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安全軟體專案商業計劃書

才智咖 人氣:3.24W

專案背景:

手機安全軟體專案商業計劃書

2014上半年國內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規模達到4.24億,環比增長4.2%,同比增長20.8%。2014上半年,移動支付快速發展,交易安全受到更多手機使用者的重視,成為拉動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規模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4上半年國內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規模達到4.24億,環比增長4.2%,同比增長20.8%。

2014上半年,移動支付快速發展,交易安全受到更多手機使用者的重視,成為拉動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規模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智慧手機對使用者日常生活影響程度的加深,記錄使用者各類生活資訊,存在相當程度的手機安全隱患因素,因此,未來使用者對手機安全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

2014上半年,遭遇手機安全問題的智慧手機使用者中,8.2%遭遇了手機支付安全問題。

2014上半年,手機購物、金融、生活服務等快速發展推動手機支付業務迅速增長,但手機安全漏洞的普遍存在、手機支付產業鏈安全防範水平的良莠不齊等因素,使得手機支付安全問題呈現出高發狀態。

智慧手機使用者在遭遇手機支付安全問題後,69.5%的使用者表示不再隨意下載APP或刷機;56.1%的使用者選擇安裝手機安全應用;39.0%的使用者會向相關部門舉報。

保護手機支付安全需要多個環節配合。使用者在處理手機支付安全問題時,除加強自身防範意識外,還需要使用者與手機安全應用廠商、支付服務提供方、相關管理單位等環節相互配合。

2014上半年世界盃期間,6.4%的遭遇手機安全問題的智慧手機使用者遭遇的是與世界盃相關的手機安全問題。其中,與賭qiu有關的詐騙釣魚簡訊佔比73.9%,植入與世界盃有關的遊戲、新聞等惡意程式的APP佔比43.5%。

以世界盃、熱播綜藝節目等高關注度事件為掩護的安全問題一直層出不窮,使用者應謹慎對待相關簡訊查收、相關APP下載等。

2014上半年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安裝數量分佈方面,67.8%的受訪使用者只裝一款手機安全應用,27.1%的受訪使用者安裝兩款。在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啟用習慣,73.9%的受訪使用者有較規律的啟用習慣,其中,51.9%的使用者的手機安全應用保持“一直開啟”狀態,22.0%的使用者會定期啟用。

2014上半年使用者選擇手機安全應用的影響因素中,30.6%的使用者表示受朋友親人推薦或身邊人的影響;受“應用排行榜名次” 和“網友評價”影響的使用者分別佔22.7%和11.9%;自己試用比較後挑選的佔14.1%;受“廣告宣傳”影響的.使用者僅佔6.8%。

2014上半年手機安全應用使用者不滿意因素中,“佔用手機資源嚴重”佔比46.9%,最為使用者詬病;其次為 “響應速度緩慢”,佔比26.3%;認為“效果達不到預期”的使用者佔18.9%。

使用者對手機安全應用不滿意的重點是其耗用資源嚴重、速度緩慢以及效果不顯著,而非功能數量的多少。實現安全應用“降耗”、執行更快、功能高效,將是廠商拓展潛在使用者的關鍵所在。

目 錄

第一部分 摘要

一、專案背景

二、專案簡介

三、專案競爭優勢

四、融資與財務說明

第二部分 手機安全行業與市場分析

一、市場環境分析

(一)政策環境分析

(二)經濟環境分析

二、手機安全行業預測分析

三、手機安全目標市場分析

四、市場分析小結

第三部分 公司介紹

一、公司基本情況

二、公司業務介紹

三、組織架構

四、主要管理團隊

第四部分 產品與技術

一、主要產品介紹

(一)主要產品

(二)產品效能

(三)產品的競爭優勢

二、技術與研發

(一)關鍵技術介紹

(二)技術亮點

(三)現有的和正在申請的知識權

(四)研發團隊

(五)持續創新安排

第五部分 營銷規劃

一、營銷戰略

二、營銷措施

第六部分 專案發展規劃

一、發展戰略

二、階段發展規劃

三、實現經營目標採取的具體策略

(一)營銷網路計劃

(二)人才培養和引進策略

(三)服務提升計劃

第七部分 融資說明

一、資金需求

二、資金使用規劃及進度

三、資金籌集方式

四、投資者權利

五、投資退出方式

六、專案估值

(一)評估技術說明

(二)收益現值法簡介

(三)評估假設與模型

(四)評估值的計算

第八部分 財務分析與預測

一、財務評價依據

二、財務評價基礎資料與引數選取

三、有關說明

四、經營收入預測

五、成本費用估算

六、盈利能力分析

(一)專案損益和利潤分配表

(二)專案現金流量預測表

(三)專案財務評價指標計算

七、財務評價結論

第九部分 風險分析

一、風險因素

(一)行業競爭加劇風險

(二)技術更新於產品開發風險

(三)技術失密風險

(四)管理風險

(五)財務風險

二、應對措施

(一)應對行業競爭風險

(二)應對技術更新風險

(三)應對技術失密風險

(四)應對管理風險

(五)應對財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