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聯合合作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2.65W

我區居民收入倍增行動,是以提高全社會致富能力為目標,讓每個社會成員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農民是社會中整體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無疑是收入倍增計劃中最重要、最艱鉅的工作內容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組織起來,讓農民在家門口、在熟悉的農業生產經營中增收致富,對帶動農民特別是純農民實現收入倍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圍繞如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身發展,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作了一些思考。

關於農民聯合合作調查報告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一批、整改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強政策引導,突出富民核心,有力地推動了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目前,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6家,其中專業合作社35家、專業協會31家。擁有總資產9054萬元,其中固定資產4627萬元,擁有註冊商標65個,入社農民成員總數5778人,輻射帶動農戶數2.69萬戶,直接帶動成員增收3385萬元。2010年銷售農產品總值3.66億元,實現盈餘1776萬元。伴隨著形式上的逐步拓展和內容上的逐步深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日益成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市場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組織載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促進了高效農業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業轉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自身優勢,以資訊傳遞、科技示範,帶動周邊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吸引農戶通過土地、資金、勞務等生產要素髮展規模經營,促進了全區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動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打造了以翠竹茶葉、精細蔬菜、特色水產、花卉苗木、時令果品為代表的高效農業生產基地,為“一村一品、一品領先”奠定了堅實基礎。

2、促進了合作領域拓展延伸,增強了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市場需求與農民願望有機融合,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帶動農民開展聯合合作,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成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從服務領域看,從事花卉苗木、蔬菜、茶葉、糧油、果品等種植業有21個,佔60%;從事水產、畜牧等養殖業的有11個,從事農機等服務的有3個,佔40%,基本涵蓋了我區的各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以及技術、資訊等範圍,一些專業合作組織已從單純的生產服務擴充套件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逐漸形成合理適用的內部分工,實現了農業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市場化發展,提升了合作組織對農民的吸引力,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呈現出跨越式發展勢頭。

3、促進了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優勢農產品為合作基礎,在提高品質、優化品種、樹立品牌上下功夫,帶動農民在獲得規模效益和比較效益中實現增收。目前,我區專業合作組織已獲得35個農業標準認證、綠色食品8個、無公害農產品21個,“斗山”太湖翠竹獲得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培育發展了“甘露”青魚、“綠羊”大閘蟹、“港下”苗木、“黃土塘”西瓜、“久綠”蔬菜、“安星”葡萄等一批較高市場知名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產品,這些名特優農產品的高附加值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東港鎮黃土塘西瓜專業合作社以品牌西瓜、甜瓜種植為龍頭,帶動當地102戶農民參與瓜類種植,經營面積達到1000多畝,西瓜、甜瓜畝均效益分別超10000元和20000元,是稻麥效益的8-12倍,讓入社農民享受到了高效農業帶來的實惠。

4、促進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加快了科技興農步伐。農民專業合作將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作為根本任務,加強政產學研合作聯結,以技術輔導、宣傳培訓、印發資料等方式,讓農業技術“進村入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提高了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共推廣新技術30項,推廣面積55萬畝次,推廣新品種20個,推廣面積32萬畝次,舉辦各類技術培訓52期,培訓人員達2800多人次,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了一批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

5、促進了營銷網路構建,提升了市場競爭力。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頭連著農戶、一頭接著市場,根據市場資訊和市場需求,有計劃地組織生產,有計劃地組織收購和銷售,發揮“對內服務、對外競爭”的作用,為農戶提供品種、農資、供銷、資訊等一系列服務,克服了農戶小規模經營資訊不暢、成本較高、盲目生產帶來的銷售困難,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專業合作社徹底改變了“提籃小賣”銷售模式,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多元化,經紀人成為主要銷售力量,訂單農業、農超對接、直銷店以及網路銷售等已漸成規模。2010年,羊尖水產協會通過網上銷售河蟹8萬公斤,銷售範圍擴大到江西、雲南等地。區蔬菜協會組織1000多個農戶,通過訂單農業讓零散種植的蔬菜走入朝陽蔬菜市場,年銷售蔬菜2.3萬噸,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代言”能力不斷增強。

二、存在不足

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屬於發展的起步階段,與農業市場化需求、與農民增收的願望,以及與周邊先進地區相比在諸多環節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整體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規模上看,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個體規模較小,成員人數在200人以上、年營銷規模在200萬元以上的專業合作組織較少。從經營服務上看,鬆散聯結的多、創辦加工實體的少;專項服務的多,產加銷一體綜合服務少,有些合作社在組建和管理上“行政推動”的色彩比較重,應有的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尚欠不足。二是內部管理還有待進一步規範。部分合作社的內部管理機制、運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夠完善,實行風險金提取、社員二次分配的合作社不多,缺少覆蓋區域更大、合作領域更寬的領軍型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相對缺乏。三是帶動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較大規模集約經營的專業合作社較少,合作組織內部會員之間以及與外部農戶的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農戶從合作組織獲得的利益仍然不多,一些合作組織的資源還未共享、品牌效應還未充分發揮。

三、發展環境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的專業合作組織,解決的是部門統不了、集體包不了、單家獨戶做不了的問題,其性質決定著合作組織發展有必要、有前景,也必定在促進現代農業和帶動農民致富中具有獨特的魅力。

1、發展有必要。就總體而言,人多地少,農戶平均土地經營規模較小,農村資源稟賦決定著必須通過合作和聯結,將有限的生產資源和分散的生產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在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城鄉一體化的程序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成為我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組織基礎。就市場而言,隨著人們對食品質量和安全關注度的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的標準化生產、可追溯機制健全的優質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就農民而言,參加專業合作社可以帶來更多收益,如羊尖水產專業合作社採取交易額返利、盈餘再分配等辦法,入社農戶養殖畝均效益比非入社農戶高200元,增收達10%以上,切合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願望。

2、合作有條件。從巨集觀政策來看,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從立法的高度為明確規定政府支援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專案、給予扶持資金、合作社享受稅收優惠;2009年出臺的《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將社群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納入專業合作社範疇,讓更多層面的農民合作組織以法人身份參與市場經濟運作。從微觀放活來看,我區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結合實際制定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實施意見》,確定了園區化帶動、品牌化帶動和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能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發展前景來看,專業合作社靈活的經營機制、寬泛的涉及領域和一定的盈利能力或可成為吸引工商資本進入的重要因素。

3、產業有基礎。我區的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也是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品規模化發展的過程。近年來,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和產業化佈局,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推波助瀾”,打造了以高檔花卉、食用生物、精細蔬菜、功能稻米、時令果品、特種水產、翠竹茶葉、景觀苗木等為“拳頭”產品,形成了穩定的產業基礎。專業合作社憑藉自身優勢,逐步開啟在加工和銷售領域的合作空間,糧油食品加工、魚類產品深加工、茶葉精加工已初見端倪;依託農業園區,積極參與高科技農業、高投入農業和複合型現代農業建設成為專業合作方向;全區萬頃良田建設、農村“雙置換”工作,促進農用地集中集約經營,又為專業合作社提供了發展契機。

四、對策建議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是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弱小到壯大、從數量到質量、從鬆散到規範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支援。

1、在合作形式上,從單一合作向多元聯合轉變。隨著農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單一的生產領域合作已不能滿足市場要素激烈競爭的形勢需求,必須推動合作社在自身建設上向強大轉變,在功能上向複合轉變,在規模上向聯合轉變。一是加強股份合作。引導農戶從只繳納會費向投資入股轉變,只有通過股份合作,更多地吸收資金用於合作社設施裝置的改善,提高專業合作社發展能力,才能為農民致富創造條件。探索社員投資入股模式:即引匯入社社員認購與其交貨量相應的股金,如社員正常交貨,年終除可以享受按交易量分紅外,還可以按股分紅;如果社員不能正常交貨,則以社員股金收益為基礎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這樣不僅可以集聚各家各戶力量提升合作水平、提高產品檔次,還可以規避農產品好銷時,農戶跳過合作社自行銷售,滯銷時銷售壓力推到合作社的現象。二是加強融合發展。蘇州吳中區臨湖鎮河橋村由該村社群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共同出資,組建成立了湖橋集團公司,推進合作社“抱團”發展、跳出“農字頭”經營,2011年預計村級集體總資產可突破5億元,比上年淨增1億元;戶均股金紅利預計可達7000元,比上年淨增1000元。河橋村的經驗不難看出,加快合作社由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的演進和提升,是農民合作聯合的發展方向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各類富民合作組織的優勢,促進農民的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務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形成以公司化運作為模式、各類合作社多輪驅動、競相發展的格局,讓更多農民在股份合作分紅、土地產出效率、規模化生產以及財產性投資中獲得更多利益。三是加強多元聯合。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開展聯合合作,構建更高層次的合作平臺,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在一些歐美已開發國家,多層級、網路型、分權式的合作社聯盟體系成為發展現代農業、聯結農民的主要載體,在抵禦市場風險、保護社員利益、提升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話語權和談判地位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專業合作社基礎較強的宜興市已建立果品、茶葉等專業合作聯社7家,合作聯社比普通合作社銷售利潤平均提升15%左右。在全區專業合作組織現有情況下,選擇有條件的建立鎮級乃至區級合作平臺,發展同類型、同行業的專業合作聯社,把分散的合作組織和小規模生產形式有序地聯合起來,進行資源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用資產評估入股劃分各主體利益,把同質無序競爭變為良性合作互動,促進優勢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

2、在發展機制上,從鬆散合作向緊密聯結轉變。機制活則事業興。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壯大,必須徹底改變合作社存在的“作而不合”的現狀,探索“執行公司制、投資業主制、科技推廣承包制、聯結農戶合同制”的運作機制,激發合作社蓬勃的內生動力,重點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解決專業合作“誰來辦”的問題。合作社的“領辦人”是資本、資源和企業家素質等核心要素的所有者和組織者,在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領辦人”的作用舉足輕重。在調研中,無論到職能部門、到合作社還是普遍農戶,對專業合作社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都是求賢若渴。針對專業合作人才稀缺的問題,要鼓勵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擁有良好人脈關係、有一定威望和奉獻精神的經營大戶、農村經濟能人、技術型村幹部以及龍頭企業法人領辦專業合作社。在培養選拔上,注重從專業合作社人員中培養鍛鍊一批、從社會各界中招聘選用一批,從大學生村官中選拔推薦一批,變“一將難求”為“沙場點兵”;在組織運作上,正確處理“能人”治社和民主管理的關係,在合作社成員大會選舉和表決中,給予一定的附加表決權,增強合作社理事會日常決策功能,充分發揮領辦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利益分配上,採取設立能力貢獻股,在合作社總股本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領辦人的乾股,將領辦人與合作社經營發展捆在一起。其次是解決內部管理“如何抓”的問題。要按照“總體抓發展,典型抓規範”的要求,堅持邊發展、邊規範,繼續開展以“五好”為標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價格保護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財務公開制度,切實維護和保障廣大社員的合法權益。重點抓好風險保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在風險保障上,按照約定在銷售收入或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保障金,以豐補欠、結餘滾存,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參加農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解除後顧之憂;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搞好會計核算,完善收益分配,對實現的盈餘,在提取一定公共積累、風險資金後,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做好合作社二次盈餘分配,增強合作社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第三是解決專業指導“何人管”的問題。依託原有的農林和科技服務機構組建的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分鎮落實合作社輔導員,建立定點聯絡和專技人才流動柔性機制,進行跟蹤指導和服務,專門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規範工商登記、健全財務制度、完善執行機制等內部管理,幫助拓寬服務領域和提高服務能力,幫助合作社解決執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可將合作社盈利能力與輔導員的獎金分配掛鉤,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3、在服務內涵上,從傳統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服務是合作社的生命力,更是一個區域發展成效的關鍵。專業合作社的服務不僅要在傳統的生產環節做好文章,更要在技術、資訊、品牌等方面下好功夫。一是強化科技服務。可以借鑑工業領域運用創新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利用我區生物農業產業園、以色列中國南方培訓中心、浙大研發中心等農業研發平臺,施行“實驗室+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即新品孵化期在園區、加速期在合作社、推廣期在農戶的一條龍發展模式,讓一批設施裝備合作社能夠承受的、核心技術農戶能夠學會的新品種走出“象牙塔”,讓實用創新研發成果以技術入股等方式嫁接到對口的專業合作社,加快高效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步伐。二是強化品牌服務。品牌建設是謀求差別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著較深層次的影響。目前,我區專業合作社已擁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但仍存在著很大的品牌建設盲區,許多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的品牌金庫正等待人們去挖掘。對於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鼓勵引導以專業合作社名義註冊商標,通過“六個統一”(統一農業投入品的採購和供應,統一生產質量安全標準,統一技術培訓服務,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統一“三品”和基地的認證認定),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產品銷售半徑,拓寬國內外銷售渠道,將特色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對於農業資源豐富的鎮(街道),可以依託叫得響的專業合作社註冊商標,將多種地產農產品納入商標使用範圍,提高農產品叢集集聚效應。三是強化供銷服務。加強供銷對接是提升專業合作社整體服務水平的關鍵。蘇州、揚州等地由多個農民專業組建農產品銷售專業合作聯社,建立超市或直銷店,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核算、統一服務,解決了單個合作社農產品進超市門檻太高,自己開專營店成本太高;委託中間商銷售風險太高的“三高”問題,也解決了農民銷售難的問題,使專業合作社、農戶和消費者三方獲得共贏。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供銷對接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有望尋找新的突破,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組建農資超市、加強農超對接、發展訂單農業、開通網上銷售,組織農戶“抱團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讓農民分享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增值效益。

4、在政府扶持上,從行政推動向營造環境轉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的合作社,其性質和要求決定著政府既不能包辦又不能不管,尤其是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於初創階段,需要各級各部門認真研究扶持之策,用政府“有形之手”營造環境,扶大、扶優、扶強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是強化宣傳服務。認真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的貫徹落實,充分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和形式,讓法律條文和相關精神進村入戶、家喻戶曉,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新型合作和依法辦社意識,增加農民對合作社的相關知識、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典型經驗,讓農民更多看到參加合作社的好處,提高牽頭、組建、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增強“聯合”信心;可充分利用政府組織舉辦的各類資訊釋出、經貿活動等平臺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的宣傳推介,提高專業合作社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為合作社引進專案、資金、技術和人才創造條件。二是轉變扶持方式。通過專案競標開展扶持,在建立合作社專項扶持基金的基礎上,抓住合作社在銷售服務、基礎建設、帶動農戶、內部管理等關鍵環節,細化量化考核指標,增強扶持資金使用效率,採取專案競標遴選方式,集中資金扶持重點合作社建設,加強合作社發展後勁,真正發揮扶持資金效益最大化;通過以獎代補開展扶持,對獲得各級“五好”專業合作社等榮譽稱號的單位給予獎勵,促進一批領軍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長壯大。通過專案帶動開展扶持,發揮政府在政產學研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利用生物農業、農業綜合開發等專案扶持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二是協調各方關係。開“便捷之門”,協調組織各相關部門研究制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意見,對普遍關注的專業合作社稅費減免、農業保險、農機優惠補貼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進一步細化扶持舉措、簡化操作手續、規範工作流程,讓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發揮實效。搭“協作之橋”,探索建立“產業、金融、政府、學術界和合作社”資訊互通和協調機制,結多方共贏之聯盟。牽“合作之線”,加強農民與龍頭企業和其他涉農組織的連結,協調同質或相關行業專業合作社的利益關係,走整合發展之道路。四是增強融資支援。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探索建立以財政為主導的合作社發展擔保與扶持基金,用於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反擔保,並對貸款利息進行適當補貼;正確引導合作社開展農民資金互助,鼓勵金融部門擴大為農服務範圍,對具備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對農戶履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實行動態管理,根據使用者信用狀況,及時調整授信額度,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應突出“農”字特色,根據專業合作社生產週期等要素“量身訂做”融資方案,有效破解專業合作組織融資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