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人口遷移動因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8.29K

一、調查資料結果統計

城鄉人口遷移動因調查報告

我們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學校東門南門附近採訪詢問了15個農民工,並將資料進行了整理。 此次調查分為問卷調查和詢問調查,問卷一共包括了16個影響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的因素,8個農村因素(推力),8個城市因素(拉力)。被調查者選擇自己認為影響自己的因素;第二部分是詢問的方式,通過語言交流詢問他們的生活現狀及今後生活打算。

下面兩個表格分別總結農民工進城打工原因推力和拉力兩方面的情況,由於我們採取了多選的方式,而且每個人幾乎都選擇了3到5個因素。因此,我們得到了68個結果資料並發現其中農村因素(推力)個數(x1):20,所佔總因素個數百分比29.4%。城市因素(拉力)個數(x2):48,所佔總因素個數百分比70.6%。

上面兩個表格很直觀的反映出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原因更傾向於城市的拉力作用,從因素選擇對比,推力因素佔29.40%,拉力因素佔70.60%。其實,結果很容易分析,因為如今農村人民的生活其實也是越來越好,進城發展一般是由於城市自身強大的吸引能力的緣故。

具體到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作用中勞動力過剩是最大的原因,因為現在很多農村採用機械播種收割,勞動效率大大提升,導致勞動力過剩,他們在農村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前往城市尋找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而拉力因素結果比較均衡,集中在就業與教育兩個方面。因為硬性條件限制,農村在教育與就業方面基本無法與城市進行對比,所以大多數農民工都是為了子女,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機會或者更好的經濟條件才背井離鄉進城打工的。

二、原因分析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覺得這句話特別適合用來總結推拉理論。推拉力究其原因是環境的作用,正是由於如今城市的發展前景還是較農村有絕對優勢,所以才會出現現今的“農民工潮”的社會現象。成由以下因素決定:二元社會結構,比較利益驅動,改革開放的推動,國家政

策偏向,產業結構調整。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1、二元社會結構 從深層看,"民工潮"的產生實質根源於長期形成的二元社會結構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城鄉對立的必然現象,是農村社會綜合發展滯後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我國8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農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由於諸方面原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收入差、地位低、就業機會少、文化生活貧乏,與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上升。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起了劇烈變化,有近1.5億農村勞動力轉入了非農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特別是通過"撤縣建市"及政區的擴張,使城市化明顯加快。城市化的加快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勞動力容量大的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的進展。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了獲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湧入城市。

並且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農村方面經濟基礎設施福利也有比較大的進步從而農民前往城市打工的動因方面城市方的拉力作用遠遠大於農村的推力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民工潮的奔湧,是一個跨世紀的壯舉。民工的跨省流動總的看是一巨大的歷史進步,這種勞動力的自發調節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脫貧步伐,也極大地支援了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當然,民工進城,由於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變,他們給城鎮帶去活力的同時,也帶去了紛亂和衝突,給城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帶來一系列有待解決的課題。

而推拉理論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形象的總結闡述,經過我們的實地調研也可以看出農民工進城打工確實可以用推拉假說加以闡述說明。農村方面的推力與城市方面的拉力導致農民進城,但隨著國家的發展,政策環境經濟的改變,也許以後會形成農村方面的拉力與城市方面的推力而使很多人從城市返回到農村,也就是現今許多已開發國家經歷的“逆城市化”過程,推拉力同時存在於農村與城市之中,不過如今社會趨勢是城市拉力作用遠遠大於農村拉力作用,導致幾乎人們的遷移方向大部分為農村到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現在處於和平發展時期,農村、城市的推力作用就明顯小於拉力作用,尤其是城市的拉力作用最大從而使農民前往那些有更好就業環境,福利更好,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的城市就業居住,這種情況在我國現在的國情下應該還會持續很久,推拉力還在不斷地博弈,可能將來會出現城市人口到農村的人口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