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7篇)

才智咖 人氣:2.6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學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學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7篇)

美學讀後感600字1

近日終於讀完了《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非常精彩。尤其為作者蘆原義信漫布於全篇的對日本城市街道環境不佳的關注、呼籲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動,作者又以一個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做出有理有據的分析和具體的改善方案,看起來真是過癮!

作者在內部與外部中說:日本的傳統是在家的內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為中心,在一幢建築裡保持著內部秩序。具有內部秩序,同時也就意味著對建築的外部不關心,充實城市空間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將家看作‘內’,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歐人那樣在空間領域上加以統一。換句話說,‘外’是外部,這就意味著它的整潔漂亮由誰來管是和人們無關的。作者提到的這些日本人的特徵和問題,因其源流於中國,也同樣是中國人的特徵和問題,而在中國建築學者的文章中,卻尚未見到闡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觀點。不管是所謂大師還是一般的業內人事,多是以個人好惡或人云亦云的觀點來肆意謾罵甚至是人身攻擊。能夠像蘆原義信在文中對日比谷公園所做的那樣提出具體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學》成書於1978年,當時日本正處於舉國上下同心協力,不顧衣著打扮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階段。作者認為:為了要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光是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不夠的,還應該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覺得作者說得很好,現在的中國也正在邁入世界經濟大國之列,不能再像改革九年級十年那樣不顧衣著打扮大力推進經濟發展了,也應該在努力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創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觀。

借用作者書中的一句話:只重視‘內眺景觀’而對‘外眺景觀’不太介意的中國人,作為文化高度已開發國家,也該把街道的美學提到日程上來了。

美學讀後感600字2

手指落在鍵盤上,卻不知道從哪談起。實不相瞞,寫讀書筆記完全是因為要完成單位下發的任務,本身是反感的。但當決定落筆之時,不得不說,這樣的被迫是堅持寫下去的動力。那就從我選的《美學散步》這部書說起吧。

這本書是一本關於美學知識的書籍。最早接觸美學,源於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就是想增強個人的審美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自己熟知的已經適應了的環境中,對周遭的一切已經習以為常。不管是居住條件、飲食習慣或是生活環境,很少去體會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當我們走出這個環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環境差異比較大一個城市。我們可能會對那裡產生許多的好奇心,或許會對那裡的建築,那裡的飲食,那裡的山川河流,產生各種美感。

反過來,也許那裡的人們來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因為差異性,也會產生好奇心和許多美感。聽起來似乎都和距離有一定的關係。當我們將熟知的事物拉開一定距離欣賞時,往往會產生意外的美感。遠方是美景,我們早已熟悉的生活環境其實也是一幅獨特的美景。這需要我們去發現,去睜大眼睛尋找美的資訊。除了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們積累一些美學方面的知識。通過加深對事物的理解,來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細想來,我最早接觸美學方面的知識,是從聽美學大師蔣勳老師的音訊節目《美的沉思》開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車上的路上,飯後、睡前的空餘時間,這檔節目都在陪伴著我。從西方藝術文明起源到歐洲文藝復興,從中國古代美學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學的詩詞之美,這些都如雨露清泉時刻滋潤著我的心田。蔣老師就像一位美的佈道者,將我引入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聖地。

美學讀後感600字3

很早就想讀一讀關於美學的理論,半輩子過來了,對於“美”的實踐可謂不少,也追求美,雖然自己並不美,但對於美總是在嚮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麼?一天,逛書店的時候,買了本《西方美學史》,化了一定的時間,總算囫圇吞棗地把它給讀完了。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常常被書中精彩的論述而擊節讚歎,正如作者所說的,一部美學史並不單一的只是純粹美學理論的歷史,而且還是人類心靈自我展現的歷史,猶如我們對於“美”的認識,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

在這本書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個時代人類精神脈搏的跳動,是謝林所說的精神還鄉的歷程,從這裡,我看到了東西方文明的相似與不同。早期的西方人精神發展歷程與我們東方人有其相似之處,其最早的藝術活動都是與神有關,雖然其表現形式不同,古希臘的神話、史詩、悲劇和喜劇,在我們中國則是對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中國也有,只不過過去我們的教科書上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少得可憐,其實這是人類成長的歷史,現在想起來,我們欠缺的知識真是太多了。

如果沒有美,這個世界就沒有意義,人生也沒有希望,這裡,美的概念非常巨集大,它包羅永珍,所以又可把它稱之為人的心靈,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常常會被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環境所左右,會困惑,讀一讀美學吧,知道一些人類童年的歷史,瞭解人類是怎樣從遠古走過來的,你會更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蘇格拉底如是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的靈魂。

邁開這一步,請從認識“美”開始。

美學讀後感600字4

美學不僅限於學習與吸收,還應運用與再創造。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拿來為人服務的。關於美學的再創造,我認為小說的作者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小說作者在對現實生活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後,再結合自己故事情節的結構,對生活中的美學進行了歸納總結與再昇華。而對於小說的廣大讀者來說,在接受了小說中的美學價值觀以後,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吸收與再創造,也是一個學習美學很好的途徑。

華夏美學提倡創作應該從自然真切的審美感受出發,反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之作,小說的結構體系比較完整、系統,更要求作者有較強的審美感受和邏輯思維,否則就只能陷入“為寫小說而寫小說”困境。這個“自然真切”應如何理解?我認為它的內容包羅永珍,可以形式不一,型別萬種,但最終其本質只能歸結為“自然真切”四個字。

生活是美學成長的土壤,在小說中所展現的生活細節,處處體現了美學的自然真切。就簡單的拿小說中人物的價值觀、整個故事的價值觀來說,都是美學的細節體現,當一個人讀完一本小說,他對其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舉止、審美追求必然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他自己的審美概念,古諺總說讀書使人明智,其實也正體現了這一點,,一個在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他在不斷地閱讀、學習中慢慢塑造個人的價值觀、審美概念,而在這當中,小說功不可沒。

“美”這個概念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我是一個喜歡看小說的人,我認為小說中的美學是社會生活中美學精神的濃縮,我們通過對小說美學的吸收,進而創造出全新的、帶有個人印記的美學思想或者美學觀念,從而一步步的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富有“美感”。

美學讀後感600字5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作者沒有建構什麼美學理論體系,而是用他行雲流水般的抒情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來自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藝術美,待得我散步歸來,我發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昇華與淨化。對於體味中國藝術至境,宗白華原則的是從“錯彩鏤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將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熔鑄出來並標舉到了極致。

宗白華先生認為,美學的內容,不一定在於哲學的分析、輯的考察,也可以在於個人的行動所啟示的美的體會和體驗。他的美學研究不重哲學的分析、邏輯的考察,而重趣談、風度、藝術和審美的體驗;不是從邏輯定義和概念辨析出發,而是從美的體會或體驗出發;不是糾纏於本質、物件、特徵等美學理論的空泛討論,而是憑藉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領略、感受大自然、藝術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華美的態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美學讀後感600字6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從這些古詩中彷彿可以窺見古時候農人們與時間的關係。

這一章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看到是月令時,除了想起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以外,還不由得想起了中國古代農民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當然,這在後文也有所提及。“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農人將一年劃分出二十四個時間節點,按時令做著相應的農活,忙而不亂,有條不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農人們把日子過的有滋有味。

前不久還聽得奶奶和外婆在聊什麼時候種南瓜比較合適。“我家一般在清明前後種,今年打春早,我家要是有大棚的話,最近就可以栽秧了。”老一輩莊稼人總是格外講究時令。他們掌握著我們不熟悉的自然密碼。而當我們離農業社會越來越遠時,這些本應融入骨血的密碼漸漸成為寫在紙上的、孤冷無助的`歷史印跡。

現在的我們常溺於節奏加快的生活,已缺了幾分耐心去享受平日的詩意。已經很久沒有聽春雨淅淅瀝瀝時,昆蟲從土裡鑽出來的聲音;沒有在夏天的夜晚,躺在藤椅上,輕搖蒲扇,看漫天流螢;沒有看秋季的落葉蝶一樣蹁躚,到果樹下采摘豐收的喜悅;沒有待到冬雪爛漫時,與家人圍爐團坐,共話桑麻……

我們常羨慕李子柒田園詩意的生活,自身卻仍困於鋼筋混凝土搭成的囚籠,追名逐利,背井離鄉,一面痛不欲生,一面甘之如飴。當鄉村變為遙遠的往事,當時令不再為人們所重視,我們終於感嘆紀伯倫所言的“透過樹枝的縫隙,仰望夜空的繁星,就像撒在藍色地毯上的銀幣一樣,遠遠地,聽得見山澗小溪淙淙的流水聲”是一種奢侈,你可曾發覺,雨水已過,樓下的梨花正笑話盈盈呢?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工業機器轟鳴不能以時間的祕密為代價,如果時令密碼真的成了無解之謎,那麼人類將失去一大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我聽見,時間的齒輪輕聲呢喃:“請記住我……”

美學讀後感600字7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裡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裡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

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裡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