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銀行》讀後感2000字

才智咖 人氣:5.15K

消失的銀行,聽起來很讓人震驚!

《消失的銀行》讀後感2000字

當今社會,大多數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金融。銀行是金融業務的主要交流平臺,個人、企業、商家,都可以通過銀行開展傳統的金融業務。凡是金融資金相關的業務,都離不開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務,即使跨國的“一帶一路”,也需要有“亞投行的支援和鋪墊”。倘若突然間銀行消失了,會是怎樣?

通讀全書,我的理解是:銀行並沒有真的消失,而是融入到各行各業的金融業務、資金流動場景中,變得無處不在,更加活躍。

觀點一:傳統金融服務模式面臨新的挑戰

一個普通人,通過手機支付便可方便的完成日常生活的相關需求:早上買個煎餅、上午買杯咖啡,中午定個外賣,晚上約個飯局。隨著“千禧一代”成長為主流消費人群時,他們已經習慣登入移動終端辦理業務,銀行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需要時就開啟的APP,而不再是一種必須去的場所。

移動支付的發展,對個人、商戶或企業的資金交易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人們可以利用自助裝置辦理所有非現金業務,如繳費、支付、轉賬、電子銀行服務、理財服務等,甚至開戶都可以通過電子影像識別,從而脫離櫃面,通過智慧終端完成。

作為一名金融科技人員,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又需要解決銀行失去許多傳統模式的獲客商機,使得大量的客戶流失的問題。直觀的物理網點減少,甚至一些網點因為投入產出不匹配,沒有客源而停業。關聯影響就會波及到就業機會的減少,甚至是裁員。

雖然變化不是一夜之間就會發生,但這種擔憂卻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物理網點會由簡單的操作型向營銷服務型轉變,前臺櫃員必須向能提供理財規劃和顧問服務的金融顧問轉型。此外,網點還可以交叉銷售其他更多的金融產品,甚至轉變為提供不止於金融的社會化綜合服務網點,當然也可能和其他社會服務網點整合,以增加線下應用場景和攤薄網點成本。當然更值得深思和應對的是銀行網點和網路接觸徹底消失後,銀行究竟應該如何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觀點二:利用科技力量帶動金融服務創新

網際網路公司對“消費金融、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業務、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成熟。“智慧信貸、智慧投顧、智慧客服和精準營銷”等更加廣泛應用。端到端的直銷銀行,會把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做得相對簡單易用。風險經理、理財經理、客戶經理可依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識別客戶需求和偏好,在各類場景中大規模實時接觸客戶,精準推送金融產品給目標客戶,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整個金融操作流程。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收集資訊已經變得非常容易,處理資訊逐步轉向AI時代。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平臺就可能完成傳統銀行的一切服務。金融的去中介化和脫媒已經不再是從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的簡單撮合。

結合我行實際,新一代專案實施中已採用、推廣P1、P2、P4/P5、P8,P9-P12等平臺,針對消費金融、智慧信貸、智慧網點、大資料營銷和客戶分析,熱點跟蹤等都有了落地。隨著業務和技術的不斷積累和發展,我行已正在緊密鑼鼓的撒網,部署一系列社會化平臺來改變傳統的銀行模式。

觀點三:建立更加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

網際網路時代不缺資訊,但是缺乏信用。信用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道德,是一種在嚴格監管下的自律行為。政府對金融結構進行嚴格的准入和監管,從事金融服務必須持牌,且按照政府要求進行全面風險管理和審慎經營。

作為服務公眾的企業,銀行受到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嚴格監控,這種外在壓力加上銀行自身保守的文化和風險偏好,使得銀行能夠更好地去保護客戶的利益,不至於受利益誘惑而欺詐客戶,或者將客戶資訊用於不當盈利目的。

由於一直以來的高標準、嚴要求的監管體系,銀行信用是社會上其他行業所無法替代的。全國的徵信體系已相對成熟:準確性、真實性、可靠性,這些都是現有的網際網路平臺是無法達到的。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監管報送、現場核查,都已有了成熟的業務規範、制度、流程和平臺。

觀點四:銀行跨界將會符合時代需要

金融的場景化和生態化的興起,跨界已成為潮流。各類網際網路金融已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在虛擬世界裡,不會再有櫃檯和門面。第三方金融(支付)機構、電商平臺和企業ERP、雲平臺等雲服務的日趨成熟,銀行會被直接遮蔽,客戶不會願意主動去下載和登陸指定的網上銀行或者手機APP。銀行的產品服務隱身於各種場景之中,不再需要和客戶直接接觸,整個業務流程即可完成。

金融生態的維護和創新,傳統領域內的業務,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新技術,為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務。人們在市政政務大廳辦理“業務”,通過快捷的政務雲平臺,即可完成整個操作流程。

因此,對於銀行來說,更加經濟和現實的做法還是與各類場景進行融合,通過嵌入場景或者輸出場景的模式,將自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隱身於場景之中,這也是我行目前加快網際網路金融生態圈建設的目的所在。

總之,通讀完本書後,感受到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遠比自己看到的更加嚴峻。

隨著人們消費行為的轉變以及日益激烈的競爭將這種變化的節奏推得越來越快。所謂消失的銀行,不是銀行真的消失,而是銀行變得無處不在,只是人們理解的傳統銀行的模式的改變。至於銀行的存在形態,反而倒不是需要特別擔憂和焦慮的事情。只要銀行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銀行存在的形態就不再重要了。人們需要銀行服務,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機構,至於金融機構存在的形態那只是現象,可以預計的是,即使銀行在物理和網路兩個方面都消失了,也只是消失了其接觸客戶的介面,或者說,銀行不再是物理網點或在網路空間等待客戶上門,而是變成主動地無處不在的行商,嵌入和融合到客戶的應用場景,蛻變為無處不在的銀行服務。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作為資訊科技發展的急先鋒,銀行業在技術驅動下不斷變革。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傳統銀行將是“消亡的恐龍”,金融科技創新的銀行將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