體不追求盈利,並且釋出資訊的人都是一次性的自媒體人。而兼職型的自媒體往往把自媒體作為一種渠道,用於公司和個人其他業務的宣傳。只有組織性的自媒體和部分個人自媒體有直接獲取收益的需求。自媒體的收益來源於知識、廣告和增值服務。

所謂的知識,是指自媒體完全依靠創作內容獲利,即媒體平臺直接向自媒體付費,如稿費或約稿等。對於有影響力的行業人士,直接付費的概率較大。但是,目前自媒體平臺往往很少直接付費。

對於媒體平臺來講,主要的收益來源於廣告,現在很多自媒體平臺推出了廣告分層計劃,鼓勵自媒體創作優質內容,如微信、今日頭條等。媒體平臺的收入來源於自身對渠道的掌握,在網際網路領域,渠道就是流量,因此自媒體也只有獲取較高的流量,才能獲得廣告收益。高流量需要持續不斷的優質內容,相比有組織的自媒體,個人自媒體很難做到,如羅輯思維、papi醬等,都是有組織的自媒體。有較大影響力的行業人士在獲取流量上也有較大優勢。並且,在內容上,要想獲取較多的流量,迎合讀者比內容的深度更重要,這就決定了太過專業的觀點較難得到大眾的認可。

由流量帶來的增值服務也是自媒體重要的的收益來源之一,這與廣告收益類似,一種是推廣,以軟文、公關為主。這些是變相的廣告收入,不過是向第三方收取;另一種是電商、會員費、諮詢等其他增值服務。某一行業內較為專業的自媒體往往以獲取增值服務為主,因為專業的深度內容很難獲取較大的流量,而僅是在業內獲取一定的影響力(這是特定圈子裡的流量,流量小而價值高)。

自媒體的性質:機構媒體工作的外包或眾包

如果我們選擇對標的話,入口網站對標的是報社,而垂直類的新媒體機構對標的是雜誌。對於機構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型機構媒體),自媒體相當於是將部分工作外包或眾包,即將由內部記者、編輯和觀點人士的工作由機構外部的人來完成。大眾化的自媒體是眾包形式,基本不需要支付費用就能較早獲取新聞材料;專業型的自媒體也幫助機構媒體完成了部分資訊採集和內容編輯工作;以往需要單獨約稿的行業人士也已經有了自媒體賬號。

對於上述的後兩情況,機構媒體會以廣告費分成的形式支付一定的費用,而對於從事專業自媒體的人士來講,他們實際上是一群自由職業者(就從事自媒體的工作部分來講)。但對於有組織的自媒體可能是以公司形式運營的,這時他們就不是自由職業了。

引入自媒體給機構媒體帶來的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同時,機構媒體將競爭機制引入到自媒體平臺中,由於加入者眾,很多慕名而來的人都將成為炮灰,這進一步降低了機構媒體的成本。媒體平臺的流量也是有限的,長期看來,能夠留下來的肯定是能夠持續不斷提供內容的自媒體。但是,大量引入自媒體給自媒體平臺帶來了技術上的挑戰,即如何在大量的資訊中篩選出高質量的內容,即不會使平臺質量降低,也不會讓高質量創作者離開。

三、自媒體的弊端和傳統媒體的機會

四大入口網站和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型媒體都推出了自媒體平臺,引發了業內的熱議,另外,自媒體也引起了風險投資的關注。但是,自媒體本身也存在著大量的問題,這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以下是部分總結:

1、資訊太多,甚至大量重複,整體質量不高。現在各自媒體平臺紛紛鼓勵創作,但是這同時也造成了資訊量的大爆炸,因此自媒體平臺需要在海量的資訊中獲取高質量的資訊,這是技術上的挑戰。一方面,平臺資訊的過渡氾濫會使使用者流失,另一方面,篩選方法不當也會使優質的自媒體喪失信心,從而離開。自媒體平臺前期傾向於邀請已經有較大影響力的自媒體人士助威,但是當更多的人加入之後,平臺的任務應該是篩選出潛在的優質創作者。如果不能做到,那麼平臺不過是利用自媒體的噱頭拉攏現有的知名自媒體,如此一來,難逃馬太效應的影響,這與傳統媒體並無差異。

2、自媒體會導致事件後的集體炒作,起到放大效應,使中心化趨勢更加明顯。由於第一手資訊較少,且並不具備深入實地調查事件的能力,自媒體往往會導致事件發生後的集體炒作。平臺的流量是有限的,為了獲取流量,自媒體往往跟風熱點事件進行分析評論,這種行為雖然是自發的,但是導致對大眾造成了較強的輿論導向。因此,自媒體並沒有實現去中心化,追求熱點反而使中心化愈加嚴重,更多的資訊被大眾忽視。自媒體的繁榮程度和熱點的集中程度成正比,每一個熱點之後,各個平臺都會有鋪天蓋地的分析、評論,甚至熱點呈現出週期性。自媒體的這種弊端是由自媒體的屬性決定的,即自媒體往往是在辦公室內完成工作,而不能去現場採集資訊、調研事件。

3、傳統媒體被新媒體(自媒體為新媒體貢獻內容)誤導。傳統媒體的'優勢是擁有采編權,擁有專業的團隊,能對事件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但是新媒體的興起導致了傳統媒體的浮躁和跟風。對熱點的追求和炒作迎合了大眾快餐消費心理,使新媒體得到關注並快速發展,甚至對傳統媒體形成了衝擊,導致傳統媒體開始效仿新媒體的做法。失去渠道優勢帶來的焦慮使傳統媒體否認了自身優勢,也開始迎合大眾口味。同時,為了獲取流量,包括自媒體在內的新媒體也往往追求爆料、獵奇內容,很難再有深度的新聞報道產生。

4、新型機構媒體(入口網站等)專業性的欠缺。雖然不具備採編權,現在新型媒體機構也都有自己的記者團隊,但是在專業性上明顯不足,體現在客觀性和深度上。新媒體的記者或訪談人員未經過專業的訓練,或者出身於娛樂、財經等領域,在對待其他新聞事件上,未能體現出專業素養,缺乏專業性。比如,在對受害者家屬的訪談中,報道往往以煽情的天氣描寫開始,因此從一開始報道的立場就決定了,難言客觀。缺乏採編權的新媒體的實體調查一般以訪談為主,對於需要多方取證、跟蹤調查的事件力不從心,因此在報道的深度上也顯得吃力。

傳統媒體的機會:

在網際網路時代,傳統媒體在渠道上已經喪失了壟斷地位,甚至處於弱勢地位,這產生了一些悲觀情緒,很多傳統媒體人開始另謀出路。但實際上,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媒體依舊有著新媒體不具備的優勢,即專業素養和對事件深入調查的能力。

一方面,傳統媒體需要適應新的環境,藉助新的網際網路渠道。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能夠進行深度報道和跟蹤調查的機會,努力產生出高質量的內容,特別是在採編權沒有放開之前。目前已經有傳統媒體開始行動,比如澎湃和介面,其內容受到各新媒體平臺的歡迎。

由於自媒體的侷限性,自媒體將主要在知識和觀點的生產上有所作為,因此自媒體不可能獲得普利策獎。雖然目前看來傳統媒體也無法獲得普利策獎,但是有獲得的希望,這就是傳統媒體暫時保有的優勢。

四、自媒體值得投資嗎——IP都不值得投資

自媒體本質上是內容生產者,因此和當下流行的IP(內容的意思,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類似,可以說自媒體也是內容的一種。在內容創業流行的現在,我們認為,IP並沒有風投的價值。

風險投資關注專案的成長性,投資的是商業模式,因此風險投資往往集中於新興產業。在網際網路和高新技術領域,市場處於一片空白,存在著產生行業巨頭的機會。並且商業模式一旦形成,將突破創始人及經營者個人能力的限制,甚至創始團隊的離開也不會造成較大影響。風投投資付出的是資本,投資的是機會,資本能夠讓創業者抓住機會,付諸實踐。從生產要素的角度來講,風險投資投入的是資本,創業者投入的是想法(商業模式雛形)和經營能力,資本能夠將商業模式催生成能夠持續盈利(或潛在盈利)的企業。在這裡資本起著放大的作用,但是對於內容創業,卻並不如此。

對於自媒體等內容創業,如果不能轉化為商業模式,就不值得投資。因為,內容創業的本質是要產生優質的內容,但是內容無法離開內容產生者,資本的介入也不會對內容的價值帶來太大的提升。如果投資已經成名的內容,資本也無法使內容的價值進一步擴大或者產生更多的優質內容,只能在營銷上提高內容的關注度。在這種情況之下,資本的回報是有限的。因為,內容產生的價值歸根結底是由於內容本身,是內容產生者持續不斷創作的結果,內容產生者本身才是價值所在。這個時候,內容產生者會獲取收益中的最大塊,如果分配不均,將會造成決裂。

那麼尚未知名的內容有沒有投資的價值呢?是否能夠提供持續不斷的優質內容取決於內容生產者,資本能夠在營銷和炒作上有所作為。但是,即使資本的推動提高了內容的關注度,但內容的歡迎程度還是受內容本身決定,比如papi醬,得到極大的關注之後又迴歸平常,要想獲得超出自身應有的關注,需要資本的持續推動,如此更像是公司炒作行為,類似明星的包裝炒作一樣,並非資本所應為。所以,投資內容是經紀公司的事情,而不是風險投資所為。

內容並不值得投資本質上是因為,從生產要素上講,資本並沒有給內容帶來較大的升值空間,內容不需要資本,也無法回報資本。內容的生產類似知識的學習,良好的學習環境確實有助於獲得好成績,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個人努力更重要。更主要的是,獲得的結果也理應歸功於個人努力。風險投資應該投資於不依賴個人能力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個人。

當自媒體及其他IP轉化成商業模式時才值得投資。比如,自媒體平臺就是一種商業模式,這種當然是可以投資的。而如果一種IP有能夠延伸出增值服務的空間,並且這種增值服務能夠提供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而不依賴於自媒體本身,那麼也是值得投資的。如果IP能夠延伸出增值服務,但是依舊離不開內容本身,雖然潛在價值較大,但是週期長、風險大,那麼也不值得投資,比如迪斯尼。也就是說,當內容依舊是處在圍繞內容的經營而不是商業模式的經營時,就不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