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寺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8.29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我們引導遊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麼問題來了,導遊詞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昭寺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昭寺導遊詞

小昭寺導遊詞1

641年,唐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離長安進藏時,向唐太宗“請以釋迦像與寶倉庫為奩嫁”,唐帝許之,“造輿置覺阿釋迦像於其上,使力士甲拉伽於魯伽二人挽之”。相傳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了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行至在小昭寺位置時,木車陷入沙地中。公主通過歷算,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此處供奉,遂建小昭寺。

這座寺廟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與大昭寺同時開工,同時告竣,同時開光;大門朝東,以寄託這位公主對家鄉父母的思念。後以此為基建小昭寺。該寺坐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悲思家鄉而設計的。文成公主為建小昭寺從內地召來精巧工匠,以漢地廟宇為模式,結合藏地建築特點,建成了極為壯觀的重樓疊閣。

後來兩尊佛像對換供奉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吐蕃時期,贊普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後,迎請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墀尊公主為後,分別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墀尊公主帶入吐蕃的米居多傑,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覺阿佛,即釋贊乾布之孫芒鬆贊(公元650~676年在位)時期,傳說唐朝將派兵入吐蕃搶走覺阿佛像,於是在652年將小昭寺的釋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於明鑑門內,並堵其門,畫以妙音佛以作偽裝。公元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養女,實為唐宗室雍王守禮之女)聯姻吐蕃,才把這尊佛像迎出供於大昭寺覺康,並將原供於大昭寺的米居多傑佛至小昭寺供奉。

明、清兩朝皇帝亦對該寺十分重視,請乾隆帝曾御賜“耆闍真鏡”的匾額。

小昭寺導遊詞2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小昭寺,它位於八角街北約500米處。大家看這就是小昭寺,它創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意為放寶貝的地方。晟初是為供置文成公主人藏時帶的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赤金像,後來這尊佛像和大昭寺的佛像對調了。大家一定還記得我們在參觀大昭寺的時候曾聽過這個故事。據傳,小昭寺早年為仿唐建築,樓高閣峻,金碧輝煌,頗為壯觀,曾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僧人來寺習修佛法,可惜幾度大火,原貌蕩然無存。後來小昭寺屢獲修復,卻已改仿唐模式為藏式結構。小昭寺佔地4000平方米,主要由門樓、庭院、轉經迴廊、大經堂和佛殿組成。

現在我們進人寺內,只見門樓有10根大柱子為十六方稜形.有三條銅箍,銅箍上雕有花瓣;柱子上部雕有繁複的花草紋,柱頭上浮雕有寶珠、回字紋、花瓣及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柱拱上有浮雕海水雲龍紋。明廊後部牆壁繪有四大金剛和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描述的是:佛教宿命論的核心就是生死輪迴,只要成不了佛,就永遠在地獄、餓鬼、阿修羅(惡鬼)、人、天這六個界裡輪迴往復,永遠受輪迴之苦。

大家請隨我穿過門樓,就來到了轉經迴廊,它圍繞主殿大經堂,南面西面北面都設有瑪尼經桶,供信教者順時針方向轉經,朝拜時用手轉動以積福祉。大家可以試一試,按順時針方向轉。跨入神殿,底層有佛殿、經堂、門庭,高三層。現今只有這座神殿是早期的建築,大家看到的這十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的遺風,上面鏤刻著蓮花,還雕有花草、捲雲以及珠寶、六字真言,經堂四壁繪有釋迦牟尼本生傳等傳教壁畫。天井對過的一排檀木七刻有28只臥獅,底座裝飾有四瓣或八瓣蓮花。穿過經堂就來到了佛殿,佛殿面積24平方米,有兩根柱子,柱頭雕有蓮花寶座,柱頭大小拱上則無裝飾,這是早期建築的特點。殿內供的是赤尊公主從尼泊爾迎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鎏金銅像和泥塑八大弟子、兩大憤怒力士以及宗喀巴塑像。

神殿的二層為僧舍、經堂、佛殿。佛殿內供有桑傑魯王甲布、十六尊者、藥師佛八尊、度母及《甘珠爾》等經書。三層樓上過去是****喇嘛下榻的.地方和金頂殿。金頂殿面積為55平方米,金頂為漢式風格,屬歇山式,以斗拱承託,金頂垂脊末端套有摩羯魚頭,是為套獸;殿內門窗壁畫、柱子則為藏式風格,整個建築體豫了藏漢風格的巧妙結合。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語叫“居堆巴扎倉”,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密宗最高學府之一。傑尊?喜饒僧格之弟子傑’貢嘎頓珠於公元1464年(藏曆第八繞迥木猴年)在衛堆窮木達之地的塞瓦龍山洞(墨竹工卡縣內)修行密宗,得小昭寺後即以該寺為其弘傳密法的基地,因他原在拉薩河上游傳密教,故更名為上密院(即上部地區的密教承傳之所)。

今天的參觀就到此結束,相信今天的這些景點會給你們留下難忘的印象,祝大家愉快。

小昭寺導遊詞3

小昭寺藏文叫燃木齊,小昭寺的名聲和規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沒有那麼熱鬧。但是別有特色。

小昭寺歷史上幾經火焚,現存的小昭寺的建築大多是後來重修的,只有底層神殿是早期的建築,殿內的10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遺風:上面鏤刻著蓮花,並雕有花草、捲雲以及珠寶、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樓三層,底層分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頂層是漢式金瓦,金光閃閃,拉薩各個方位均能看到,蔚為壯觀。

小昭寺建築風格融合了漢藏式建築特點。最初的寺廟管理也是由漢僧主持,所以說,小昭寺不僅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而且是漢藏兩個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徵,在漢藏民族關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小昭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其前部為庭院,後部是神殿及其門樓、轉經回廓等附屬設施。門樓高三層:底層為寬敞的明廓。明廓有10根大柱(直徑0.8米),皆為十六稜形。柱身有三條銅箍,銅箍面上透雕花瓣。柱一上半部雕有繁縟的花草紋,柱頭上浮雕寶珠、“回”字紋、花瓣及連續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的柱栱上浮雕海水雲龍紋。

明廓後部牆壁上繪有四大金剛(即四大天王)和六道輪迴圖(畫面上有一個棕色的凶惡明王抱著一個巨大的車輪,巨齒獠牙銜著輪的上部;大輪分成三層,圓心畫蛇、鳩、豬等,內輪分為六格,即六道,最外層又有十二個畫面,稱“十十緣起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極樂世界圖等壁畫;門樓二三層是僧房和經堂等。穿過門樓即是繞神殿一週的轉經迴廊。迴廊南、西、北三面原豎有木製嘛呢輪,廓壁上也遍繪無量壽佛、白度母等壁畫。

小昭寺導遊詞4

佛殿後部和兩側還繞以密閉回廓,偏窄、較高,具有早期佈局特徵。神殿第二層前前為僧舍,中部為大經堂天井,天井之後為供佛大殿,6柱,內供桑傑魯王甲後、十六尊者及經書;裡面還有一大殿,8柱,內供藥師八如來和《甘珠爾》佛典,北面供奉有救度母及其他佛像。

神殿第三層前面為喇嘛到該寺的專用住房,共6間。後部則為金頂殿,殿門向東,面積約54.5平方米,內有明柱兩排8根,左右開小窗。殿左右及後部有一週狹窄回廓,以木欄相圍。金頂為漢式風格,屬歇山式,以斗栱承託;金頂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魚頭,是為套獸。殿內門窗壁畫、柱子等則是藏式風格,體現了藏漢建築的巧妙結合。

最後部是佛殿,內有2柱,無柱礎,東西長4.35米,南北寬5.4米。大柱表面用麻繩纏繞之後,又用2—3釐米的泥皮塗抹一層,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而大柱3米以上的部分則不包泥皮。從部分脫落泥皮的地方觀察,細麻繩還較結實,而大柱已有腐朽現象。柱頭雕有簡單的蓮花寶座,柱頭大小拱上則無裝飾,似為早期裝飾特點。四壁的壁畫,被油煙薰得一片漆黑,在門框內牆上還依稀可見一些線描施禪定印、指地印、無畏印佛像,筆法流暢生動。殿門為鐵網,大殿的牆壁均用大石塊夾小石片砌成,規整別緻,牆厚1—1.3米。殿內供有尼泊爾赤尊公主帶來的銅鎏金不動金剛佛,還有泥塑八大弟子、兩大憤怒力士和宗喀巴塑像。佛殿後部和兩側還有密閉式迴廊,迴廊窄而高,佈局很有特色。

神殿第二層前部主要是僧舍,其中堪布住房位於中心偏裡的套間裡。中部為大經堂天井,天井之後為供佛大殿,大殿內有6柱,明柱敞廳,在其左右各開一小門,內供桑傑魯王甲布、十六位長者及經書等。

小昭寺導遊詞5

小昭寺的建立與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聯姻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641年,“唐王以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三百六十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作為(文成)公主的嫁奩。又給……卜筮經典三百種,識別善惡的明籤,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以車載釋迦佛像,以大隊騾馬載珍寶、綢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

在文成公主進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羅(尼泊爾)國王鴦輸伐摩已經將其女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時亦隨帶著一尊釋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經典著作,各種精巧的工藝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進藏後不久,就協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與此同時,也從中原召來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謨伽神變寺。

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由漢力士賈伽與魯伽兩個人用木車將釋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現今的小昭寺處,木車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蓋白綢供養。博學多才,篤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過歷算,得知此處是龍宮所在地,決定把釋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認為如此即能鎮懾龍魔、國運昌盛。小昭寺的整體建築,經過一年時間順利竣工。隨後,藏王松贊干布設廣大慶筵,為之開光,聲勢浩大、壯觀。

盛極一時的小昭寺,在松贊干布死後,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勢力抬頭。芒鬆芒贊執政時期(650—676年),聞知唐高宗派兵進藏,疑奪釋迦牟尼銅像,便將釋迦牟尼佛像從小昭寺遷移,封閉於大昭寺的南廂祕室中。同時,“所有住在拉薩惹謨伽寺(小昭寺)等處的和尚,一律被驅逐出境了。”赤德祖贊(704—755年)即位後,於公元710年,又從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進一步促進了漢地佛教在吐蕃的發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佛像供奉於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攜之釋迦牟尼佛像,供奉於小昭寺,並安排了漢僧管理一切宗教儀式,於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小昭寺導遊詞6

小昭寺神殿高三層:底層分為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門庭內左右為隔門小房,右間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間是配殿,內供有石榴樹枝做的貢布色懂馬塑像。中間是四柱寬的空廓,傳說原來其中一根柱上掛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掛有護法畫皮兩張。四柱皆為圓形大柱,大柱小栱兩側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託支撐狀。柱頭大栱上雕有獅子和圓形升雲紋、花瓶等。有的柱頭小栱兩則浮雕象徵性的獅子和人像。門上鋪首如鈸形,上有二龍戲珠圖案。橫樑上皆寫梵文六字真言。這些雕刻古樸端莊,體現了早期內格特徵。

門庭後面為經堂。經堂進深7間面闊3間,30柱,柱下皆有石柱礎。其中中部4根大柱直通二層之上撐起高敞天窗。柱高6.2米,直徑0.46米;其餘26根柱子高2.8米,直徑0.48米。柱頭皆為捲雲紋、寶珠、蓮花紋等雕飾。集會堂天井正對的一排檁頭上原雕有28只臥獅,現存27只,系全雕和半雕;腹腔上有底座,裝飾四瓣或八瓣蓮花。集會堂四壁曾遍繪釋迦牟尼、千尊佛等。西后淨室門口南面供塑有舍利弗與目犍連兩大弟子孫靈塔及高0.4米的銅鎏金密集金剛造像、泥塑的傑尊·貢嘎頓珠造像;北面供有高1米的吉祥金剛怖和能仁佛、藏巴拉等佛像。

淨室門口兩側還供有四大天王泥塑像。最後部是佛殿,內2柱,無柱礎,面積23.5平方米。大柱表面用麻繩纏繞之後又用2~3釐米的泥皮塗抹,可能是防腐、防火的措施。柱頭雕有蓮花寶座,柱頭小栱上則無裝飾,具有明顯的早期特點。四壁的壁畫多為線描盤腿坐形象,筆法流暢生動。大殿的牆壁均用大石塊夾小石片砌成,厚1~1.3米。殿內供有尼泊爾墀尊公主帶來的銅鎏金不動金剛佛和八大隨佛弟子泥塑像,以及兩大忿怒力士、宗喀巴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