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4篇)

才智咖 人氣:2.5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活著讀後感2000字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活著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4篇)

活著讀後感1

知悉《活著》這本書源於一位曾經的電臺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說,後來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說吸引大量讀者的緣故吧。

餘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餘傑、何(he)清漣、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塗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著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說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才會去認真閱讀。

《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文革後出生的年青人瞭解什麼是文革,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文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為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

作為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瞭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著》帶給讀者的重要啟發和引思吧。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著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著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ze)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為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們骨子裡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相比於“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說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嘆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品性才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餘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於此吧。

活著讀後感2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於“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裡。而活著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大學聯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麼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週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願去操心了。這就如同餘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麼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麼是活著、該怎麼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後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麼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餘華的《活著》以後說一些關於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後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後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菸斗回家去!

活著讀後感3

前段時間在別人的推薦下,讀了餘華的這篇小說《活著》,小說不長,我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讀完後感觸很深。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以前的我從來沒有仔細想過。上國小時,我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我還年幼無知;上國中時,我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無憂無慮;上高中時,我也沒有去想這樣的問題,因為那時想的是語數外,想的是大學聯考;上了大學,我應該去想想這個問題了,但是因為我來了北航,學了計算機專業,每當諸如此類的問題出現在我腦海裡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我是個理工科的學生,這類問題不歸我管,於是我一次一次的逃避了這個問題,直到我讀了《活著》這篇小說。

用作者的話來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小說中以“我”一位旁聽者聽一位老人講述他的過去經歷的形式展開。老人用平靜的口吻講述了他自己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裡吃喝玩樂——嫖(piao)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風光,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賬的積累,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從此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厄運的陰影總是追隨著他的腳步。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裡買藥時被抓壯丁,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裡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生產;妻子家珍死於軟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難,唯一的心願就是與福貴從今以後再不分開;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居然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四十年後,他仍然活著!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相依為命。

個人覺得悲劇是所有故事模式中最有心靈震撼力的,往往可以一舉擊破一個人的心理防線,其影響也更深遠,短則幾天,故事情節依然縈繞在腦海中,多則月餘難以自拔。雖然經歷將近三年的工科教育,讓我感到自己的思維已經變得邏輯而機械,但是讀完後,我還是禁不住的去想那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小說的主人公的一生太悲慘了,如果說他傾家蕩產是因為當少爺時揮霍無度的報應,那麼這報應自那一開始就沒有結束過。從地主少爺變成傭人,被抓去當兵,經歷土地改革,自然災害沒有飯吃,又經歷文革的動盪,這些生活上的苦已經將一家子的人折磨的很慘了,但“富貴”還是要一次一次接受親人各種意外死亡的打擊。最後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了,他只有和一頭老黃牛相依為命。想一想“富貴”的一生,尤其是以我們現在人的觀點看,那樣的生活不單單是沒有意義,更是沒有讓人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但主人公卻一直堅強的活了下來,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什麼都沒有擊垮他!我看不出他活著的希望是什麼,但我知道他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希望和力量啊,支援“富貴”挺過那一切的苦難。

上了大學後,我逐漸明白,人來到這世上就是要受苦的。上高中時候在我的想象中大學生活一定是非常快樂的,但實際品嚐了快三年的大學生活後,我明白那是的我太天真。上學期上過一門世界三大宗教的選修課,清晰的記得老師在講佛教時說過,人的臉就是一個大大的苦字。我們每天拼命的學習,為了什麼,實際點人說為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當我們真的開始工作了呢,我們又要拼命地工作,這又為了什麼,正常的人會說為了多賺錢,生活更好。我們就是在自己編織的一個一個謊言中傻傻的奮鬥。有時候我們可能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感到生活太苦太累,但看了這篇小說後,我覺得現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困境,根本算不上什麼。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想想我們的來路,哪一步會是輕鬆快活而長久?來到人世的一瞬,我們就開始承受來自時間和空間的無形擠壓。於是,堅忍的存在下來。活著,總有一抹揮之不去的悲情色彩!想要活著,就要學會忍受!忍受責任附加給生命的沉重,忍受現實給予生命幸福又殘忍剝奪幸福的痛苦。

《活著》這部小說,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說生活的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它需要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和羨慕之種種其實就在身邊。活著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著的力量;活著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相信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因為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著讀後感4

在網上看完了餘華的《活著》。他筆下的故事令人深思。

《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的故事……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裡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著吃。

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雖然其中一個叫老全的人還未擺脫那樣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戰場上死了)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著妻子在門口看著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裡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裡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裡,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揹著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可是,噩耗卻緊接著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幹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

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麼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漸漸的,想起他們的兒子也只是悲傷一下了。他們便開始煩惱怎麼才能找個好婆家,把他們的女兒嫁出去。終於,在同村村民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鳳霞嫁了個好丈夫。女兒雖然是個聾啞,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愛他的女兒。不久,他的女兒就懷孕了。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們家就成了喪事。他的女兒分娩時,卻也因為大出血,而永遠離去。女兒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妻字看著她的外孫這麼可憐,剛出生就沒了媽,便給這個男嬰起名為“苦根”。

真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他的妻子原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卻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女雙雙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後,她也撒手人間。他的女婿自從他女兒死後,就把苦根當命看。他的女婿是個搬運工,天天上工都揹著苦根。好了,等到苦根會說話、會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也丟下他命歸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兩跨水泥板活活壓死的,整個人被壓得扁平,成了一攤肉醬!他就承擔起了養育小外孫的責任。苦根一天天長大,也漸漸懂事,會幫他外公做一些田裡的活了。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可天不盡人意,苦根有一次發高燒了,他卻渾然不知,等到燒得厲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孫生病了。當時家裡多窮,跟本沒錢買藥。聽說薑湯可以治感冒、發高燒,他便去弄了碗薑湯來。可有覺得這樣太苦太辣,就又向村裡人借了一點糖。本來要還,別人知道他家的處境,可憐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孫喝了薑湯自然好了許多。他就為自己原來外孫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內疚。於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還放了點鹽(當時的糖和鹽對老百姓可都稀有著)。他可憐的小外孫,就因為這麼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撐死!自此,這麼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個人還活著。於是他買了一隻原本要宰殺了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bu)死”就這麼過著平凡的生活……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願在回首。可這位老人卻依舊如此詳細得同作者娓娓道來,彷彿在活了這麼一段人生。且不說這個,許多人,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況是老人遇到的這種艱難: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

可老人依舊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實、快樂。所以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不可能要做一隻膽怯的蝸牛。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要知道,活著,就是在創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