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一日遊路線攻略

才智咖 人氣:2.75W

想要去旅遊,潼關是個好地方。那麼潼關怎麼樣,潼關怎麼去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潼關一日遊路線攻略,希望大家喜歡。

潼關一日遊路線攻略

潼關萬盛園景區

萬盛園是潼關縣具有代表性一個著名民營企業,以生產醬菜為主兼制調味品。她所沿用清道光年間醬園店鋪“萬盛園”老字號牌匾,具有上百年曆史。所以,潼關縣萬盛園醬菜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可以稱百年企業,是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單位。

該企業在第六代傳人宋崗山總經理的打造下,“萬盛園”牌醬菜已成為陝西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並擁有國家級專利19項,註冊保護百年老字號商標7件,成為渭南市商標大戶。傳承人還在繼承和發展傳統醬菜製作技藝基礎上,保持傳統口感研發健康低鹽系列產品獲得成功,產品一上市便受到大眾喜愛,也在各大型參展博覽會上銷售火爆。同時文化與產業、產業與旅遊、產品與品牌結合的營銷模式和以文化引領、旅遊拉動、品牌支撐、轉型發展的思路,受到央視、省地電視臺、報刊網路各大媒體關注和一些企業借鑑。企業“三結合”頗受陝西師大教授調研的讚賞,並作為教學案例典型。傳承人宋崗山和旗下的公司已是人們熟曉的知名企業與新聞人物。2016年又成立潼關萬盛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始建立“萬盛園景區”,免費開放潼關醬菜博物館、萬盛園醬菜技藝非遺館景點和體驗傳習場所,當年就通過國家旅遊部門AAA級旅遊景區認定,成了有名的地標。

楊震廉政博物館

楊震廉政博物館,位於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佔地83畝,距潼關古城6公里,潼關縣城16公里,總投資約3500萬元。博物館分為祠前區、祠院區、墓園區和綠化區。於2011年9月26日正式開園迎客。

主展區包括四知堂、正氣廳、浩然廳、清風廊和放映廳。四知堂建築面積1780平房米,共有上下兩層,一層布展區,面積1160平方米,主要反映了楊震的生平事蹟及後人對楊震的緬懷之情,二層主要展示的是楊震家族群英譜;正氣廳布展面積162平方米,展廳徵集的全國政治、書畫名家歌詠楊震、歌頌廉政的'500餘幅作品展;浩然廳布展面積162平方米,展出與楊震有關的一些文物;清風廊布展面積60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展出了從西周到清代共72位清官的人物事蹟及名言警句。整個展區從多個層面展示了楊震清廉人生及為官之道,引申出深遂的廉政文化。

楊震廉政博物館目前是全國唯一規模最大、展示廉政人物最多、文化內容最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震文化的弘揚和交流,為“構建和諧社會”搭建了服務平臺,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

景區地址: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

乘車線路:潼關縣城乘開往高橋的班車,到高橋換乘小巴至四知村即到。

潼關黃河風景區

黃河風景區度假遊樂中心東區(黃河金三角遊覽區)位於黃河潼關轄區東段,秦、晉、豫三省交界。東至黃河護岸23號壩,西至黃河公路大橋,南至207省道,北至黃河中心線,東西全長5公里。黃河公路大橋,同蒲鐵路大橋飛架南北,連霍高速公路與遊覽區平行相距不足百米,景區大門即在207省道旁。

奔騰南下的黃河,穿-峽谷,“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益增其奔猛”(毛澤東語),在潼關古城外,相容了西來東去渭、洛河水,三河交匯後在此忽急折東流。

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黃河的英名,雄甲天下,名揚四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千古絕唱,“黃河掛北龍”、“黃河九曲抱衝關”等古人詠頌潼關的名詩佳作,淬千古“不到黃河心不甘”的傳說故事,使潼關黃河風景區更加出神入化,獨具魅力。黃河激浪中的驚險漂流,譽滿秦、晉、豫的黃河鯰魚湯以及近在咫尺的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城”的潼關古城,近年來已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同時,僅距黃河數百米遠,又有蒼翠碧綠的鳳凰山、東山可供利用,極易開發空中、水上、陸地、山野等各種遊樂、觀覽專案。

目前景區設施有:西式酒店一座即威尼斯酒店,中式酒店一座即老白家酒店,兩酒店均可餐館飲、住宿、會議接待等;長100米的西式觀河長廊一座,長50米的仿古觀河長廊一座;大、中型遊輪三艘,小型遊船及快艇10餘艘,輕型遊覽飛機一架;小型鴕鳥、孔雀觀賞園一處,垂釣園、釣魚池多處及抗戰水泥雕堡原物,潼關古城牆遺蹟等;2001年4月開通大型遊輪“金三角號”的上下游航線正式接待遊客。

特色旅遊專案:

1、全國黃河沿線獨有的“水、陸、空觀母親河”。(水上有摩托快艇,岸上有觀河長廊,空中有輕型飛機。)

2、有潼關獨創,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被國外友人譽為“黃河第一湯”的潼關黃河鯰魚湯。

3、有“乘黃河遊艇遊三河交匯,觀兩色河水”獨有專案。

4、有“乘黃河第一輪,遊黃河第一灣,喝黃河第一湯”特色專案。

5、結合中國傳統的春節與母親團聚的習俗,自2002年春節首家推出“春節與黃河母親團聚在潼關”;“黃河母親企盼海內外遊子,共渡X年春節”的特色專案。

6、與潼關縣泉湖風景區聯手推出“觀罷清水觀黃水,遊罷靜水遊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