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樑莊記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8.15K

《出樑莊記》讀後感1

出樑莊記讀後感

整本《出樑莊記》讀完,猛然發現未有一條劃線標記或半點文字標註,可我一直讀的津津有味呀,是什麼原因讓我對一本愛不釋手的書卻沒有發現可圈可點之處呢?《中國在樑莊》讓十年未曾返鄉的我似乎親眼所見般感受了如今家鄉的氣息,熟悉的老人和陌生的叫不出名字的小孩組成了如今的鄉村,小孩們的父輩我們的發小大多散落在外各自奔波,接著下來的《出樑莊記》就成了青年一輩的真是寫照。才發現沒圈沒點皆因置之書中對號入座,還一不小心將各個發小都對號入座了。

至今離鄉打拼三十年以上的中老年民工在我們村子亦有不少,這輩人大多在我們年幼甚至仍未出生之時便出門“討生活”,他們的經歷大多都是我們從父母口中得知,或認識或不認識,只知道陸續有這輩人舉家外遷,之後大多斷了聯絡,從此同祖兄弟天涯陌路,老死不相來往。

中國有幾億的農民,他們背井離鄉,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可是究竟什麼才是更好生活?散落在外住在紛亂複雜的握手樓甚至是棚戶區,捨棄了親情,吃著沒營養的快餐喝劣質酒水飲料……待到存夠起房的錢後回鄉起房,最後一夜回到從前,從零開始依舊過著從前辛苦的打工生活甚至是不如以前的打工生活!幾乎所有鄉村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走出去,好像外面的世界就是天堂般美好,可真正只有走出去的人才明白--其實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著不同的命運。但如今卻是父輩仍未退休而我輩又在複製父輩的道路!

歷史畢竟不能繞開任何一個年代的人,青年一代需要成家立業,需要穩定的家庭生活環境,而現實給他們的只有兩條路,一是結婚生子後父母或愛人回家帶小孩,自己承受著親情分離之苦;一是艱難的留在城裡,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小孩的成長,承受小孩非戶籍的待遇,和自己小孩長大後回憶不起兒時玩伴究竟是誰的痛苦。留了下來卻讓他們成了無根的一代,讓他們自幼年起就學會了防備、猜疑、孤獨、冷漠等現在為社會所痛恨的一切陋習!

生來就是農民,長期遠離土地,離開生與長的村落,徘徊在城市的邊緣,就算有了城裡的房子,也不敢算作是市民,沒了土地作保障,住在鋼筋水泥林立的城市哪怕稍作休息就是“手停口停”,出門要錢,住家還得給管理費。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快,為外來人設定的壁壘卻越來越高,哪怕你在城市生活幾十年,沒有公章的證明,城市就壓根沒覺得你來過,但當你要辦理一個證明時,卻發現諸多條件使得你不能辦理。長此以往,十年後將是老年民工大規模落寞回鄉之時,曾經的城市建設者將會被無情的近乎殘酷的推回鄉村,留下來的年輕人繼續在這裡承受離譜的房價直至被城市壓榨完最後的價值,終將在房齡到期之時不知被推向何處?因為那時我們已無家鄉!

住在不屬於自己的城市,始終覺得難以融入它,但又離不開它,一代代人前仆後繼地選擇離開了故鄉,去更大的城市,去尋求所謂的發展。人,總是要抗爭一下,才能找到答案和結果。每每想到諸多社會現實,感嘆社會之時,總有一種深沉的無力感襲來!

《出樑莊記》讀後感2

《出樑莊記》到處透著一種愁苦,。它榮登了很多讀書榜的第一名,但在我的`閱讀坐席裡,卻不能排在前五名。看似十分客觀地描述這些進城的農民,甚至把大段的自白還原在紙上。我還是覺得太梁鴻的眼睛看這群人了。在人物雜誌採訪的照片裡,我本以為她年紀較大,她自己說到未到40,如何如何,原來她才是個 30幾歲的小女人,何以倦容如此呢。略加一想,她的生活背景,或許她和所有出樑莊者有一樣的心情。只是職業更體面,消費會更高,知識更豐富,而內心都有著一種‘不屬於這裡’的心情吧。

中國有幾億的農民,他們背井離鄉,為了自己更的生活。可是究竟什麼才是好生活?

拿到更多票了?——花費也更多了。享受更多教育了?——似乎沒有體現出教育的意義。生活更體面了?——廉價的時尚品和廉價的集市的物品,有本質的區別嗎。見更多是世面了?——所謂世面到底又是什麼?

居住更糟糕了,食物更糟糕了,交通更費力了,親情有阻隔了。朋友也變少了。

但是許許多多的人還是選擇離開了故鄉,去更大的城市,去尋求所謂的發展。人,都是不甘生來如何便如何。總是要抗爭一下,才能找到答案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