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2000字

才智咖 人氣:7.59K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下面本站為你們獻上《看見》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看見》讀後感2000字

《看見》讀後感2000字【一】

我把書合上,盯著封面,是一張照片,柴靜笑著,看著那個背對著我的小孩兒,周圍是皺紋橫生的老人們。她能看見,我看不見。

看《看見》,總想著寫點什麼才好,哪怕我什麼也表達不出來,哪怕寫的什麼都不算,也總覺得寫點什麼才對得起這本書,對得起這書裡每一個鮮活或苟活著的人,對得起這書裡真實的人味兒:腥臭的、呼喊而發酵著的人味兒。

柴靜可謂一直在重新整理我對記者的看法。最早的時候,記者在我的腦海裡和粉色的明星緋聞以及大紅的政府功績分不開,後來在同學的推薦下我腦海裡有了《穹頂之下》中一個敢於頂著各方壓力的女人(而我當時還沉浸在年幼的狂傲中可憐這個女人不知世事),再到如今的《看見》,我才稍有知道一個真正的記者是做什麼的。

感受活著,然後告訴我們這種太平凡的人,還有人不平凡的活著,這不平凡是操弄權勢的高高在上,也是無可奈何的低廉。

要知道我是一個自詡有一定高度的人,嗯,曾是。我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囂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種種看法,對這個國家的種種期望,對周圍人麻木的種種不屑,總是覺得自己站得足夠高,總是有一種俯視眾生的錯覺。而這一切年輕而狂傲的情緒,在我讀過《看見》後油然化為一種幾乎要擊昏了我的自卑感:原來我是一個連日子都不曾經歷的人。

我以為這社會諸多問題,無論如何“民間疾苦”四字也足以,我以為這人心種種蠢動,“人性複雜”四字也足以,但不,所有文字都是無力的,不止是跳動的文字,任何閃爍著的螢幕,迴旋著的聲音,它們可以將世間百態完完整整呈現在我面前,也許我會為之感動,聲淚俱下,但我也絕感受不到當事人所感受的,我們的交流並非心與心的交流,畢竟我甚至不曾與他們對視過一秒。

這自卑隨後變為慚愧,何止慚愧,其簡直令我無法直視自己,我這個最沒有資格說話卻最喧鬧的人。我拿著父母埋頭認真生活而來的錢,躺在舒適的宿舍,想著下堂課該看哪一部美劇了,哪個女孩何等何等漂亮了,著實平庸而自己又不願承認地活著,這不願承認就體現在時常義憤填膺而自以為是地評價這個世界、這個國家以及周遭的人。

混吃等死。

這是我一個同學對當代人青年的不滿抒發,我曾為了拒絕這個形容而暴怒,現在看來,我確實是在包裝不錯地混吃等死罷了。

你瞧,柴靜不僅將自己置身其中,她想要讓所有人都感受,如這書的名字,她想讓人們看見。我不知道其他人作何感想,但我不覺得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就能看見了,我依舊無法切身感受,我依舊生活在書、網際網路與混吃等死的人群中。我看不到重重防護服下只露出眼睛的惶恐,我我觸不到那單純卻複雜的淚,我聽不到靜默暴力下的鞭打,我嗅不到渾濁空氣中的無奈......這本書對我的意義,在於它給了我一記暴擊,它溫和地扇著我的臉,輕聲而令我振聾發聵地呵斥著:“你什麼都看不見啊!你什麼都看不見怎麼還敢亂說!你有什麼資格!”

我若連一顆人的心都不曾為人顫抖,何談為人,何談為人?

它給我揭開人間百態這個封閉了許久的腐肉罈子,我只有吃下去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醜惡;

它將浮在對流層的我一把扯下來,摔在泥潭裡,我只有打了滾才知道這泥漿髒在何處;

它告訴我,我眼中的霾,不是因為知道而迷茫,是真真切切的,無知!

我佩服柴靜,佩服天下如她一般的`記者們。但是,同時我也為之惋惜,當柴靜因一個下意識流露出的溫柔,為一個灰黑剪影覆蓋的小男孩兒抹去眼淚而遭受質疑時,當柴靜一次次將情感壓在顫抖的心室,用“客觀”、“旁觀者”“記錄者”、“專業”等等詞彙壓抑自己時,我惋惜這何等難得的,真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鏡頭前也趨向於單向化。顯然,柴靜不願如此,而她也最大化了她職業要求最小化的情感觸動。儘管她自己不覺得,但依舊讓我因她這於矛盾中的掙扎而心疼。向這為了使眾人明白而隱忍著,一切人難以隱忍的職業致敬。

無論如何,《看見》打醒了我,讓我明白自己看不見,看不見而需抹去眼中的霾,用自己的日子,真正用心切身體會的日子。在那之前,我沒有,你也沒有,胡言亂語的權利。

《看見》讀後感2000字【二】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也不簡單,我想它至少包含了二層含義:

第一層是:書的內容記錄的都是作者的親歷,是真實的,沒有道聽途說,更沒有妄自揣度。體現了她實事求是的態度。正如她所說:“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段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

第二層:因此書中所選的內容僅限於自己的所見所聞,全書作者只是如實地講述,沒有個人觀點的表述,更沒有對讀者的引導,只有個人真情的記述。這即給讀者以思考,也體現了作為新聞記者較高的職業操手和對讀者的充分尊重。

全書記敘了她走進央視後十年記者生涯,以及個人的思想蛻變: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注重個人上鏡效果,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致壞人於啞口之地,再到現在的如實記錄社會現象,反映社會問題,為處在社會中的人寫實。全書如實地記敘了在每一個新聞故事中,作者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自己的思考,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有一種在跟自己心靈對話的感覺,讓自己不由地與自己的心說話,讓自己的心對事件的是與非做出判斷,讓民眾從內心深處本著對人性的尊重,公正而客觀地作出評論,從而擺脫被輿論誤導、利益牽絆,讓理智戰勝非理智。全書描述了她沿著這種方法和思考去做新聞的歷程,一路走來,她的成長與成熟的心理歷程清晰地線上於讀者面前,她對社會的大愛,對人性本身的理解和尊重也深深地影響著讀者,讓讀者發現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用她的話說:“人的脫變,關鍵不是別人能給什麼,而是自己內心想要什麼。”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一個有思想、堅定而倔強的女性形象也躍然紙上。

全書並沒有巨集大的敘事,都是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裡的人,如抗擊非典、汶川地震、華南虎、藥家鑫、虐貓事件、安盧克、山西等二十多個新聞故事,共四百多頁。這些事,這些人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新聞事件和人物,每一個故事都能讓我們重拾當年的回憶,當讀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在對待這些事上我們都曾有意無意忽略事情的真象,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或模式化,人的真正思維卻被埋在無意識之下,即使在當前我們可能依舊如此卻渾然不覺。正是基於這一點,在這裡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由於時間關係在這裡我就列舉藥家鑫的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 讓我們再一次重溫回憶,體會在一個事件中,一些人是如何的無意忽略事情的真象,是如何地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近而體會到:當一個人的真正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其實也是一種犯罪,只是審判官是來自理性思考後的那份良知。

事件是二〇一〇年年尾,在陝西西安,一個叫張妙的女人在騎電動車時被汽車撞倒在地,駕車者拿著隨身攜帶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連刺六刀,導致張妙主動脈、上腔靜脈破裂大出血死亡,殺人者是西安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大三學生藥家鑫。這個案件的審理引起舉國熱議,輿論分歧特別大 。因為網路上一些人說他是軍隊高層,干預司法,叫他“藥狗”、“藥渣”.關於殺人的動機,藥家鑫在公開採訪時說了句:“農村人難纏”後來被媒體不斷轉載。2011年6藥被判死刑。當藥家鑫被執行死邢後,柴靜在筆記裡寫到:“為什麼人們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到來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為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它讓你意識到剝奪生命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的發展,一切的可能,結束了,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本著這種思考,柴靜採訪了事後當事人的家人,她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書中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注事件的本身,關注真相。本書重點記錄了藥家鑫被執行槍決後兩家的境況:“天黑了,藥慶衛坐在桌邊上,愣愣的,眼睛一眨不眨,臉都垮下來,鬆垂著,坐在半暗的房間裡,我們招呼他,他才反應過來。臉上表情與張妙父親一樣。 走的時候,他妻子還躺在藥家鑫的床上,蚊帳放著,她摟著那隻大狗熊蜷著。 節目播後,有一些人在我部落格裡反覆留言,說:“你為什麼耍播一個殺人惡魔彈琴的樣子?讓他父母說話?” 她沒有做解釋,只是引述了高小松的例子,在藥家鑫事件家喻戶曉時,高曉鬆當時的評論:“即便他活著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沒死乾淨,也會補他幾刀,人類全部的歷史告訴我們”有法有天時人民奉公守法,無法無天時人民替天行道 ……漠視生命的人會愛音樂嗎?”當時數萬人轉發他的話。一個月後,高小松因酒駕導致四車追尾,被判六個月。當記者問到:“也許有人會問你,一個漠視生命的人…,高小松說自己活該,他說他出事就出再狂妄上。在看守所的電視裡高小松看到另一起英菲尼迪車撞人案,長安街上,有人醉駕撞死四人,被判無期,那個被輿論形容為“惡魔”的人,是曾經與他合作過的舞蹈師,他看後很後怕,也很難受,第一次想“那個人也有可能是我。”作者通過第三人的經歷、講述、感悟,讓每一位曾身處其中的讀者也反思起自己當時的言行,讓每一個曾經妄下結論的讀者為自己的盲目而羞愧,全文沒有責任的追究,更沒有指責與批評,有的只有講述和心靈深處的思考以及來自她內心深處的聲音:我們都是人,也只是人。發人深省。

全書中的二十多個故事都是這樣,讓你引起疑問,讓你對原有的標準進行審視,讓你在思考的同時與你內心深處的聲音達成共識。讀完全書,作者給我的感覺是:在努力地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也正因如此這本書讓人讀後久久回味。 我們都是人,我們也只是人。人生的路上,我們都只是頭一遭,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一本書一些故事,一個人,一段經歷,留下的卻是一份思考,一段感悟。希望我的分享給你帶去心靈的啟迪。最後送上一位網友的話與大家分享:“一個人的生命由無數他人構成。她如你我一樣,沒有多高的起點,是繁茂大樹上不起眼的枝椏,從頭做起,一步步,沒有輾轉翻騰的技巧,下的都是笨功夫,不斷犯錯,不斷改正,只是每走一步,有的人會停下來想一想,看看走過的路,望望前方,想想為什麼出發,將要去向何方,不疾不徐,走得再遠,總有一股自省在裡面,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