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1500字

才智咖 人氣:2.25W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閱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讓我收穫頗多。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1500字

麗蓮?凱茲認為幼兒理想發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兒需要安全感。所謂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與別人有“依附關係”,感覺自己有所屬。“被愛”和“被需要”並不一定使人產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須建立在被愛者感受到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別,而且這份愛還必須是適量的,重點是在兒童“感受到”被愛與被需要,而不是兒童被愛與被需要。而在

家長和兒童之間、老師和兒童之間都存在著這樣的悖論。

在家長和兒童之間從與家長的不斷接觸中發現,現在的家長常常重視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給了孩子什麼,我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條件,我注重培養孩子什麼,我……而從來沒有問一問孩子的感受,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思考孩子需要什麼。於是造成了“關懷強迫”、“非常態教育”等非正常狀態。孩子還不會自理的時候,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可是孩子漸漸大了,會走路、會說話了,上了幼兒園了,父母還是呵護得像捧在手裡的燭火,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接受這種照顧,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們幫著做什麼,這些父母就會覺得失落。還有的部分知識分子家庭,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教育包圍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看,那是什麼字?”,遊玩的時候“這是什麼樹?”,吃飯的時候“番茄裡面有什麼營養素?”,睡覺的時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家長們將“情境教育法”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個情景、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為他們教育孩子的現場。家長對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學習,家長無處不在,表面上是愛護關心孩子,其實是對孩子依賴自己有一定的依賴。這時候我們沒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愛了嗎?你的愛是否適量?有沒有給孩子帶來壓力?當然有的家長也開始問“你覺得開心嗎?”,但常常這樣的提問只是形式上的,許多孩子並不完全會總結我這一天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往往與具體的事件聯絡起來,而有的時候甚至想不到具體的事件,於是對家長的問題會不知所云,常常胡亂應答。而家長在自己的問題中滿足了,他不再讓自己去用心的觀察孩子,體會孩子的心是否如說的那樣。孩子短於表達,但情緒通常會在生活中體現,而這時家長已經在忙乎著自己的事情。望著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空洞、無神;看著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懷疑、委屈;看著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不被理解的無奈,缺少真正愛的心靈。

在老師和兒童之間由於越來越多的業務,促使老師在進步,促使老師在不斷的要求自己。由傳統的師上生下的觀念到今天的師生平等對待老師走過了漫長的路。老師的確在改變自己,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愛,老師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長的、上級的、社會的。我將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為老師的職業責任感告訴老師自己必須進步,否則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看見: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師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師摟抱在懷裡;某某孩子被老師特別關照;某某孩子的錯誤被匆匆忽略;孩子耳邊充滿了鼓勵和表揚……老師還沒有深刻理解:當你懷抱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著你去愛;當你關照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著你來教育;當你靠緊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能客觀評價你的孩子;當你只是利用表揚作為教育手段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它們已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老師所給予兒童的安全感是幼兒相信成人對自己有一種真誠而強烈的反應,而不是空心的溫和。是的,老師給予孩子的愛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實的、由衷的。其實我們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時候,他們也渴望這個努力被別人所發現,所賞識,所讚揚。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實在的鼓勵和表揚的理由,讓孩子正確的、客觀的認識自己,賞識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時,就給予真誠的欣賞;當我們體會到孩子的錯誤時,就給予嚴肅的愛意的批評。當這些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的眼神,再來感受孩子的情緒,再來體會孩子的心情,看看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