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殘酷的競爭正在來臨-智慧手機

才智咖 人氣:2.86W

引導語:智慧手機更為殘酷的競爭正在來臨,智慧手機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硬體層面上,未來的競爭將覆蓋到更廣的層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內容。

更為殘酷的競爭正在來臨-智慧手機

在人人都已經擁有不止一部智慧手機的時代,在諸多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都紛紛涉足智慧手機領域,想要在這片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拿下一小片江山的今天,智慧手機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硬體層面上,未來的競爭將覆蓋到更廣的層面。智慧手機領域,更為殘酷的競爭正在來臨。

競爭點一:智慧手機外觀設計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如今市面上的手機,“千機一面”的現象實在是太嚴重了。圓形home鍵、全金屬、一體化機身,攝像頭小的話放在左上角,大的話就放在正中央......很多手機,如果去掉手機廠商的LOGO,看起來已幾乎沒有差別。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智慧手機市場的競爭目前還處在比拼價效比的階段,手機的硬體配置和價格才是各大手機廠商和使用者最關心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各大手機廠商將重心聚焦在了硬體配置上,在外觀設計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

二是智慧手機正處在快速更迭的狀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快消品,而手機外觀設計上的創新耗費時間長,難以跟上智慧快速更迭的步伐;另外,外觀設計上的創新難度較大,需要投入的成本高,也是令許多手機廠商不願花費精力去做的原因。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各大手機廠商相互借鑑外觀設計已是常態。

然而,這樣的常態還能維持多久?可以肯定的說,不會多久。今年10月,國外媒體曝光了一組諾基亞超概念手機的渲染圖,圖中的諾基亞五邊形螢幕手機炫酷的令人過目不忘;網傳蘋果和三星或在下一代新機中引入摺疊屏技術,令人期待。可以預見的是,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在外觀設計上的顛覆和創新將成為未來各大手機廠商極其重要的'一個競爭要素。

競爭點二:自主作業系統

眾所周知,國內的智慧手機中安卓系統一統天下,各大手機廠商的UI也都是基於安卓系統開發而成,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各大手機廠商無法做一些不一樣的創新,相反,他們的發揮空間很大。

11月3日,華為在德國慕尼黑髮布了年度壓軸旗艦機HUA WEI Mate 9,一同釋出的還有華為的最新自主系統EMUI 5.0。此前,華為還專門召開了一場EMUI體驗會,邀請媒體進行新系統體驗。可以看出,華為對於新系統EMUI 5.0的重視。華為消費者終端產品研發總監倪元強評價EMUI是“華為工程師嘔心瀝血之作”。讓人感受到華為確實是在他們的自主系統EMUI上費了功夫和苦心。

從中也能折射出現今各大手機廠商在自主系統上的發力。在手機硬體配置已經難以拉開明顯差距的情況下,軟體系統的好用度,實用性,將會成為新的競爭點,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使用者的使用體驗。這也解釋了為何華為要在其自主系統EMUI上“嘔心瀝血”。

而事實上,華為的EMUI面臨的強敵非常多。目前國內UI做的最好的當數錘子的SmartisanOS,魅族的Flyme、小米MIUI以及OPPO ColorOS均有著不錯的口碑和評價,實力自然也不弱。還有更多的手機UI也在默默崛起。

當硬體比拼不再成為重心的時候,軟實力的較量則顯得尤為重要。

提升使用者體驗,各大手機廠商自主系統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競爭點三:專利技術

說起專利,不得不提華為。近些年來,華為手機的發展速度之快業界有目共睹,這主要得益於華為的技術實力儲備。其專利數量已連續數年蟬聯全球第一,幾乎令所有手機廠商望而卻步。

可以想象,一個連手機晶片都能自己造的企業,其在手機領域的競爭力可以多強。那些靠買專利、買晶片等各種核心技術只能“買買買”的手機廠商,要憑藉什麼來與華為這樣的技術實力大亨進行匹敵?

商業模式雖然也是競爭的一個方面,但商業模式的創新非常有限。即使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商業模式的創新一直被炒的火熱,但是,經歷了幾輪的商業模式創業大潮之後,市場漸漸歸於冷靜。

觸寶科技CEO王佳樑就預言到,隨著創業環境的變化,資本回歸理性,接下來的網際網路創業,技術創新將會取代模式創新成為創業的主流。

這意味著,最終大部分網際網路或者科技企業創業還將回歸到技術創新本身上來,技術實力和專利儲備將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命脈和重心。

這個理論放到智慧手機領域內依然適用。智慧手機作為一個硬體產品,技術實力依然是根本。就拿今年銷量一路飆升卻老是被業內人士唾棄的oppo和vivo來說,在專利技術上也是有著非常夯實的基礎的。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公佈的2015年中國通訊專利資料中,OPPO排名高居第二位。排名第一的是中興,近兩年在市場上的表現也不賴,尤其是在海外市場,目前,中興手機的營收一半以上來自國際市場。

不管是華為,還是oppo和中興,無一例外,均有著非常強的專利儲備,這也使得他們的發展後勁十足。

未來,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專利大戰將會更加激烈。

競爭點四:品牌

這裡說的品牌包括了品牌形象、品牌影響力以及品牌溢價等等。為什麼同樣的配置在oppo可以賣到2699,而在小米只能賣到1899,並且oppo還可能比小米賣的更好?這裡面除了營銷策略的不同還有品牌效應的原因。

oppo作為一個從功能機到智慧機時代的品牌,人們對於其的品牌認知度更強,並且長期贊助各種娛樂節目和活動,請當紅一線明星代言,樹立了高階、時尚的品牌形象,以至於oppo可以拿到較高的品牌溢價。而小米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走的低端品牌路線,主打價效比和低價,這使得小米逐漸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個吊絲品牌形象。這也是小米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如何突破吊絲品牌形象,拿到更高的品牌溢價。小米目前也正在嘗試和探索當中。

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對於一個手機廠商的重要性。品牌競爭貫穿整個手機競爭的任一個階段,沒有品牌的支撐,光靠產品硬實力的競爭,將無法走得長遠。

智慧手機依然會迴歸硬體產品本質

未來智慧手機領域這四大競爭點並不會只是單純的單點競爭,而是全方位的競爭。外觀設計,使用者體驗,專利儲備,品牌溢價等等,將成為未來幾年內智慧手機廠商競爭的核心要素。然而這也並不意味著當前的硬體配置血拼會在短時間內結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戰爭依然還會繼續,單純靠價效比、靠硬體免費模式來獲得市場的策略依然有用。筆者預計 的時間是在兩年內。

所以,長遠來看,智慧手機目前來看還是會迴歸硬體產品本身,使用者為硬體付費,為硬體創造的價值買單,手機廠商應努力提供更優質的硬體產品和服務,打造品牌,以實現產品溢價。

此外,在智慧手機同質化如此嚴重的今天,對於手機廠商來說,需要的是差異化競爭,這意味著在當前,採取單點突破的方式切入依然有市場。

另外值得警醒的是,手機廠商在智慧手機上的創新應改避免激進的路線和做法,三星note 7已有前車之鑑。

踏踏實實做好技術創新,解決使用者痛點和問題。未來,再激烈的競爭,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