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全傳》1500字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4.42K

一晃兒多年過去,再聽到這個名字卻是在去年參加的一次培訓課堂上,一個臺灣講師對他很推崇,並向我們強力推薦《冰鑑》這本書,曾國藩全傳讀後感。眾所周知,曾國藩長於識人、選人、用人,《冰鑑》這本書寫的就是他看相的學問。《論語別裁》一書中曾談到:"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鑑》這一部書。"曾國藩德相術口訣:

《曾國藩全傳》1500字讀後感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脣;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彼時,我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對面相之術也很好奇,當時,還很鄭重地抄下了這個口訣,並畫下了那幅巨大的面譜,但從此就擱置一邊,再沒掀開。

最近看到曾國藩的名字,就是前兩週去附近的圖書館借書,恰看到書架上有這本傳記,一時好奇,借了回家,想看看曾國藩在他的侄兒筆下到底會是怎樣一個人。

這本書用了兩天讀完,感覺還不錯,材料翔實,立論客觀,讓我對曾國藩的認識也漸漸有了一點概念。本書初以《曾國藩之生平與事業》問世於1935年,一時洛陽紙貴。作者系曾國藩的侄子,所以全文寫作多是簡化文言文,讀起來有些費勁,有些章節內容多有重複,脈絡不夠清晰,文學觀賞性不夠強,但作為一本研讀歷史的素材來看,已是綽綽有餘。最可貴的是本書編選了曾國藩的若干詩文、筆記、書信,與正文相呼應,可以瞭解到真正的曾國藩,但前提是要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對於曾國藩的評價,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但在本書裡,作者立場鮮明:曾國藩是清朝的中興之臣,正是因為他成功的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續了60年壽命,中國沒有提早分崩離析。

而近代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評價早已從教科書上一邊倒的積極褒揚轉為較客觀的歷史評價,太平天國起義雖然是一次大型的農民起義運動,但是它並沒有給農民帶來解放,只是換了某種名義把農民仍舊束縛在封建剝削制度之上,從洪秀全入住南京後給後宮嬪妃立下的“十不準”就能看出其與腐朽的清朝統治政權沒什麼區別;另外太平天國不加分析地反對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當時和後世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較量,與其說是一次封建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鎮壓,不如說是兩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間的一次較量,因為曾國藩是鐵桿的儒教衛道士,而洪秀全擁護的則是基督教,宗教這個東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書裡曾提及“記得有一位日本學者說起,曾國藩和天平天國的戰爭,是一幕東方的宗教戰爭,這話實在有幾分可信。”

歷史這個東西是最講不清的,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種歷史,這裡就不糾纏於曾國藩的歷史功過了,只談一點,我對曾國藩本人的印象。

全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國藩的虛心求過及持之以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曾國藩過人之處在於他平時每天自己找出過失,請旁人指出過失,等到感覺過失存在時,再用極大地毅力來改過。他曾在日記裡寫道:“前以八德自勉,曰:勤,儉,剛,明,忠,恕,謙,渾,近日於勤字不能實踐;于謙、渾二字,尤覺相違,涑愧無已。(甲子四月)”曾國藩求過的第二方法,便是請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讀後感《曾國藩全傳讀後感》。他說:“餘身旁須有一胸襟恬淡者,時時伺吾之短,以相諫規,庶不使‘矜心’生於不自覺。”

聯想今日,許多紅了的所謂“名人”,別提自查過失了,就連別人的意見主動送上門來都懶得理會,置若罔聞。一時間批評意見聽得多了,甚至會惱羞成怒,反咬一口,比如前段時間李少紅攜新版《紅樓夢》中的年輕演員們到上海錄製節目時突然情緒失控,指責媒體如今對新《紅樓夢》滿是挑刺和負面報道。 “我認為新《紅樓夢》播出以來媒體一直以挑刺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從不寫我們好的地方,只寫負面報道,這是什麼心態?反覆黑《紅樓夢》,這太武斷了。”我想曾國藩如果活到今天,聽到此番言論,不知作何感想。不管怎樣,不管處於什麼時代,這種虛心求過,嚴於律己的精神還是值得提倡和借鑑的。

曾國藩在年輕時曾立下著名的“日課十二條”,作為他每日生活的規範:

一、主靜: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物。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絕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談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絕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其中有四條他一直持之以恆,堅持到最後。分別是:一、起早;二、寫日記;三、讀史十頁;四、記茶餘偶談。這四件事,他終身未間斷,從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修身理論和修身方法,併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家書和日記。

有人可能認為寫日記並非難事,但寫日記用楷書,並且終身不斷,還是需要相當大的毅力的。即使在他軍務最繁忙的時候,他也不肯荒廢,直到他臨死的前一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他最後一天的日記,這種有恆的.精神,正是他一生輝煌的地方,也是我們最值得效法的。至於讀書,曾國藩在同治十年的時候,已經六十一歲,並且右眼失明,許多人勸他靜養享福,但他仍舊讀書不息,決不使光陰虛度。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的失敗經歷在此書中也有記載。他年輕時曾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在他初戰太平天國時,也曾“初失利於嶽州,後挫敗於靖港,憤急之餘,兩次投水自殺,都為左右救起,得以不死。”可見曾國藩雖終生修身,但終歸也是個凡人,也有曾經過不去的坎兒,若非左右救起,那麼中國後期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這兩件事情,也再次佐證了“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年輕的曾國藩在兩次落第之後放棄走仕途之路,很有可能他會重複他父親的老路,去當私塾先生了,那對風雨飄揚中的晚清和中國無疑都是一巨大損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見不著後天的太陽。”這是馬雲在阿里巴巴經常說的一句名言,亦即要永不放棄,我想曾國藩是深諳此理,並身體力行之。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喜歡曾國藩或喜好歷史真相的人,還是值得一看的,推薦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