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項脊軒志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42W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 歸有光的作品,那麼你們讀了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項脊軒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歸有光項脊軒志讀後感

項脊軒志讀後感【一】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份歡樂一旦離去時,便會撕扯了孤獨的心靈,淚劃過了雙眼,心在滴血……回憶往事,如在昨日。世稱“震川先生”的歸有光就把這些家庭瑣事引進了文章——《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主要以項脊軒為中心,著重描寫了與之有關的家庭人事的變遷。表達對家庭興衰變幻的無限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和亡妻的的深切懷念。

每當我讀到“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人鳥相親相和,富有詩情,增添生活之樂。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與天地自然相往來。項脊軒雖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當我讀到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至極,對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卻是那麼親切、那麼溫暖、讓人懷念。再如對祖母的描寫,一見面:“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語氣親切而又詼諧,貼切地傳達了祖母對孫子的親切、疼愛之情。

每當我讀到“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讀至此,心生羨慕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讀至此,替作者“淚飛頓作傾盆雨。“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看似尋常的感慨,卻包含了歲月的變遷,人之悲歡,造化之弄人,最終,淡定了,卻也不能忘卻的思念。

讀了《項脊軒志》以後,我感受到作者歷久不忘,親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是人生植樹上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讓我們細細品味,至真至誠之親情貫穿在悲欣交集的的人生中,其情溫醇,恆久。

項脊軒志讀後感【二】

偶然在微博看到《項脊軒志》,這個名字陌生又熟悉,上面說是在中學課文中刊錄的,我竟記憶不起,遂搜尋,讀之,文懂,又有感,幾次淚欲流。尤其讀到【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zǐ)在吾懷,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後,餘亦泣!

那個年紀還不太懂濃濃的母愛,老師講的也頗為應試,一節課下來,原文能讀,譯文已知,便完成任務。也是在那個年紀,覺得小孩子哭是常事,母親多此一問。今日讀來感“可憐天下父母心”。歸有光生活的明代雖然也重男輕女,可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哪有不動容的呢?

《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過記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拮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此段來源百度)

原文第一段寫項脊軒的前世今生,並且詳細描述了周遭環境,有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味。第二段寫在軒中發生的各種家庭瑣事,其中蘊含著無限親情的溫暖,有僕人的忠誠,有祖輩的期許,總之它並不是一個房子,是一個承載了幾代普通家庭人的人情生活。第三段短,說作者在軒中時久。第四段作者成婚,平實、記敘的文字表現了夫妻情深。

而最後一段,是令我又一次眼含熱淚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庭院一顆枇杷樹已長成如傘蓋般,而物在人去,只留下作者一人對樹發呆,回憶裡無限美好,現實中萬般孤悽,那是何等深情!

項脊軒志讀後感【三】

嗚呼,今復有幾人知震川先生矣!後學臥病在床,枕邊無書,讀《震川文集》,得《項脊軒志》,誦之再三,至於嗚咽掩涕,悲不能止。

項脊軒,先生家一小閣子也,先生讀書之處,亦先生之所立於世間人倫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雖加修繕,想來亦常常漏雨;庭中雖置花木,所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讀來惟見寂寞。先生之項脊軒,亦一落拓學子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地也。

先生之志項脊軒,豈惟項脊軒之固難忘也。先生難忘者,實在祖母、母親、妻子之所望於先生者也。先生積學五十餘載,文名蓋天下,桃李遍國中,尚不能得一進士,做一官吏,以俸祿養其親,惟困守此軒,偃仰嘯歌,兀然獨坐。時光流逝,祖母、母親、妻子相繼零落,惟餘此軒。是時軒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時光,往昔親人之音容,歷歷如在目前。先生寫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雖寂寞、心痛仍固守學子之道。先生無官可做,只有寫寫文章。無官做自然無友交,亦自然無達官名士可憶併為之志。

所謂坎井之蛙,所憶所志者無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鰥寡孤獨於軒中,親人之形影出沒,輕聲細語之音嫋嫋不絕於耳,妻子所植楷杷樹亭亭而立,祖母所遺之象笏仍在,日以繼夜,風動樹影,萬籟有聲,如親人至,如親人聲。先生伏案憶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燦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種文字,直接《史記》,韓、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歐陽文忠公之哭梅堯臣,有“詩非窮而不能後工”之說。先生之後四百年,後學亦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於項脊軒則不會有項脊軒慘淡悲苦之鳴,非有此慘淡悲苦之鳴則不能有《項脊軒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歲始中進士,累官至南京太僕寺丞,修《世宗實錄》,所處之室,所受之祿,當非困守項脊軒時,然文章已每況愈下矣。先生去項脊軒而居於廟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欣慰矣。世間有所謂黃鐘大呂之作,負道德之重,兼家國之任,此類文章,應由肉食者為之;至於項脊軒時之先生,悲守窮廬,四顧茫然,几几乎歿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項脊軒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為先生慶。先生彼時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歸名有光,字熙甫,明崑山人。《項脊軒志》載於《震川文集》,國內各家古文選本多有轉載,與餘同病相憐者,可以一讀。

如在教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有的學生讀了“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後,寫出了以下體會:“它靜靜地站在那裡,彷彿在思考什麼,又彷彿在等待什麼。春日的陽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著,微風輕輕地拂動它滿身的綠葉,於是,它又開始了輕輕的訴說。枇杷樹,你是在說那個春天的故事嗎?八年前,是她在這項脊軒的小院中親手將你種下。哪能,那是一個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卻只有我和你在這裡寂寞地等待,等待一個註定不會出現的奇蹟。枇杷樹啊,那滿樹碧綠的,是你的思念嗎?”歸有光將自己滿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蓋的枇杷樹裡,表面不動聲色,小作者卻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將作者卻滲透在字面之後的滄桑之感和懷舊之情坦露在了讀者面前。

項脊軒志讀後感【四】

今復有幾人知震川先生矣!後學臥病在床,枕邊無書,讀《震川文集》,得《項脊軒志》,誦之再三 , 至於嗚咽掩涕,悲不能止。

項脊軒,先生家一小閣子也,先生讀書之處,亦先生之所立於世間人倫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雖加修繕,想來亦常常漏雨;庭中雖置花木,所謂 “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 ,讀來惟見寂寞。先生之項脊軒,亦一落拓學子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地也。

先生之志項脊軒,豈惟項脊軒之固難忘也。先生難忘者,實在祖母、母親、妻子之所望於先生者也。先生積學五十餘載,文名蓋天下,桃李遍國中,尚不能得一進士,做一官吏,以俸祿養其親,惟困守此軒,偃仰嘯歌,兀然獨坐。時光流逝,祖母、母親、妻子相繼零落,惟餘此軒。是時軒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時光,往昔親人之音容,歷歷如在目前。先生寫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雖寂寞、心痛仍固守學子之道。先生無官可做,只有寫寫文章。無官做自然無友交,亦自然無達官名士可憶併為之志。

所謂坎井之蛙,所憶所志者無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鰥寡孤獨於軒中,親人之形影出沒,輕聲細語之音嫋嫋不絕於耳,妻子所植楷杷樹亭亭而立,祖母所遺之象笏仍在,日以繼夜,風動樹影,萬籟有聲,如親人至,如親人聲。先生伏案憶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燦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 “ 此種文字,直接《史記》,韓、柳不能掩之。 ”

先生之前五百年,歐陽文忠公之哭梅堯臣,有 “ 詩非窮而不能後工 ” 之說。先生之後四百年,後學亦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於項脊軒則不會有項脊軒慘淡悲苦之鳴,非有此慘淡悲苦之鳴則不能有《項脊軒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歲始中進士,累官至南京太僕寺丞,修《世宗實錄》,所處之室,所受之祿,當非困守項脊軒時,然文章已每況愈下矣。先生去項脊軒而居於廟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世間有所謂黃鐘大呂之作,負道德之重,兼家國之任,此類文章,應由肉食者為之;至於項脊軒時之先生,悲守窮廬,四顧茫然,几几乎歿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項脊軒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為先生慶。先生彼時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歸名有光,字熙甫,明崑山人。《項脊軒志》載於《震川文集》,國內各家古文選本多有轉載,與餘同病相憐者,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