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1.2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通用6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1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雲際會,鬥智鬥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

方孝孺,他或許並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兵戈戰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鑑。最後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後裔,但他卻依然憑藉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了一半,實現了最不可能實現的一半,“他一定會為你盡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

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峰賭博中,也先輸得起,可他卻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裡有保家衛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儘管他死於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

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後,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模的罷工。失敗之後,他被髮往雲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吒風雲一輩子之後,也逃不過入土為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遊歷雲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彷彿。

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於一旦,東南數省生靈塗炭。為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捨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並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點與缺點一樣眾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淒涼下常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後,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

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為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在嘉靖朝這個鬥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祕,儘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餘年,終於發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苟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汙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經歷,嫉惡如仇、仗義執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於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為社稷不忿,為蒼生不忿,為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後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開啟嚴嵩毀滅的大門。現在,徐階做到了,儘管他也玩弄權術,但他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位優秀的內閣首輔,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

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黃髮捲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著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2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鬥”。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鬥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麼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後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後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

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鬥智鬥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後明朝卻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後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並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物件,對於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後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於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朱棣後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

書中有令後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瞭,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3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帶給了我們恐懼與不安,也帶給了我們團結與感動,還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疫情期間,廣為流傳的“歷史的每一粒塵埃,落到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這句話,讓我們看到每個人在抗擊疫情中的努力與付出,每一滴塵埃去創造當下的歷史,每一滴水匯入歷史的洪流。這份厚重與感動,也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讀過的《明朝那些事兒》,想從那些故事中去重獲信念與信心。

《明朝那些事兒》篇首是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便從一開始表明了作者的初心。他洞悉人性中的弱點和缺陷,對人物有自己的善惡評判,他沒有為自己喜歡的人物潤色修飾張揚其善,也沒有把自己討厭的人物刻意貶低舒展其惡,呈現給我們的不是直觀的資料事實,不是客觀的規律總結,而是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在這個搭建的舞臺上,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有血肉、有情感的人,在他們的人生中我們看到了信念、理想、責任與偉大,也看到了脆弱、無力和傷懷,正是這些情感的存在,才讓我們在有溫度的歷史中,去感同身受,保有敬意。

他告訴我們為夢想而遠遊。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舉世壯舉眾人皆知,但他為夢想而生為夢想而亡的故事卻需要進一步探尋。他少年時遭遇戰爭家破人亡,身體致殘,但為了遠渡麥加朝聖,他靠信念與夢想支撐,圓了兒時遠航的夢想,最終在旅途中客死他鄉,在這裡,我看到了一群堅守理想和良心的故人,也看到了一個堅守理想和良心的作者。

他告訴我們因守護而強大。土木堡之變,大軍新敗皇帝被俘,外敵入侵而明朝精銳戰鬥力幾乎全軍覆沒,留給京城的不過是老弱殘軍,國家岌岌可危。于謙,一個從未行軍打仗的文官,在北京保衛戰中,他也恐懼、他也害怕,但他還是戰勝自己,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一生功績顯赫卻清廉自律,真正做到了他所寫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告訴我們知行合一的意義。一代聖賢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創始人與實踐者。他年少天才,立下做聖人之志。他年少時對竹而“格”,從朝廷的六品官員貶到修文縣龍場鎮蠻荒之地,經受有生以來最沉重的痛苦,狂潮之中,依然像泰山一樣穩穩地站在那裡,依然有一顆赤子之心,最終成功悟出“天人一體、知行合一”,創立“心學”,他的思想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大明王朝,甚至是現在。

他告訴我們如何度過這一生。洋洋灑灑百萬字,《明朝那些事》說盡明朝三百年興衰成敗,到結尾,不過是一個遊山玩水的徐霞客。徐霞客說,“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柺杖,穿著草鞋,憑藉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作者當年明月也用“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句簡單的話作為結語。歷史的洪流之下,我們每個人如何過好這一生。作者給了我們又一種解答。他在寫這部書時,和你我很多人一樣,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用自己的方式,向眾人講述這一段歷史,去想象、書寫這些歷史人物,讓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生髮出熠熠光輝。而你我,在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工作之外,在堆積如山、數字繁雜的檔案和報表之外,是否也可找到這一份熱忱,挖掘這一分熱情,去感受、體驗、度過這個只屬於自己的平凡而不留遺憾的人生。

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的很多真相已經湮沒在時間中。或許《明朝那些事兒》不是傳統意義的歷史書,更像是歷史故事書。但他用動人的故事,讓我們對這段歷史燃起興趣,讓我們看到了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等名將,戚繼光、袁崇煥等奇才,還有唐伯虎的玩世不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霞客的遊遍天下,他們從平面的課本中跳出來,用他們的故事給我們啟迪與力量。撫今思昔,愛之鑑之,我們不能從歷史中獲得教訓,但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中國人的風骨與堅定,這種代代相傳的擔當與責任,必將讓我們華夏兒女眾志成城,以初心為燈,以信念為炬,點起一盞盞夜燈,去創造更多的輝煌!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4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很多,並加入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被稱為“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這就是現代作家“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記敘了明朝的輝煌歷史,從建國。到興盛。到衰敗。最後被清朝愛新覺羅氏取而代之。這期間,湧現了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嚴嵩。魏忠賢。;“忠良”徐階。張居正……他們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搞“厚黑學”,否則,你無法在官場“混”下去。

所謂“厚黑學”,就是在已有的“烏紗帽”上長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幫結派,搞好“同事”關係,否則,你無法在這個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鬥”下去,也就是看誰笑到最後。即使你再愛國,再忠心,也會被人暗地裡“黑”了,“剮”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頂頭上司——皇帝大人打好關係,否則,你叫李大人。張大人。王大人等哥們兒勸皇帝,說不定皇上會龍顏大怒,把他們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員,但是在邊境,說不定會讓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親信收買了,在背後插了你一刀,輕則休了,罷官,回家種地,重則金瓜擊頂,把你腦袋當夜壺使。也有一些人(比如嚴大哥)最開始是抱著為國捐軀,赤膽忠心的心願來官場的,後來為了“混”呀!只得苦練“厚黑學”。就連小太監們也學什麼“葵花寶典”,坑七大媽八大姨的錢。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兒》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張居正,他的厚黑學那個牛,在人家徐階面前裝愣頭青,等徐階把嚴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關係把徐階搞下去,再和兼筆太監馮保搞關係,鬥倒了高拱,最後解決內閣,當上了唯一的內閣人士,首輔。甚至還坐32人抬的轎子,比萬曆皇帝的規模還大。張居正如此,我為什麼不可以如此?

記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吳競澤也在場,此時我和李晨熙鬧過幾次矛盾,現在我們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吳競澤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吳競澤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那天風吹得大,我剛好打了個擦邊球,沒想到李晨熙卻嘀咕了一句:“切!運氣好!僅此而已。”我聽了以後很不爽,冷冷地說:“運氣也是要技術的!”我當時也沒多想,就打起了球。沒想到旁邊的吳競澤冷笑了幾聲。然後李晨熙打贏了就說什麼“好球”,說我爛,菜鳥之類的;打輸了還裝模作樣地教,什麼上轉要往下壓,還做手勢。結果,原本李晨熙是約我來打球的,經他這麼花言巧語一鬨,叫我時就說“他”。“這傢伙”一類陌生的詞語;又對吳競澤說:“老吳,我請你x元。”然後天黑了和吳競澤一起有說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聲。我一個人,站在原地,寒風凜冽地吹著,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貼上膜,兩眼流露出憤怒的神情,心想:虛偽的傢伙,平時和我說和吳競澤玩是為了打球,都是藉口。回家後,我不經意間瞥了一眼爸爸書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兒》,心中想起了張居正的厚黑學,心理逐漸平靜下來,想:不能這樣便宜了吳競澤,如果和李晨熙絕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懷!

於是我發揮了我的智慧細胞,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第二天,我剛好看見了李晨熙,便強壓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對李晨熙說“昨天我表演得不錯吧!”我還假惺惺地說:“要多在吳競澤面前說我的好話哦!”什麼叫厚黑?這就叫厚黑!毫不經意間化解了一場危機,絕吧!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學習厚黑學吧!在我這兒還有專門培訓哦!學費不貴,事成之後30元就夠了。什麼?不值?值了!30元保你終生,你這條賤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為師眼中留個大富大貴的形象,便多加學費酬勞吧!

其實,雖然張居正精通厚黑學,但在他鬥倒了一代代“牛人”豪傑們後,還是為百姓們著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官汙吏,所以創立了“鞭法”,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改革,最後卻落了個被貴族們抄家的悽慘。悲觀的下場。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5

當年明月是一個出色的說書人,《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出色的歷史書。當年明月的文字並不拘泥於歷史的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摻雜著他對歷史的理解、感悟與評論,讓我們得以更直接得面對歷史的滄桑與神祕。

讀這套書之前,我好像一直都站在歷史的大門外,苦苦找尋著開門的鑰匙,讀完了這套書,我才發現開啟歷史之門的並非一把鑰匙,只需要輕叩幾下扣門環就能看見明朝正撥開雲霧向我傾城而來。

明朝,歷經了三百年的風雨洗禮,從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長衰敗,就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與世長辭,我們縱有神力也無法再還原那巨集偉而沉重的歷史,只能從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窺探到那神祕背後的艱辛。歷史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但卻真是地存在過。

從傳奇的朱重八開始到力不從心的崇禎結束,三百年間的一幕幕像是重演了一般,軟弱的朱允炆、敢於衝鋒的朱棣、殘疾的朱高熾……每一位的背後都是一段故事,深宮幽院,皇家之子,所有事情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得不去做。有人覬覦皇位卻與之失之交臂,有人嚮往自由卻被重重囚禁,有人插翅難飛,有人自絕後路,有人兩面三派左右逢源,有人表面迷糊實則忠心耿耿……皇上、首輔、言官、宦官、陰謀、詭辯、權利、殺戮,這是明朝,也是血淋淋的歷史。

皇帝之中我最喜歡的是崇禎。他給我的感覺是:不像一個亡國之君。大明交給他時就已經奄奄一息,即使再有才幹之人也難以力挽狂瀾,他是不甘的,他是愛國的,他不是沒想過有一天要恢復大明鼎盛時期的實力,可是他最終也拜倒在了現實的石榴裙下,也許全大明也只有他還在努力,命運也許早已放棄了他。我震撼於他那句“諸臣誤我!”他是多麼地不甘心啊,可是他又能怎麼樣呢,就像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你怎麼能振奮起一群習慣了躲避、習慣了趨利避害的人呢,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何曾有一個人像于謙那樣敢於面對?用自己的信念撐起大明的一片天呢?

這是一群有組織無紀律的.人——明朝言官。明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言官的權利被無限的放大,分黨分派,像我們聽說過的東林黨,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存在,能左右著歷史的發展。言官的老大是內閣首輔,首輔是一個力氣活兒,不是誰都能幹的起的,有因改革而流芳百世的張居正,有仁慈的夏言,有隱忍的徐階,有狡猾的嚴嵩……他們是官場中的勝利者,也是權力塔的頂尖,可是每個人都很難評價,你能說張居正是徹徹底底的好人麼,好人的定義是什麼?但他是壞人麼,不,他為明朝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每一個爬上權力塔尖的人過來的路都是血跡斑斑的,他們為了心中的信念而努力,但是信念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想要實現抱負,有的人卻是想要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不管怎樣,這絕對不是當年費心費力撤掉宰相的朱元璋想看到的樣子,如果朱元璋看見此情此景,大概又要掀起一場腥風血雨,不知又有多少個胡惟庸,他從來就是這麼有魄力的人,夠野蠻,夠強大,朱棣真的很像他。在朝的言官也個個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連皇帝都敢罵,在皇宮高牆內敢徒手群毆而且還打死了人,突破了很多人對封建社會的傳統看法。

書中很多的描寫重新整理了我對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繼光,我以前只是單純的覺得他是一個傳統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橫衝直撞的略顯呆萌的武將。後來我才明白,在戰爭中橫衝直撞只會丟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將是有勇有謀的,這才能夠在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戰爭中生存並且連戰連捷。戚繼光的情商很出眾,他並不是一個廉潔的官,否則以明朝的工資肯定不能養起傳說中的“戚家軍”,他善於搞關係,八面玲瓏,所以在那些書中介紹的重要任務中他的結局是最好的。這就是生存之道,戚繼光他懂,所以他死得很好。

明朝還有很多讓人驚豔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學”。王守仁在我眼中是個天才,軍事、思想、文化樣樣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尤其是“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留給後人的是無限的思考。明朝輝煌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海瑞、黃宗羲解縉等等等等,相對這些人才來說,明朝的皇帝卻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讓我更明白歷史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只有歷史,在歷史中我們甚至能窺見自己,窺見自己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00字6

薄霧在夢境中散開,一切都變得清晰可辨。耳邊傳來古老的鐘磬之音,輝煌的大明王朝展現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城內,寧靜安詳,靜謐幽深。深宮大院盡處,只傳來一串沉重的腳步聲。他——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縱是一國之君,然而走近他,卻不難體會到威信背後,那份悠然與不盡。

崇禎的一生充滿了崎嶇坎這些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史學家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壹)。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到永樂奪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個貧農出生,是一個布衣皇帝,他當過和尚,也討過飯,後來由於元朝皇帝實在是令老百姓難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組成了一個個部隊準備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個部隊,他有勇有謀,為部隊頻頻打勝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賞他了一些錢和人馬,讓他走人,朱元璋離開後,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與別人作戰,他戰勝了張士誠、陳友諒等競爭對手,與元朝作戰,他們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朱元璋這個皇帝當起來卻像個屠夫,他通過當時一個胡作非為的丞相,來廢除丞相之位,但也牽扯到了很多人,他們統統被朱元璋殺掉,達上萬人,讀更可怕的還有,朱元璋時分恨貪汙,但他給官員的俸祿卻根本難以給他們養家餬口,他們被逼無奈,只得貪汙了一些老百姓的糧食,但都被殺掉了,殺的官員官員們提心吊膽,整天怕鬼來敲門。

我讀了這本書,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殘忍、武斷,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比如人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就成不了大業,任何事都要忍辱負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為一點點小的事情就大發雷霆,這樣對別人不利,更加對自己不利。我還學到了人做事要經過頭腦,而朱元璋有時候似乎經常頭腦一發熱就稀裡糊塗得殺了人,他雖然是在殺那些惡人,但他也殺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員,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腦海裡只有一句話:違我者,斬!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我決定做一個堅強、冷靜的人。坷,他的繼位,更是在一種巧合誕生——先兄朱由校無一子嗣,萬般無奈與倉促之下,年僅15歲的他只好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了皇位。他的繼位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本應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禎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全無。他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然而,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乃至於整個國家都走向滅亡。先兄的昏庸執政,使崇禎面對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此時的他,內心該是多麼矛盾啊!大勢已去,他卻能讓國家堅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實則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對勇敢與膽怯的抉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敢,併為國家的長久付出了心血,雖死,則無憾矣!

面對這樣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禎皇帝顯赫的權力背後,卻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奸臣的滿口胡言,使他受盡排擠、壓迫,也使他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終於在登基的那一刻衝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奸臣,使朝代煥然一新。國家統一的夢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卻被他自己毀於一旦,實在令人同情唏噓。

殺死袁崇煥是他一生的汙點,以至國家再也沒能力與清兵抗衡。如果歷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處決袁崇煥的指令。然而,歷史不會倒流,我也只能在心裡做著這個美夢罷了。當“李闖王”進京的那一刻,崇禎視死如歸。他平靜地遣走身邊的宮女、太監,然後和自己最忠心的奴僕在一棵古樹上自縊而死。他走了,揹負著“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帶著一身未了的心願魂歸煤山。為坎坷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終於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了。

走近崇禎,體會一代君王背後的難隱之情;走近崇禎,感受災難來臨之際的那份坦然與從容;走近崇禎,學會勇敢地承擔屬於自已的那一份責任。帶著對崇禎皇帝的敬仰,同情與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