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後感1000字

才智咖 人氣:2.3W

有人說《雙城記》是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著眼於卡頓對露西的博大的單戀,為了後者的幸福,前者不惜犧牲自己去搭救後者的丈夫。不過如果從情節和人物關往中,比較難以感受到卡頓怎麼會深深愛上露西,在單戀的前提和基礎似並不牢靠的情況下。

《雙城記》讀後感1000字

我想《雙城記》並不重在寫情,露西與達奈的相愛結婚,卡頓對露西的單戀其實比較概念化,個人認為《雙城記》是狄更斯對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

革命是社會階級的矛盾的產物,當體制失去了自我調節的能力後,下層積累的仇恨最終會大爆發,沖垮舊的體制。由於下層的仇恨缺乏構築合理的新體制的能力,革命往往會演變成單純的毀滅性的暴力,而最終建立的體制可能與舊體制相距並不遙遠,但這個宣洩仇恨的過程付出的社會成本是相當慘重的。在這個過程中,維繫過程中維護人的起碼生命、尊嚴、道德、法律,都被當成舊體制的一部分被否定了,因此種種人間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革命政權的官方意識形態傾向於認同為革命的理想可以不擇手段也並非全部,也有相當的一部分人只不過將革命作為改變個人命運的機會,也不排除有些人,包括革命領導在內將革命作為宣洩個人仇恨或是爭權奪利的工具,而革命這種形式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一部分人大有可為。可以說包括法國革命在內的一切革命概莫能外。所以人道主義作家對革命無不抱著矛盾的態度,它們一方面贊同改善民眾處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又痛苦於血腥而非理性的革命現實,如果它們非要堅持個人觀點,那麼在不寬容,不允許中間路線的革命時代,它們個人命運往往是悽憐的.。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即從人生角度對以上的部分觀點作了生動的闡述。《雙城記》的兩個主角應該是厄尼斯和卡頓。酒館老闆娘厄尼斯是受壓迫的勞苦人民的代表,她的弟弟和妹妹都被貴族艾弗蒙害死,她因此形成了瘋狂的仇恨,表現為要利用革命的混亂殺掉每一個和艾弗蒙家族有關的人,包括其有人道主義思想的管家,其外甥達奈,以及達奈的妻兒。革命就是報仇雪恨,而且是不受限制的濫殺,這是相當一部分受殘害的普通民眾的態度。甚至有些人道知識分子在深受迫害的時候,也會喪失理智,產生這一想法。莫奈特醫生被艾弗蒙陷害,在巴士底獄關了18年,在獄中身心具殘,變成了精神病人,獄中他即寫到要向艾弗蒙討回血債,直至他這個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當然當他出獄神志清醒時,其人道思想佔了上風,他能夠分清敵我,可以接受敵人的親戚作為女婿。而正是瘋狂的仇恨使他付出了代價,他在獄中偏激言論最終使女婿上了斷頭臺,差點斷了他女兒的幸福。仇恨使人瘋狂,瘋狂的仇恨造成瘋狂的革命,瘋狂的革命最傷害瘋狂的革命者,作者通過這兩個人的命運豐滿的闡述了這一觀點。

而卡頓則寄託了狄更斯關於人性的理想,書中無卡頓自暴自棄的原因,我想這是人道主義者反對現實人性的種種醜陋而造成了理想的失落,卡頓從事法律工作,他才華橫溢,但看到了太多的爾虞我詐,民眾墮落,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又不想同流合汙,爭取那些易如反掌的利益,於是不如自暴自棄,甘於被庸才利用。狄更斯通過對這個人物的歌頌告訴我們仇恨對抗仇恨只會使人瘋狂,而自己犧牲利益,它才會帶來福音。當然這也是理想主義的想法,絕大多數人都會達到這種境界。所以這種理想主義,也只能是寒夜中的星光。

狄更斯在全書最後回到了基督教,“主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著;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句話在托爾斯泰的《復活》中也被引用,看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一直被這些人道主義作家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