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地方民俗調查報告

才智咖 人氣:2.07W

——婚喪嫁娶,節日習俗我的家鄉在山好,水好的安徽滁州。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皖東區域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北翼城市。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開皇,文揚慶曆。開天首郡,金陵鎖鑰,江淮保障,逾史千年。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像其他地方一樣,滁州也有它的特色民俗,在這裡,我主要從婚喪嫁娶,節日習俗這方來介紹滁州地方民俗。

滁州地方民俗調查報告

一、婚嫁

舊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男婚女嫁,悉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經媒人說定,雙方即行訂親禮,就算是把婚姻定下來了。其程式如下:

送庚帖由媒人將女方“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時)送交男方家,男方家將所送“年庚八字”放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壓著,通常經過10天“天合”後,再請算命先生“命會”,生辰若無“沖剋”,媒人就互通雙方願結百年之好。俗稱“合八字”。

納采男女家雙方同意擇一“吉日”,由男方家備聘禮(雞鴨魚肉、糕點、茶葉和4對或8對布料)請媒人連同庚帖送交女方家,為“下禮”,又稱“下茶禮”。女方家至親來“捧場”,男方家還要包份茶禮(小茶壺和茶葉)給女方至親。當日,女方家備禮品回贈,作為正式訂婚禮儀,又稱為“回好”。通訊屆嫁娶之年,男方家將擇定好的結婚日期,託媒人帶著備好的禮物通知女家。女方家則將成婚必需衣服、首飾等(俗稱“彩禮”)開出清單,交給男家預備,於婚期前送交女方家備用。

結婚出嫁的姑娘,要在婚期前10天“扣飯”(減飯量)。臨嫁前幾天,女家將陪嫁妝奩送往男方家,以便佈置新房。婚前一天,舅舅來賀喜,要升號放炮(鞭炮)。迎娶之日,男方家備花轎,僱樂隊,帶禮品,由全福小孩壓轎,到女方家接新娘。其贈禮中必有滿壇酒和連條肉,酒為“丟娘酒”、肉為“離娘肉”。新娘黛眉粉妝、頭蒙紅蓋頭。出門時腳不能履地,須由其兄或弟背上花轎。新娘離家時必哭一場,稱為“哭喜”,俗雲:可以棄苦就樂。起轎時,孃家向轎底下潑一盆水,意為“嫁出門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路上,鼓樂齊鳴。轎至,男家大門緊閉不開,謂之“抑性子”。

頃刻開門,迎新娘下轎。接轎婦人用捎袋(即紅布袋或麻袋)兩條在地下輪流翻轉鋪地作毯,新娘由伴娘牽引著走於紅布袋上,傳袋人邊輪傳邊誦賀喜詞,如“捎袋傳口袋,一袋傳百代”,謂之可以傳宗接代(袋、代諧音)。“拜堂”時,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父母),再夫妻對拜,繼而向親友長輩行禮。致賀的女客,皆致送“拜金”(塞紅包)。進入洞房,由新郎揭去新娘頭上紅蓋頭,同吃洞房飯,喝交杯酒,為“做富貴”。至晚,眾人“鬧洞房”。“鬧洞房”三天不分大小(即不問輩份高低、年齡大小),青年人隨意出嬉弄性難題,擺佈新娘,逗引鬨笑。洞房內的被單、箱子、抽屜裡擺有花生、紅棗、桂圓,意為早生貴子。

現在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不存在了。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自由戀愛而結婚的,有少部分是通過相親。在我們那邊要結婚的兩個人必須先見彼此的父母,見過父母之後,等覺得合適結婚時,雙方父母見面吃飯,然後定親。定親時,男方應該下彩禮,在我們那邊彩禮一般是俗稱的“三金”,再加上一些禮錢,禮錢的多少一般是女方家要的,不同的人家要的錢也不一樣。女方出嫁時,女方父母應該準備一些東西陪嫁,現在這些東西基本上是一些電器,傢俱之類的。女子出嫁當天 ,就在男方開車來接的時候,接走時,女子的母親要哭,這跟舊式的婚姻有點像。現在“鬧洞房”仍然是一個有趣的節目,現在鬧洞房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鬧洞房時常會鬧的聲勢浩大。近年來一些五花八門的鬧洞房怪招,以傳統婚俗的'名義大肆惡搞新人,讓性私

密當眾表演,使新人當眾出醜、苦笑奉陪。 現在結婚一般為三天,三天後得回門,也就是夫妻二人攜禮偕行回到女方孃家女方均須以盛筵招待,並請人作陪。這樣這次婚禮才能算是結束了。

二、喪葬

老人死後,全家人嚎啕大哭,在床前燒紙。為死者沐浴淨身,有的用白稠或白布裹屍後,再穿新衣服、新鞋襪,穿戴完畢後移屍於堂屋的木板上,臉蓋草紙,腳前點燈,設香案,親屬頭扎白布,腰束絲麻,腳穿白鞋。然後入棺,幾天後出殯、下葬(即入土為安)。葬後還有一些禮儀,即初葬之日,每日黃昏於墳前燒紙,其後以死日計每七,“七七”為止。滿一百天為“百期”,三週年以內家中不娶不嫁。現在會叫一些戲班子來吹鑼打鼓以示哀悼 開弔發引(出棺)時,棺前放“銘旌”(俗稱“招魂幡”),銘旌前放供桌,兩旁掛祭幛、輓聯,放置冥器(紙紮的生活用具)。弔喪人在供桌前行禮,子孫跪哭。

抬棺有16人,上覆棺罩及木製龍頭、鳳尾、太平床、鬆圈等物。一路撒冥幣,

爆竹連天,意為給死者“送盤纏”。沿途親戚“路祭”(家門前供公雞、鯉魚、豬頭三牲),孝子須叩首致謝。抬棺快到墓地時疾跑,稱“發龍”。棺材落地後,抽“龍槓”(抬棺豎木)猛跑,槓夫接受死者家屬“發龍糕”。長者剷土撒在棺上,隨後鳴炮填土,燒掉“冥器”,唯留“招魂幡”、“哭喪棒”插在墳上。送殯人返回死者家中時,進大門前要跨火而過,喝“回喪茶”,吃“回喪飯”,以圖吉利。年過花甲人去世,弔喪人還可以帶走少量碗盞,名曰“偷壽”。

三、節日習俗

講到節日,主要是一些傳統的節日,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之類的。

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這天天亮時,家人都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早餐吃水餃、麵條,水餃形似元寶,取大富大貴之意;麵條細長,取長吃長有之意。早飯後,到親友家拜年。拜年有一定次序,先拜家裡的長輩,次拜舅舅、姨娘、岳父岳母,最後拜朋友、鄰居。給長輩拜年時,晚輩多攜帶禮物,所拜之家均拿出煙、糖、瓜子、花生等招待來客。從七年級到九年級,俗稱“三天年”。三天內不開生、不動剪、不拿針、不掃地、不說不吉利話。在全椒一帶,三天年內女子不上廚,由男子代勞。新春佳節,親戚朋友互相串拜,見面時,總不免說一聲“新年好”、“恭喜發財”。年初四,大放鞭炮,送年。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我們稱為“過小年”,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吃元宵,有的地方稱湯元,元宵裡包糖煮吃,也有的放油炒蘸糖吃。農村一帶,這天晚上還有“撂火把”、“燃篝火”的習俗。城郊、農村青年或孩子聚在一起,將紮在一起的秸草或廢掃帚點燃,在曠野裡撂擲,邊撂、邊跑、邊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裡不長草,全部長莊稼”、“向東撂,結冬瓜!向西撂,結西瓜!向南撂,結南瓜。向北撂,結白瓜!向上撂,結大瓜廣火光飛舞,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或6日是祭悼亡靈的日子。家有新喪,便要在第一個清明節辦素食,到墳上燒紙、叩頭,以示祭奠。清明上墳掃墓,是城鄉人們的傳統習俗。掃墓時,要除草整枝,添土盤墳,挖墳塋帽,最後還要在墳塋帽下壓上白紙條,稱“壓幡”。這天,城郊農村,還有屋簷下插柳的習俗。一些地區的青年男子和姑娘們愛用柳枝做成柳球,戴在胸前或髮辮上。俗稱:“清明不戴柳,死後變成大黃狗”、“清明晒死柳,三鋪麥子打一斗”。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或五月端午。這天,多數人家門窗上、屋

簷下插有艾枝或菖蒲。早晨吃棕子、鴨蛋、油條、糯米飯等。中午還要喝雄黃酒,並用此酒擦小兒耳、鼻、腳手心、肚臍等處,在前額寫“王”字,以解毒祛邪。有的人家還將雄黃酒灑遍室內或庭院,謂能滅蚊蠅,消毒殺菌。多數地方小孩均佩戴香荷包,荷包的形狀各異,有雞心、粽子、老虎、小猴等形狀。圍紅色老虎兜兜,兜兜上畫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圖案,以此避邪去穢。在鄉村,家人還將小孩手腕、腳腕上繫上各種顏色的絲線,稱為“耍線子”,也有稱“花花繩”或“長命縷”。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或稱八月十五。晚上,當月亮升起時,家家在庭院中擺上香案,供上糕點果品,有蘋果、石榴、栗子、雞頭果(芡實)、月餅、糖果等。一家人在家主的帶領下,對月叩頭,拜月祭祖,然後閤家圍坐在一起,邊吃果晶,邊賞月。俗諺:“在家不敬月,出門遭雨雪”。在滁州,每至中秋節的前一日,媳婦要向孃家送月餅、鮮果,但不能送梨和柿,因梨同“離”、柿同“事”諧音,都是不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