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職工權益保障狀況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1.21W

當前,隨著普陀區“建設上海西部新興商貿科技區”發展定位及“一河五區”發展空間佈局的確立,非公中小企業經濟作為社會就業的重要承載者、發展經濟的重要活力來源、統籌協調發展的重要聯結者,在實現“創新求突破、提升促發展”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普陀區總工會結合2012年上海市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通過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實地走訪企業(園區)、與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資訊溝通等方式,就新形勢下普陀區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及職工權益維護情況等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就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中小企業職工權益保障狀況調查報告

一、普陀區非公中小企業的基本概況

1、總量大、分佈廣。從數量上看,普陀區呈現中小企業多、非公經濟佔比大的特點。根據工商登記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區各類企業共26991戶,私營企業21364戶,其中註冊資本小於500萬元的中小企業17894戶,佔全區法人企業總數的86%。中小企業覆蓋的行業範圍廣泛,涉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商務服務、資訊傳輸、科研和技術服務、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以及傳統的製造業、建築業等各行各業。

2、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發展戰略引導下,普陀區大力引進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市級科技孵化園談家28園區形成“創業苗圃、科技孵化、科技加速器”的完整服務鏈。中小企業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與科研開發投入,積極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得到快速發展。2011年底,普陀區在冊民營科技企業1433戶,比2010年增加了11.7%。

3、社會貢獻逐步加大。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非公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繳納的稅收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顯著提高。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1年,普陀區中小企業繳納稅收75.53億餘元,佔全區稅收總額的39.15%,新增就業崗位22440個。中小企業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載體,在緩解就業壓力、促進民生改善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普陀區非公中小企業及其工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一)政府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扶持服務政策

近年來,普陀區在對中小企業實施產業引導、財政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劃和政策。首次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區“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制定了《普陀區產業發展重點支援目錄》、《關於進一步推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大力促進中小企業叢集發展和轉型提升。建立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區領導與成長性企業定點聯絡制度、區政府職能部門跟蹤服務企業聯動制度的“三聯”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制定和實施了《普陀區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實施辦法》、《關於開展本區小微企業專項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方案》等金融扶持政策,推出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代償等優惠政策。同時,積極構建中小企業服務載體和體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行業協會、商會等在內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進一步加大服務支援力度,有效推進了中小企業長足發展。

(二)工會組織建設和維權機制建設逐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兩個普遍”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區各級工會積極拓展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模式,在工業園區、勞務派遣企業、服務行業、建築行業等非公中小企業集中的區域和行業,加大工會組建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工會組織覆蓋面和職工入會率。積極推進“雙措並舉、二次覆蓋”,通過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和聘用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實現對小型非公企業建會與維權工作的再覆蓋。積極推進集體協商和職代會等機制建設,為非公企業工會組織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充實載體,並通過職工之家、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等建立活動,推動非公企業職工群眾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充分尊重職工的首創精神,激發了非公企業工會的活力,增強了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全區各級工會還充分整合政府與工會各項資源,廣泛開展了“我與企業共命運、同舟共濟謀發展”等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主題活動。依託職工優秀人才發展促進會和職工技協,舉辦“企業有困難、職工怎麼辦”新高地論壇,引導職工與企業同舟共濟;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創新增效”、“爭創工人先鋒號”勞動競賽等包括非公企業職工在內的區域性、行業性技術技能大練兵。依託“青工e坊”網路平臺,開展“我為企業發展獻一計”等合理化建議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非公企業職工推動企業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託職工技能培訓中心,廣泛開展職工技能培訓,提高職工技能和素質;搭建企業與職工資訊互通平臺,舉辦非公企業專場招聘會,為企業招工與職工就業搭建平臺。依託“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主題活動,開展了“走訪百 家中小企業、服務百佳基層工會”活動,瞭解企業和職工實際訴求,切實幫助非公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三、當前非公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權益維護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影響,企業生存壓力大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日趨嚴峻,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壓力明顯增大。調查顯示,普陀區的中小企業總體保持平穩執行態勢,未大量出現資金鍊斷裂和經營難以為繼的“倒閉潮”現象。但由於全球經濟發展趨緩、通貨膨脹風險不減、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等因素,使企業在成本壓力增大的同時,產品出口市場和利潤空間受到很大擠壓,部分中小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發展信心不足。當前普陀區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密集型、低端企業面臨著關停並轉,對中小企業發展也構成了一定的壓力。

此外,雖然政府為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和扶持政策,但政策落地情況與預設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在對“沒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原因”調查中,56.5%的企業主表示根本不知道相關政策,43.5%的企業主認為政策的吸引力不足、辦理手續繁瑣、享受政策准入門檻和成本太高等。由於政策釋出的渠道、政府部門與企業溝通不夠通暢等原因,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和對政策的理解不全面、不平衡。並且很多政策都是針對科技型或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產經營粗放、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參與競爭的中小企業則很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福祉。

(二)企業運營成本上升,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

調查中,企業主普遍反映,稅費偏高、土地供應緊張、用工成本增加、通脹預期強化等因素,使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寬鬆的環境約束等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在問及企業用工成本時,60%的企業認為用工成本較去年有所上漲。除企業正常繳納的`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專案外,各類雜費負擔也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在規範企業用工、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企業的招聘管理成本、薪酬福利成本等用工成本。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和社會保障基數上調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外來務工人員綜保轉城保制度的實施,使企業和個人的實際費用繳納負擔都有較大幅度增加,逐年提高的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也使企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

(三)職工非理性維權和跳槽現象突出,隊伍流動性較大

企業用工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企業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的高低與員工隊伍的穩定性往往呈正比關係,低端崗位吸引力有限,非公企業一線員工大多為外來農民工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人員,這些員工在企業中的發展空間有限,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不清晰,更加關注企業的物質環境,對企業的忠誠度較低,容易因情緒波動而隨意解除勞動合同,或者動輒進行非理性勞動議價等維權行為。調查顯示,46.6%、45.6%、32.7%的職工跳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不滿意原單位的報酬”和“不滿意原單位的工作環境”。此外,繼金融危機引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在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中部地區表現出較強的吸納返鄉者就業能力,部分民工選擇逃離北上廣,也使得“用工荒”再次成為非公企業經營的難題。

(四)職工技能培訓力度不足,中高階專業技術人才緊缺

職工隊伍的穩定性差與技能型人才的匱乏形成了惡性迴圈,非公企業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中高階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稀缺。調查中,企業主認為提高職工素質方面的困難主要在於職工流動太快(53.2%)、職工培訓參與熱情不高(46.7%)、缺乏專門培訓機構(36.7%)等原因。由於企業和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之間缺乏長期穩定的勞動關係,因此企業組織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不願意加大投入,大多寄希望於政府開展公益性培訓或協助企業開展培訓。而現有的企業培訓主要採取“大鍋飯”式的課堂培訓、“免費午餐式”的企業內訓、“自助餐”式的線上學習,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效果與實際需求差距很大,導致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卻供給不足的局面。

(五)職工權益維護工作遭遇瓶頸,實效性有待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