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鄉變化調查報告(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1.67W

當不太瞭解,又想弄清某一情況或事件時,我們務必要去搞清背後真相,我們在調查結束後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麼寫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家鄉變化調查報告(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家鄉變化調查報告(通用5篇)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1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衢山鎮——以前是一個被廢棄的海島,後來經過人們的改造才成為如今這樣美麗的衢山島。

它位於浙江省舟山群島中北部,衢山島總面積73.6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3.8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七大島。全島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平均寬度4公里。是一個鑲嵌在萬頃碧波之中的海島。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幾十個春秋過去了,我們可親可愛的家鄉,也就是衢山島換下了破舊的“棉襖”,穿上了時尚的“新裝”。

這幾十年來家鄉的變化真可謂翻天覆地,先拿我們的衣著來說吧!

媽媽說,以前,在他們那一輩,他們穿的都是很粗糙的布衣,在冬天時,雖然穿得很多但刺骨的寒風還是會從衣袖,衣領還有褲腳裡鑽,凍得瑟瑟發抖。

如今就不一樣了,穿的都是用棉、纖維、牛仔等材料做的衣服,在冬天穿上羽絨服,棉襖等保暖的衣服,在圍上圍巾,戴上帽子,套上手套,又怎會懼怕這冬天的寒冷呢?

再說說我們食物方面的變化吧!

以前,他們吃的都是米糟,雖然是雜糧,但是營養還是不夠啊,有時根本就吃不飽。那時的大麥、小麥、大米、麵粉等對他們來說都是奢侈品,更別說什麼魚肉了,連自家養的雞鴨也是拿到菜場賣掉的。哪像我們現在,整天大魚大肉,每餐都吃的飽飽的,有時都嫌棄起這些東西來了。

再來看看我們住的變化吧!

以前,人們住的都是簡陋低矮的小屋子,遮不住風,擋不住雨。每當遇上颳風下雨天,屋內就一片潮溼,甚至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出門走的都是泥濘的小路,又滑又窄,一不小心就會摔個嘴啃泥。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每月都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住的都是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房,生病時還有醫療保障,過得別提有多美了。

最後來說說我們的出行。

家鄉富有了,大街小巷的車輛自然也多了起來,幾乎到處都是私家車,一輛輛五顏六色的車輛成了街上一道道靚麗的流動風景線,一輛輛嶄新的公交車也駛進了小島,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一輛輛光鮮亮麗的電瓶車也成為了很多人的代步工具,而曾經“流行”的自行車卻連影子也看不見了。

看到我們衣、食、住、行上的巨大變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家鄉所發生的不僅僅是可喜的變化,還伴隨著令人擔憂的變化。

以前這裡的植被非常茂盛,動物們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河流非常清澈,猶如一條透明的玻璃絲帶。空氣清新,很少有機動車、汽車等一些排洩廢氣的交通工具。而現在,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山上的綠色植被逐漸減少,就算是有,也只是零星的綠色。動物們也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而死亡。原本清澈見底的小河因為無節制地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而變得骯髒不堪,河面上還漂浮著各色各樣的垃圾。空氣不在像以前那樣的清新了,空氣質量也大不如前了,今年還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如此,這裡的空氣質量也遠遠高於那些大城市,但如果繼續這樣為了建設而破壞環境的話,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會變成一座霧霾島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不斷提高,但生活質量反而降低了,原因在於人們不注意養生,整天吃些不健康的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導致身體狀態也每況日下,生活質量自然下降了。

經過這次的寒假調研,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的巨大變化,雖然這裡有好的變化,也有不好的變化,但我們相信只要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一定可以把家鄉建設得更好!我們是海島的少年,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海島,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建設更加美麗更加富饒的海島。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2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建立工作表彰會上,郴州市成為繼岳陽、常德和長沙之後,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個省級文明城市。該市建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也即將圓滿成功。

從“南大門”到“後花園”

1995年,是郴州XX多年建制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年,國務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當時的郴州城市規模過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與湖南“南大門”的位置、與連通粵港澳的區位優勢以及與廣大市民的願望和要求均極不相稱。

為了贏得加快發展的主動權,在調查研究、審時度勢、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時任市委書記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廣益,確立了“加快建設湖南‘南大門’,努力營造粵港澳‘後花園’”的戰略思路,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優勢,變交通優勢為流通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推動郴州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圖很明顯,一方面,通過加快建設“南大門”,實施“開放帶動”首選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工業化、城市化程序,力求使郴州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省的“亮點”,並對全省開放和發展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營造粵港澳“後花園”,緊貼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條件,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建設文明城市,擴大對外開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強的梅克保調任衡陽市委書記,儒雅清秀的李大倫從湘西來到郴州走馬上任。在對郴州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後,XX年,市委、市政府又確立了“南延東進”的城市發展戰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區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標。

短短7年裡,郴州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近40億元,完成大小工程專案300多個,其中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0.8億元。XX年,中心城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共24個,計劃總投資4.6億元,完成投資3億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專案21個,計劃完成投資7億多元,到目前為止,完成投資1.6億元。XX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再居全省第二;綜合經濟指標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資總量躍升全省第二。

兩大城市傑作

城市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個地方精神風貌、投資環境、領導管理能力的綜合反映。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樹立了“抓城市建設和管理就是抓經濟”的思想,城市建設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如今,讓郴州市民津津樂道的兩大手筆均已建成,並開始發揮了效益。總面積達13.69萬平方米、總投資8000多萬元的五嶺廣場,建設資金採取以地生財方式籌集。工程從1999年10月正式動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設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傑作”,它在做活經營城市文章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資產,做活土地文章是盤活存量資產的關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盤活存量資產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設是工業化的載體,可以說,修建一條路,帶動兩邊土地升值,啟用一批產業,從而推進工業化程序,為政府增加稅源。

據統計,從1999年至XX年,郴州市城區市政基礎設施總投入達10.8億元,相當於前20年投資總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佔15%,信貸投入佔28%,其餘57%均靠經營城市而來。今年,該市組織開展了“城鎮經營建設管理效益年”活動,市城區通過市場經營又將籌資15億元,完成11個城市建設重點專案。

郴州的第二大手筆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綜合治理專案總投資近7億元,在規劃建設方面,堅持了多目標兼顧的原則。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壩的建設,不僅僅單純是解決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問題,還兼顧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河道可達性與親水性,改善沿江單位、居民生活環境,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該專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沿江風光帶的建設,充分考慮了城市居民對城市空間環境的需求。主要是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閒、娛樂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使人與自然更貼近、更融合。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沒有個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沒有生氣和靈魂的城市。在城市擴容過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態品位。郴州自古為林中之邑,南宋詩人吳鎰曾留下“他年休歇處,詩裡識郴州”的美言,北宋詞人秦觀更是寫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據城市的地理和自然優勢,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壯城、以水秀城、以綠美城,把森林搬進城市,讓城市變成花園”的口號,在建設中力求使基礎設施、園林綠化、公共建築和設計達到個體與群落、區域性與整體、自然與色彩的和諧統一。先後修建了由人行遊道、河西走廊、江濱遊園等景觀組成的郴江沿江風光帶,建設了人民路、國慶路生態園林帶、天堂溫泉生態園林景區和王仙嶺生態旅遊區。XX年,該市實施了“5000棵大樹進城工程”,今年3月又開展了“城區綠化月”活動,掀起了全民參與綠化的熱潮。城區公共綠地面積都超過了省級園林城市標準。

第二大舉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既注重自然景觀的開發又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如“蘇耽跨鶴”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變化;“神農作耒耜於郴”城雕置身於開闊大氣的五嶺廣場之中,顯得莊嚴凝重,喻示著郴州悠久深厚的歷史文脈。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3

一、調查內容

在二十多年前,即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我家鄉的居住房子,並不是像現在所看到的樓房,而是多屬於瓦蓋的房子。這種瓦蓋的房子大多數是以整座的形式建造的,其坐地面積為一百多平方米,有四個房間、一個大廳和一個天井。其地基也不像現在由鋼筋混泥土築成的,而是都是大理石那種石柱來當支撐房子的地基,其房頂是用木的柱子支撐的,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以前的老房子。人們留那個天井是為了採光,可以讓房子明亮,也有助於空氣的更新。四個房子是分成兩排,分佈在整座屋子的兩邊,中間隔著的是個大廳,四個房子中其中有兩個是主房,兩個偏房,偏房相對與主房略小,一般一個用作廚房,一個當作房間。整座房子看起來是對稱的,給人井井有條的感覺。這是當時改革開放初期甚至之前的人們的居住的房子的風格,一個家庭的人聚居在一起,別是一番滋味啊。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國家的經濟增長了,家鄉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雖然我們那裡的經濟不是那麼發達,不過溫飽問題還是得到了一定的解決,大體上人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也正是這種經濟的提高,人們與外界的交流的增強,人們的觀念也有了轉變。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家鄉人居的房子的風格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發生了幾個時期的轉變。我要介紹的是這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對於家庭居住問題的轉變,以及介紹伴隨著這些轉變而一路走來的建築勞動人民的情況。

我將要介紹的建築工人,主要是建造家庭住房,就是那麼普通老百姓的住房,不是那些承包大型建築的建築團體。家鄉的家庭住宅,由於人們不想住得那麼高,其房子一般都只有兩三層樓高,其規模也是可想而知的,這些樓房的規模並沒有那麼大,針對於這種規模不大的工程,家鄉出現的建築工人隊也和我們平常在廣州、深圳等大城市見到的工程隊不同。首先,是他們的工人團隊的規模不同,相對小的工程,其隊伍當然沒有那麼大規模工程的人員規模大。他們是圍繞一個工頭聚集起來的,因為他們的工程是由工頭去接的,工頭找到專案後,他才會去聯絡那些師傅、小工、和泥的工人,他們才因此聚集到一起。他們不像今年上春晚的那些建築工人那樣制服統一,他們去上工的時候,和平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經濟的發展,他們的生活條件也有所提高,就算是在XX年這樣的經濟危機的時候,他們的工資還有有所提高,因為我家鄉的經濟情況不一樣,他們在大城市大批失業的情況,卻看到了有些建築材料的減價,所以有些人就藉著這樣的機會來建築他們的家園,當然這使得這些家庭式的建築工人沒有遭到失業的結局。這也是農村地區與城市不一樣的地方。

在這些建築工人的主導下,特別是在那些公投的影響下,人們對於建築的風格也發生了幾個時期的轉變。正如我上面所說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房屋多是以瓦蓋房子為主,鋼筋混泥土的房屋還未走進家鄉的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當然是得利於改革開放的政策,鋼筋混泥土所建造的房子慢慢的走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得到家鄉人們的青睞,因為我們那裡是靠海的,當然就不可避免的有颱風,雖然颱風很少在我們那裡登入,不過有時受到颱風的影響很大。當風力比較大時,那些瓦蓋的房子會經不起狂風的吹刮,“年老”的房子就會被掀頂或是牆壁被吹倒,所以用鋼筋混泥土建造的相對牢固的房子自然得到人們的青睞,自然而然的他也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到十七、十八年前為止,即在1992、3年建造的房子多是整座,每層樓就如前面講到的那種四房、一廳、一天井,兩邊對稱的那種構造,只是他們的房頂是鋼筋混泥土的。在鋼筋混泥土剛剛走入我們生活的時候,發展起來的當然是在之前房子的格局上建造起來的,由於其地基是使用鋼筋混泥土的,其地基比起石柱來的要牢固,由於鋼筋的連線,使用這種鋼筋混泥土建造的房子比較牢固,不易倒塌。

大約在同一時間段,也伴隨另一種風格的產生,其名字就叫“獨腳屋”(有點直譯的,也有點不標準),顧名思義,這種房子比整座的要少一些,而且剛好就少了一邊上的兩個房間,只剩下兩個房子和一個廳、一個天井,剛剛好不對稱了,也就是這個原因,才會叫這個名字“獨腳屋”,由於經濟的推移,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人們也不那麼講究了,不要求房子兩邊的對稱,一樓的房間少了,人們往上發展,建出來的是樓房,雖然不高,但是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了。

到了之後,大約六、七年前開始,又一個時間段的風格出現了,這種風格的房子被稱作“平房”,這種平房較之前的“獨腳屋”而言,小了一半,一樓只剩下了一個廳和一個天井,廚房就設在中間,從門口走進去,經過一個天井,就可以看到廚房,廚房沒有什麼牆壁遮擋的,就暴露在外面,再走幾步就到了大廳了,而房子都轉移到了樓上,大家同樣是往上發展,不過房子相對建得要高了一些,不過依然留有一個天井,供採光之用。

過了一兩年,即在05、XX年的時候,人們的想法又有了一些變化,人們雖然還是建平房,不過佈置卻發生了一些變化,就是他們不留天井,而是把屋頂都蓋封了,這是因為封了之後,房子看起來大了許多,其利用率提高了。這時候僅僅是把屋頂改成全封閉的,其佈局還是沒什麼大的變化。

到了最近這些年,人們對於全封閉的平房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大廳移出來,使得一走進們就是大廳,後邊作為房子或者廚房,其中間用樓梯隔開,使前面和後面形成了兩部分,當然樓上還是房子,不過這樣的房子看起來不會那麼暴露,客人在外面坐的時候不會看到裡面,感覺給房子的主人留了一些面子。而且有些人會把“獨腳屋”那個格局的房子建成兩間像這樣的平房,“獨腳屋”是有兩排的(一邊是房間、一邊是大廳),剛剛好可以建成兩間這種的平房。而這種風格一直到現在,基本上還沒有什麼變化。

二、實踐報告分析

我對家鄉的企業瞭解不多,其行業的資料就更加不得而知了,原因就是沒有老師你所說的那種關係可以找,一個沒有關係的人,怎麼可能會對那些企業瞭解那麼多。所以我找了我比較熟悉的,家庭建築這方面的事談談,這些是我可以看到的,而且因為這類建築的建築工人的特殊組成,我也能向我認識的親戚鄰居們詢問。雖然親戚鄰居們不是那麼瞭解一個企業的發展狀況,不過對於這種家庭住房,他們還是比較清楚這些年來的變化的。而且我對我生活的環境也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我選擇這方面的事談談。

對於那些瓦蓋的房子,是延續以前的建築風格,有著古代的'色彩,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過也是拘於人們的觀念和經濟的發展,首先,人們繼承前人留下來的東西,是對前人們的尊敬。其次,也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決定的,當時我國的生產力不發達,經濟不發展,當時在家鄉比較落後的地方當然也就不可能有那些由鋼筋混泥土建造的房間。

我的家鄉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區,是一個農村地區,那些用於建築用的鋼鐵都是出其他地方運來的,而不是有我們自己生產的。隨著廣東被鄧小平同志列為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地,家鄉的交通情況得到了改善,特別是於外界交流的公路,雖然那條公路不寬,但是卻使得輸入鋼鐵成為了可能。鋼筋的輸入給了樓房建設一個前提,因而當時比較富裕的人就開始從瓦蓋的房子住進了樓房。不過房子的佈局依然沒什麼變化,還是遵從以前瓦蓋時的佈局。這是經濟帶來的第一個變化。

而“獨腳屋”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出現也是有原因的,資金充足的那些人們在當時建造的是整座的,這是正常的。不過那些資金不足的,怎麼辦呢?他們孕育出了一種新的想法,那個想法就造就了所謂的“獨腳屋”。他們將“整座”的房子刪去了一邊,本來是對稱的三列的屋子,被去掉一邊後,明顯變得不對稱了,也就是“獨腳”了。但是這只是資金的問題,所以看到的結果只能是這種房屋較整座的而言,只是少了一邊,佔地面積小了,其佈局而沒有什麼變化。以上兩種風格的房子是寬裕的人建造的,然而窮人不可能那麼容易暴富,攢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也就使得這兩種風格延續了十幾年。

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他們的工資也有所增加,不過在同時,物價的上漲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之前攢錢準備用於建房子的人,由於農民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物價的上漲比起他們的攢錢要來的快一些。根本很難存很多的錢,而且存的錢也很容易貶值,因為物價的上漲不會考慮這些農民的,而是以一個國家的經濟為標準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地區的發展都能跟上。

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物價也在無時無刻的提高,在一個農村地區想要攢夠錢來修建房子是很難實現的,除非他們是突然暴富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比較貧窮的人在多年之後也有了其他的做法,他的理念是“存錢難,還錢容易”。他們選擇先向他人借錢,再慢慢的還錢。有點像現在的貸款購房制度,不過他們是借,向親朋好友、向鄰居先借,等以後賺錢後在慢慢還,一般向一個人借錢都不會太多,所以還起錢來也比較容易,他們會有計劃的歸還所借的錢。當然這樣也是有缺點的,因為同樣是不富裕的人,就算是向很多人借錢也還是很難借到那麼大的數目。他們出於減少地皮和地基的成本的緣故,他們引領了一種新的風格的出現,就是平房,平房所佔的面積大約是“整座”的三分之一,“獨腳屋”的二分之一,其地基和地皮的成本也降下來了。同時由於佔地面積的縮小,他們往上發展,其一樓作為客廳,廚房等用,而樓上則作為房間給人住。儘管小了,不過還是沿用“整座”、“獨腳屋”的風格,即留了一個天井由於採光之用,即出現了前面所說的第三種風格。

前面所說的主導因素相對偏重於經濟因素,之後的主導因素偏重於人們的觀念。

20XX年開始,平房的佈局的轉變是由於人們觀念的轉變,他們不再想要留著天井採光,而是把屋頂都蓋成全封閉的。增加地板的可用面積,特別是樓上的,因為全封了之後,樓上的空間變大了許多,可用的空間也增加了。對於比較窮和人口比較多的人來說,大一點的空間相對採光要來的更加有吸引力。因而屋頂全封閉的風格伴隨著人們的這種觀念產生了,但這只是偏重於增加樓上的可用面積。

隨著經濟的發展,資訊的快速傳遞,家鄉的房子設計者根據家鄉的風格,綜合外面的一些格局,又對這些屋子的佈局進行改進,他們不再把大廳留著最裡面,而是把大廳移到接近門口的那種風格,接近門口的大廳相對於全封閉的房子而言光線好了很多。中間用樓梯和一面牆把前後隔開,讓裡面的東西不容易讓在外面坐的客人看到,所以迎合了多數人的口味,使得這種佈局成為了主要的風格。有些用於“獨腳屋”的地皮也會建成兩間這樣的平房,這也是有些根據的,這是因為以前計劃生育的國策在我家鄉落實得不是那麼完善,很多家庭的人口都很多,那些父母們考慮到他們的孩子長大後的分家問題,就把屋子建成兩間。我們農村的人有時就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只是考慮的有點遠了,不過這也不能說什麼,因為也是正常的。

三、展望

這是家鄉目前的家庭式住房的格局,多種風格並存著。不過我相信我的家鄉的建築風格會發生轉變。

一、我家鄉目前的經濟還不發達,拘於缺少天然的礦物資源,所以家鄉的工業還很不發達。相對於工業的不發達,自然能想到,家鄉的環境汙染相對那些大城市而言要好很多。而且現在正在修建一條經過我家鄉的高速公路,現在這條公路雖然還沒有竣工,但這條公路相對於我們之前行使的那條公路要大很多,相信在這條公路的影響下,我家鄉的經濟會發展起來的。

二、雖然沒有礦物資源,我們那裡卻是沿海的,我們的海邊到現在都還沒怎麼開發。海洋是一個天然的儲存室,海水裡富含的多種礦物質,如果有人投資發展的話,相信會給我的家鄉帶來快速的發展。

三、作為一個農村地區,大家也可以想到有很多的勞動力,因為現在家鄉不是那麼發達,工廠、企業都比較少,所以他們都出外到深圳、廣州工作。國家加快經濟的發展方式,那些企業、製造業一定會先從這些一級城市退出,往周邊的城市轉移。我的家鄉也距離這些大城市也不是那麼遠,新建的高速公路的完成更能加強之間的聯絡。這些企業如果轉移到家鄉,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家鄉的發展,也可能會吸引一些管理、技術方面的人才。這樣會帶動家鄉的發展,也會帶動其他投資者對其他行業的投資,帶動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必將會導致人們的住房問題轉變,首先的,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地皮的上漲的,地價的上漲就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將會往天空發展,佔地面積是定的,如果儘可能的向上發展,就能更好的利用這塊地。所以在經濟發展的以後,家鄉的房子會比較多的是比較高的樓房,而目前的這種家庭式的、規模很小的房屋會減少。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4

家鄉是一個我們如此熟知的地方,即使身處異鄉想到它也會有種溫暖的歸屬感。我的家鄉銅梁是重慶市的一個教育大縣。不僅有雄厚的教學實力,而且還是五千年龍文化的發源地。

從出生到讀大學前我從未離開過我的家鄉,我覺得自己對她是如此的熟悉。但僅僅半年的時間,當我再次踏上龍鄉這片土地時,我又覺得她是那麼的陌生。事實如此,在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家鄉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以前人們只能想想或在電視中才能看到的鏡頭現在都變為了現實。為了更深層的瞭解這篇見證我成長的土地,在寒假的這一個月我走訪了銅梁的每個角落和相關部門,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

調查的結果著實讓我大吃了一驚,家鄉的變化涉及甚廣還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以下為我調查結果簡介。

一、“秀外慧中”,住房講究舒適精美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縣城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銅梁在幾年前還都是樓房,電梯房都算是“高階住宅”,現在城裡的房屋基本上都進行了重建。重建的新房主要是電梯房,且樓層都在八層以上,底樓為門市方便市民經商,二樓以上為套房用於居家。這種設計理念很符合縣城的發展,經商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套房又讓市民有了方便優美的居住環境。據政府介紹當時考慮到建築不應該僅僅是鋼筋水泥建築的“洞穴”更要體現縣城的文化,還專門請來了設計師把方便簡約的現代居室和縣城蘊含的柔美古典相結合,設計了現在的街道建築。平整的青石板優雅清爽、暗灰色的琉璃瓦低調精美、硃紅色的大柱子古典大氣。這一古典和現代相融合的設計,不動聲色的把縣城的安樂祥和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開源節流”經濟多元化

我的家鄉也被成為“龍鄉”,這裡有舉世聞名的火龍舞,龍舞的發展帶動了銅梁旅遊業的蓬勃,使龍鄉人民的收入頗豐。並且現已有多家企業決定入住銅梁的工業園區,使許多縣城周圍的鄉鎮務工人員得到了工作的機會。同時銅梁的教育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銅梁的經濟,房地產企業的迅速崛起從各方面刺激著銅梁經濟的騰飛。

三、“四通八達“交通講便利、通訊講快捷

“要致富,先修路”說道經濟發展的措施我們總會想起這句話。無可否認,這句話準確的道出了交通對於一個地域發展的重要性。

銅梁缺乏河流因此陸路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這幾年來,銅梁政府加大了為民辦實事的力度,在道路建設上下了重功夫。路網四通八達、交通得到極大改善。銅梁的幾條主街道都進行了維修拓寬兼顧了道路,方便載重的貨車行駛。為了便利與外界的聯絡政府部門在多次的上書、爭取之後,渝遂高速公路在經過鎮邊的地方設立了一個高速公路出口。這個出口可讓銅梁人民受益匪淺,不僅節省了市民出行、貨物運輸的時間還讓這個縣成為附近縣城到遂寧重慶的一箇中轉站,促進了這裡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四、“多姿多彩”,文化娛樂豐富繽紛

物質和精神總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也越來越重視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設。縣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就是他們建設精神文明的最好見證。現在每到晚上,在滿天繁星的夜空下你在政通街上伴隨著歡快的音樂聲一群群人在偏偏起舞。這就是市民們新的娛樂,不分男女老少只要願意的都可以加入其中,沒有固定的老師,大家相互學習,跳的都是一些簡單的舞曲但並不影響他們的快樂。很多市民還養成了晨練的習慣,每天早晨公園裡很多人在跑步、做操。用最簡單也是最健康最環保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健康。除了這些自發的活動,縣政府定期還會舉辦一些拔河、賽跑等友誼活動,還會發放獎品,引導市民們選擇健康的娛樂充實我們的生活。

五、“五彩繽紛”穿衣愛時尚

以前經濟條件有限,儘管愛美很多人並不能夠買很多衣服。現在縣城繁多的衣服店就是穿衣變化的一個很好例證。經濟發展了,人們都講究穿著了,衣服的款式、面料、牌子都成了挑衣服的重點而不再像過去一味注重質量耐穿。很多富裕的人還會選擇成都重慶等大城市選購時尚服飾。各式各樣的衣服、鞋帽、裝飾物可謂五彩繽紛,裝飾了市民的美,同時也裝點了他們的心情。

調查感言

這次的調查結果深深地震撼了我。在不經意間家鄉已經發生了這麼多的變化。它變得更加可愛更加迷人了。我堅信她是天邊初升的太陽會在黨和政府的爭取引導下發出更加溫暖的光芒照亮一直守護她的人民,也溫暖她遠在他鄉的遊子的心。

家鄉變化調查報告5

一、過去的狀況

過去的馬路,說白了就是土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一不小心腳就崴到了。晴天還好,但車子一過就塵土飛揚,連連讓人咳嗽。雨天就更讓人煩惱,雨水一澆,路上泥濘一片,一輛車子過來,泥水就濺了行人一身。有的水積在坑裡,大冷天的,便結了冰。人走在上面,一不注意就滑倒了,摔傷不說,咱這面子往哪擱啊……媽媽小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別的不說,以前這路啊,非常的窄,一人過還行,要是幾人一起過,恐怕就得側側身了,人挨人,人擠人,程咬金來了恐怕就得爬著走了。交通不便,導致各地的貨物、資源流通不快捷。那時候,人們過黃河都是擺渡,人們過江都是坐旱船的。媽媽上師範可就難了……

二、現在的狀況

瀝青鋪成的大道平坦極了,而且十分寬敞。兩邊的綠化帶更給灰灰的公路添加了一些生機。兩邊的汽車整整齊齊的,沒有人越過分道行駛線,司機們都十分守規矩。一道到汽車,成了一道風景線。寬寬的馬路,四輛大卡車過也不擠。一個個“不下崗的警察”——紅綠燈、斑馬線、攝像頭,特別是指示牌,禁停、勿轉等等,指揮著人們的交通安全。路面非常的平坦,不像以前那樣坑坑窪窪的,高低不平。人們走在上面,從心底感到舒適。在一九七四年,洛陽市又修築了黃河大橋使吉利區和孟津縣相通。兩地的人民都非常的喜悅,那年,“建橋”成了潮流的名字。

三、發生變化的原因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變化巨大。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人民富起來了,經濟好了。在還沒有修路時,人民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對,修路!只有路變了,這個城市的經濟看起來就很好。於是,家鄉轟轟烈烈的開始修路。修完後,人民都皆大歡喜,心底都高興自己能走上平坦的大路了,是的,中國的經濟、科技事業也走向了平坦的大路,步步高昇。

四、我的想法和建議

現在的人們雖然普遍都遵守交通規則,但是仍有一些素質低的人冒犯這規則。比如:有的三輪車,覺得只有汽車闖紅燈才會被罰款,所以在馬路上無所顧忌,橫衝直撞,讓別人嚇一跳。也有一些汽車,把車牌號擋住,闖紅燈,妄想逃過罰款他們不知道,這不是幾百元的事,在他們的一言一行裡,繫著千萬條生命,一不留神就會出車禍。主要司機們還是存著僥倖心理,想著不會出車禍什麼的。可是,我們不要讓這樣的安全隱患出現,豈不更好?一些非機動車跑上了機動車道,身邊的大車呼呼開過,難道這些人的心裡不慌嗎?汽車跑上了非機動車道,自行車車主們嚇得趕緊讓道。這樣不都是安全隱患嗎?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交通工具普遍的變成了汽車,汽車的車尾氣是人類的公敵之一,危害人類的健康,所以,我建議大家多騎自行車,既鍛鍊身體,有健康了他人,何樂而不為呢?

千言萬語總結成一句話,家鄉的變化真不少,最卓越的就是公路,我們應該感謝老前輩們,是他們,給了我們優越的學習條件。我們要好好學習,為效勞祖國,也為報答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