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導遊詞

才智咖 人氣:1.97W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塔爾寺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到您!

塔爾寺導遊詞

  塔爾寺導遊詞

塔爾寺是格魯派僧人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之一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地 宗喀巴成名後,有許多有關他靈蹟的傳說 據說在他誕生後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 明洪武十二年 公元1379年 ,宗喀巴母親按兒子來信所示,在信徒們幫助下,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這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 後來,該塔一再改建易名,成為現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銀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漢語塔爾寺即由此塔得名 明嘉靖三十九年 公元1560年 ,禪師仁欽宗哲堅贊於塔旁建一靜房,聚僧坐禪 17年後,再建彌勒佛殿一座,塔爾寺初具規模,取藏名 袞本賢巴林 ,意為 十萬佛身像彌勒洲寺

400多年來,塔爾寺逐步發展成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群,全寺佔地600餘畝,僧舍房層9300多間,殿堂52座,僧人最多時達3600餘人 全寺四山環繞,殿宇巨集偉,佛像莊嚴,梵塔棋佈 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經堂為全寺主體建築 大金瓦殿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建築面積456平方米,上下三層,飛簷四出,各抱形勢,歇山式金頂,覆以鎦金銅瓦,牆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譽為 世界一莊嚴 ,殿堂正門上方懸有清代乾隆皇帝親題的 梵教法幢 匾額 大經堂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 公元1612年 ,民國元年 公元1912年 遭火焚後重修,總面積為2750平方米,經堂內長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製地毯包裹,地上鋪設地氈坐墊,可供3000僧人集體誦經,正西方供有無數佛像 藏文經典,設有達賴 班禪以及寺院法臺座,柱間滿掛各種堆繡的卷軸畫

此外,尚有彌勒殿 九間殿 三世達賴靈塔殿 釋迦殿 依怙殿 小金瓦殿 花寺 居巴扎倉 丁科爾扎倉 曼巴扎倉 如來八塔 過門塔 菩提塔 時輪塔 印經院 大喇讓以及各活佛府邸等 除各種造型精美的佛像 法器 卷軸畫,還儲存有宋代的哥窯瓷壇 玉雕 明代的龍瓷瓶 清代的龍魚瓶 竹雕壽星 玉雕觀音等珍貴工藝品,藏有歷代統治階級賜贈的各種匾額和漢藏文碑刻

塔爾寺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明萬曆四十年 公元1612年 ,在三 四世達賴喇嘛的倡導下,塔爾寺首建顯宗學院,建立講經開法制度,系統學習因明 般若 中觀 俱舍 戒律等顯宗經典 以後又相繼建成密宗 時輪 醫明學院,形成正規的學經制度,學習生圓次等方面的密宗經典和天文 歷算 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現存有數以萬計的有關佛學 藏族歷史 文學 語言方面的文獻圖書,是研究藏學的珍貴資料 此外,該寺的酥油花 壁畫 唐卡 堆繡 被譽為藝術 三絕 ,譽滿藏區

塔爾寺每年於農歷正月 四月 六月 九月舉行4次觀經大會,招徠不少香客遊人 觀經大會是寺僧向諸佛菩薩獻供 祈願 誦經的法事活動 會上,除進行固定的宗教儀式,還有晒佛 跳欠 轉金佛等活動 四月觀經的農曆四月十五日上午和六月觀經的六月初六日上午,在寺院東側的蓮花山坡展開所藏巨型堆繡佛像1幅,稱為 晒大佛 佛像長30餘米,寬20餘米,僧眾於像前演奏法樂,誦經祈禱,遊客商賈蜂擁而來,更有信徒頂禮膜拜,爭獻佈施 六月初八日上午舉行的轉金佛是僧人們所謂祈願來世佛彌勒菩薩降臨人間的法事活動,眾僧簇擁一乘玲瓏精巧 四角飾有飛簷 內供彌勒金像的彩轎,在手拿樂器 香爐 幢幡的儀仗隊的前導下繞寺一週,其他僧人各持寺藏寶物一件,尾隨彩轎,魚貫而行,以示隆重威嚴 九月法會的二十二日,寺院開放所有佛殿及文物庫房,供僧俗瞻仰,稱為 晾寶 每次觀經會上,都進行所謂驅魔逐鬼 祓除不祥的跳欠活動 跳欠也叫 跳神 或 啞社火 ,是一種獨特的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面具舞蹈,常見的有於正月十四 四月十四 六月初七日演出的 法王舞 和四月十五 六月初八 九月二十三日演出 馬首金剛舞 兩種 演員身著各色舞衣,戴特製面具,舞姿獨特,式樣迥異 此外,尚有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忌辰前後的 燃燈節 和年終辭舊迎新的祈禱會等

塔爾寺建築

藏語稱“袞本賢巴林”, 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據省會西寧市26公里,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寺院建築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佈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巨集偉建築群。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 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遊人如潮 。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該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碑書漢藏兩種文字,並存於寺內。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國家多次撥款修繕,使古寺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的塔爾寺已成蜚聲國內外的藏傳佛教聖地和旅遊的名勝古剎。

如來八塔

塔爾寺廣場內矗立有整齊美觀成一線的八座如來寶塔,以讚頌釋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建於1776年(清乾隆41年)。這八個塔從東到西是:蓮聚塔(紀念釋迦牟尼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開一朵蓮花);菩提塔(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正覺);四諦塔(紀念釋迦牟尼初轉四諦****);神變塔(紀念釋迦牟尼降伏外道時的種種奇蹟);降凡塔(紀念釋迦牟尼從天堂返回人間);息諍塔(紀念釋迦牟尼勸息諸比丘的爭端);勝利塔(紀念釋迦牟尼戰勝一切魔鬼);涅磐塔(紀念釋迦牟尼入涅磐,不生不滅)。如來八塔每個塔底周長九點四米,底座面積五點七平方米。

大經堂

大經堂(顯宗經院)藏語俗稱“從靈多活”,位於大金瓦殿正前方,是本寺僧侶禮佛,頌經的集合場所。始建於1612年(明萬曆四十二年)。原為三十根柱子的小經堂,後改建為八十根柱子的中型經堂,最後在1776年擴建成一百六十八根柱子(其中六十根在四壁牆內)的兩層平頂藏式建築。1912年(民國元年)突然失火焚燬,在塞多·次稱嘉措活佛的資助下,用兩年半時間,依原樣重建。建築面積為2750平方米,周長為210米。 經堂內矗立的108根柱子上部雕有優美圖案,柱上圍裹蟠龍圖案的彩色毛毯。地設長條禪座,上鋪五彩條毯,供喇嘛集體頌經時用。彩繪棟樑,斗拱,藻井和佛教故事壁畫,懸掛著帷幔,經布,幢,幡,傘蓋,刺繡和堆繡等。堂內四壁神龕中供有宗喀巴的千尊銅製鎦金佛像,兩側經架上存放有樹以百計的經卷。正面設有****,班禪和法臺的弘法寶座。屋頂安放各式各樣高大的鎦金銅經幢,剎式寶瓶,道鍾,寶塔,****,金鹿等,把大經堂裝潢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與大金瓦殿交相輝映。大經堂也是本寺的顯宗經院,藏語稱“參尼札倉”,是研究顯宗教義的學經部門。主要修習五明義理,分析,辯論法相的論點。設有多仁巴(顯教博士)學位,授予修習教義有深厚造詣的僧人。

大拉讓宮(吉祥宮)

大拉讓(又稱扎西康沙),建於1650年(清順治七年)。是一座四柱三進院落藏式建築的府邸,為****、班禪以及歷任法臺安歇的寢宮,漢語稱“吉祥宮”。1777年(清乾隆42年),乾隆皇帝派人為此宮修建了宮牆,華門,牌坊等,並賜名“永慧宮”。吉祥宮位於西山半腰高處,在宮前遠眺,塔爾寺全景盡收眼底。

塔爾寺法會

法會意為祈禱,是一種宗教佛事活動。塔爾寺每年舉行四次大型法會和兩次小型法會。在四大法會期間,最隆重盛大的佛事活動是“跳神”,“晒大佛”和大型酥油花展。

農曆正月十四 午間 跳金剛怖畏護法舞

農曆正月十五 上午 舉行浴佛(酥油花展)

農曆正月十五 晚間 大型酥油花燈展覽

農曆四月十四 午間 跳金剛怖畏護法舞

農曆四月十五 上午 晒大佛

農曆四月十五 下午 跳馬首金剛護法舞

農曆六月初七 上午 晒大佛

農曆六月初七 下午 跳金剛怖畏護法舞

農曆六月初八 上午 轉經佛(轉寺院外圍一週)

農曆六月初八 下午 跳馬首金剛護法舞

農曆九月二十二 全天 開放所有佛殿拜佛

農曆九月二十三 午間 跳馬首金剛護法舞

跳神

跳神(即跳法王舞)是一種配樂舞蹈形式的佛事活動。清康熙57年(公元1718年),塔爾寺第二十任法臺嘉堪布時,七世****授意:“須建立一個跳神院,由舞蹈師教習舞蹈音樂,並建立跳神制度”。同時賜予文武護法面具三十九副及舞衣和法器等。從此建立了四大法會時舉行跳神(即跳坎)活動的跳神院(俗稱社火院)。其意義是佛教徒修習正法時,為消除內,外,密三方面的邪見,逆緣,消滅危害佛教和佛教徒的邪魔外道,便通過跳護法神舞來釋解。跳神內容,武的方面有男武士舞,女武士舞,男怒神舞,女怒神舞;文的方面有和靜舞,教內舞,密咒舞,專一性舞;忿怒方面有微怒神舞,甚怒神舞等,共有360種舞蹈.

晒大佛

晒大佛,在每年農曆四,六月兩次法會時舉行.意思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磐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涅磐;通過晒佛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並防佛像遭蛀.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捶” 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每次只晒一種,在寺院山坡上展晒。晒佛儀式非常隆重,觀眾極多,蔚為壯觀。

塔爾寺三絕

爾寺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藝術三絕”青海,不去塔爾寺是遺憾;去了塔爾寺,不看“三絕”更遺憾!

壁畫

壁畫是各殿宇牆壁上的繪畫。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樑上。壁畫顏料採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壁畫屬喇嘛教宗教畫系,與漢畫有些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大多取材於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畫面情節屬黃教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整幅畫面構思巧妙,佈置適然,色調和諧,精巧細膩,層次分明,千資百態,栩生。

酥油佛像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製成的黃油)跳板各色顏料而製成的油塑藝術品.相傳酥油花源於西藏.唐文成公主與土蕃王松贊干布結親時,曾從長安帶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嚴寒的冬季,無鮮花獻佛,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製成花,供奉於佛像前。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1594年,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經該寺藝僧苦心鑽研,使其在題材和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高超的油塑藝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時,藝僧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寺內展出,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數以萬計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眾和中外遊人,面對美妙絢爛的酥油花,讚不絕口,流連忘返。

堆繡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種之一。它用各色的綢緞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由於中間突起,有明顯的立體感。本寺大經堂內懸掛有“十八羅漢”等堆繡藝術產品。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製作精細,圖案別緻,形象生動,繁複奇絕,是本寺獨創的傳統藝術,是僧侶藝術的傑作,為美術界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