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才智咖 人氣:2.11W

荊軻是一個大英雄,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讀《荊軻刺秦王》有感,歡迎閱讀!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一

近代傑出詩人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歷朝歷代都有許多的愛國志士,對於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對荊軻給予肯定的人也很多,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我們大家讚頌與學習的。

在我的眼裡,荊軻是一個愛國志士、勇士與智士。西諺曰:“叛祖國猶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一句足以將他的愛國豪情展現出來。在這國難當頭,他的反應不是退縮與投降,而是拋頭顱,灑熱血,願以一死以換國之存。

1911年編纂的國小課文,向孩子們這樣講述“愛國”:“國以民立,民以國存。無民則國何由成?無國則-民何所庇?故國民必愛國。舟行大海中,卒遇風濤,則舉舟之人不問種族,不問職業,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為眾人所託命,生死共之也。國者,載民之舟也,國之利害,即民之休慼。”荊軻的確做到了這樣,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現了他的愛國壯舉。評價他為愛國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荊軻也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士。這不僅表現在他毫不畏懼地進入號稱虎狼之國的強秦,更表現在他與秦王的鬥爭上。從他“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殺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現出了他剛烈的性格。“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頗有些壯舉,但也透著淡淡的感傷。正所謂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易水訣別,表現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所以,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認為,荊軻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為他有勇無謀,其實不然。荊軻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為了此次秦國之行有信,使秦可親,他向太子丹提出“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的要求,這是他智的表現之一;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並說服樊將軍自獻其首,此為其智的表現之二。

既至秦,厚遺秦王寵臣蒙嘉,此為其智的表現之三;秦武陽色變振恐,荊軻顧笑秦武陽,一句“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更是表現出他的智慧``````總之荊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俠義之士。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愛國志士,勇士與智士!我只想給予荊軻八個字—— “生亦輝煌;死亦輝煌!”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荊軻視死如歸帶給我的震撼。

在我的眼中,荊軻與要離,專諸,慶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並非單純的“士為知己者死”,他肩上更多的擔負著的是國家存亡興衰的重任。因為胸懷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面對秦王,他沒有絲毫畏懼,雖然結果是失敗的,但他仍然名垂青史,因為他的壯志豪情一直感染著後世的人們。

不論結果如何,是成功亦或是失敗都以近成為過去,也許在荊軻身上,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他英勇刺殺秦王的過程。一把匕首,一個勇士,荊軻也許已經忘記了以一人之力難以力挽狂瀾的道理,但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他會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他不避艱險,這是他荊軻的精神和氣概。

出使前的他,盡一切努力謀劃出計策,等待時機。出使時,他意志堅決,視死如歸,而刺殺秦王后的他,將鮮血和生命留在秦朝大殿之上,用勇氣和大義凜然將荊軻這一名字銘刻在歷史的長卷中。

沒有人知道在易水毅然離去的.荊軻的背影裡有些什麼,也許是與家鄉永別的悲哀,也許是對太子丹的不信任的痛心,也許有淚水,甚至,也許曾有過動搖,但最後,他選擇堅定,選擇了視死如歸,所以,人們在他的背影裡看到他的堅決。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是陶淵明發自心底的讚美。是啊,荊軻雖然逝去了,但他留給後人了太多的東西,是他的勇氣,他的堅持,他的視死如歸,他雖死,可他的生命卻充滿了意義。

明知此去結果是必然的,可他仍然選擇了去搏一搏,因為這是挽救國家最好的辦法了,他熱愛國家,他甘願用生命做賭注去挽救國家的命運。只是,他賭輸了,但他輸的大義凜然。

秦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荊軻是輸給了歷史的必然。

左思說荊軻是“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世間少有荊軻這樣的勇士,有了他拼搏的過程,又有誰會再去關注結果。

荊軻,你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風蕭蕭兮易水寒,但你仍選擇視死如歸,儘管面對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現實,但你依然毫無畏懼。

荊軻,你才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