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況味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73W

前兩天,看電視又遇《京華煙雲》,突然非常想讀讀林語堂先生的作品,即遇到《秋天的況味》一文。一篇很獨特的描寫秋天景色,體味秋天風韻的絕妙文章,使我對秋色有了新的認識。

秋天的況味讀後感

之前,我也曾寫的幾篇描述秋天的文章,幾乎都是和紅葉有關,再不就是秋風掃落葉之狀況,記得當時也為描寫秋日的層林盡染而激動不已。現今讀林先生的《秋天的況味》後,才知道自己對秋天理解的.太單調、太膚淺。相比之下,停留於事物淺表的浮華色澤,停留於風花雪月的磨磨嘰嘰,停留於飄忽不定的不寧心緒,是那樣的蒼白空洞。遂下決心要重新讀讀名人力作、讀讀留世名著、讀讀諸子百家,為這個年齡段中的自己,補充新的感悟和理解。扯遠了,折回來繼續說讀《秋天的況味》之隨想。

在林先生的文中,把秋天比之為:“過來人”“煙上的紅灰”“又醇又老的酒”“用過二十年的破爛字典”,甚至是“”“雪茄”或“一隻陶鍋在爐火上用慢火燉豬肉時發出的聲調”······並借用這些比喻,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正得秋而萬寶成”的境界。不是嗎?秋天,不正是一個成熟的季節,一個收穫的季節嗎?誠然,這一顯而易見的結論,人人知曉。可真要人獨用那些比喻來印證“秋的成熟”,想必少而又少吧。也許是自己孤陋寡聞,看的讀的少嗎?但我讀林先生的這篇《秋天的況味》,體味著秋之味覺,品嚐著秋之成熟厚重、古樸雄渾、氣勢滂沱。

如今的我有如此感覺,與年齡和閱歷是有關係的。正如清代文學家張潮的《幽夢影》中的一句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從不敢說自己視覺寬了,而是更願意讓那飄在半空中的心趨於安靜,並讓曾今的迷惑和不解,伴隨年齡和人生的成長而趨於成熟,一如《秋天的況味》中的“人生的況味”,珍惜和享用“四十不惑” 這一豐厚內涵的生命階段。在文中,林先生也說“···大概我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讀此時,隨想到人生的“初秋”,是如此的珍貴,又是如此的短暫,感覺是那樣的一瞬即逝。

對鏡望,墨發轉銀絲,光滑成皺褶;更思量,怎做到洗盡鉛華、談笑古今?也許有的人一輩子也做不到,或許我就是“有的人”中之一。到了不惑之年的我,不是 “不惑”而覺得“惑”更多了,諸如:怎也理解不了那些總是喜歡偏激的人和文?不理解經常喜歡“很尖刻很噁心”的詞句的人,是怎樣的心態?怎也理解不了“嘴上親密無間,實則內心冷漠”之人?······年輕時是跟著感覺走,卻是無惑,單單到了無惑之年,沒有了良好感覺能力,倒是“惑不斷”。我想,這可能是不再憑感覺而重於思考之故吧,但終因自己的閱歷不足,思考不清不明,而更加迷惑不解之事多矣!

老師說我,還是寫的少,其實也潛在說我想的少。誠然,想的少就寫不出,在往深推想,就是看的少或讀的少,則積累的少。故此,更加需要在這個時候,多多讀書增閱歷,多多思索啟心智,好好利用這“人生之初秋”,好好體味這“秋之況味”“人生之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