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產業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1.91W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以下本站小編為大家提供鄉鎮產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鄉鎮產業調研報告

鄉鎮產業調研報告範文(一)

為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閱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專案,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專案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專案、興產業、培稅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專案。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專案,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著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程序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著近年農業稅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稅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稅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稅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稅任務,而是由稅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專案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援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說,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專案、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專案,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著眼巨集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著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戶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專案用地等拉動稅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戶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專案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稅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稅收任務,低稅率從外地“引稅”,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稅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稅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稅(買稅)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執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著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著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戶,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援,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標頭檔案,而沒有把著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援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援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著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開啟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衛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援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專案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專案孵化園,與專案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戶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專案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援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稅任務採取的“買稅”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援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專案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稅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專案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鉤。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援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檔案,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排程。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幹,一級領著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援、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鄉鎮產業調研報告範文(二)

近年來,大雲鎮工業得益於我縣的招商引資的力度、得益於優越的區位條件、得益於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電子電聲、輕紡服裝、五金機械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目前大雲鎮全鎮共有各類企業2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60家。自20**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鎮的企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但同時也催生了企業“危機中求轉機”的意識,加快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因此,儘管受到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我鎮的企業在20**年度卻實現了投入、效益、利稅的歷史新高,多項工業經濟指標在全縣都名列前茅。但今年以來,我鎮的企業在效益、利稅等方面較去年相比卻出現了下滑,工業經濟執行形勢不容樂觀,面對這種情況,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我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分6個組對大雲鎮現有規上企業26家和準備新進規上2家企業進行了為其2天的走訪調研,瞭解20**年第一季度企業生產、銷售狀況和第二季度的預期目標,以及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聽取企業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與企業主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對企業目前執行的情況有了比較深刻的瞭解,對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尋找出路,提升效益。

一、目前全鎮規上企業的總體執行情況

根據科學的統計學原理,按照行業選取28家企業作為調研物件,其中電子行業企業10家,紡織行業企業5家,新型材料行業企業9家,其他行業企業2家,準備進規上企業2家。通過對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利稅、能耗等方面第一季度的資料採集和第二季度的情況預測,分析企業的整體執行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28家企業總量指標有所增長

一季度完成工業總產值30336萬元,增長27.71%。預計二季度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41449萬元,預計上半年合計71785萬元,比去年同期56090萬元增加15695萬元,同比增長27.98%。其中:出口產品交貨值33611萬元,同比增長16.65%;新產品產值38976萬元,同比增長29.96%。

(二)28家企業效益指標有所下滑

一季度完成(1)銷售收入28806萬元,預計二季度完成銷售收入40408萬元,預計上半年合計69214萬元,比去年同期48544萬元增加20670萬元,同比增長42.58%。(2)利稅總額一季度完成2140萬元,預計二季度2923萬元,預計上半年合計5063萬元,同比減少26.62%,其中:利潤總額一季度完成1482萬元,預計二季度2155萬元預計上半年合計3637萬元,同比減少26.54%。

(三)28家企業節能降耗形勢嚴峻

一季度耗能3794噸(標準煤),預計二季度耗能4373噸(標準煤),預計上半年合計耗能8167噸(標準煤),比去年同期耗能6689噸標準煤增加1478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2.10%。其中電子行業耗能838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4.23%;紡織服裝業耗能1440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0.31%;新型材料耗能3232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8.71%;其他行業耗能2623噸(標準煤),同比下降0.61%;準備新進規上企業耗能34.17噸(標準煤)。其中浙江榮豐紙業有限公司耗能最多,一季度耗能1270噸(標準煤),預計二季度1300噸(標準煤),預計上半年耗能2570噸(標準煤),雖相比同期下降1.15%,但是工業總量,效益同期相比卻分別下降43.51%、85.45%。節能形勢十分嚴峻,降耗任務十分艱鉅。

二、當前企業執行情況原因分析

企業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都有明顯提升;企業訂單增多,二季度預期明顯好於一季度。28家企業中銷售收入環比增長40.78%,利稅總額環比增長36.55%其中利潤總額環比增長45.42%。分析制約企業更好發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原材料價格上漲,而產品的價格沒有上漲。28家企業中有色金屬類製品提高20%左右(如、榮豐紙業公司原材料木漿與去年相比提高一倍之多),勞動成本提高在15%左右。在調研28家企業中預計上半年有10家虧損,虧損額高達612.6萬元。

(二)勞動力成本增加、用工難,造成企業成本增加。今年以來,隨著經濟形勢的回暖,企業用工量激增,導致用工出現短缺。還有勞動最低工資的上調,這些對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衝擊很大,很多企業的生產線都沒有充分運作,產能都沒有充分發揮。

(三)金融政策的巨集觀影響。今年國家為控制房地產市場的過分膨脹,在金融政策上出現調整。從2015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使企業財務費用增加,尤其對小企業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三、20**年我鎮工業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為使我鎮的企業能夠真正擺脫經濟危機影響,實現本質的飛躍,也為了我鎮的工業經濟能更上一層樓,實現歷史性的跨越,企業和政府都應該積極努力,思考發展對策。

(一)從企業層面上,採取的對策措施有:

1、企業銷售方式的轉變:全出口型企業開始逐步轉型,由原來的100%產品外銷向現在的產品內外銷相結合轉變,出口單一型企業開始開拓其他市場。如恆科實業和善銀科技的產品更是打進了上海世博會。

2、選擇性接訂單:今年我國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很大,為避免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目前企業對此應有預見性,儘量採取有選擇的接單方式,控制接單時間,儘量與信譽良好、資金運作順暢的客戶進行貿易。

3、企業產品結構的轉變:由生產傳統的產品向生產精密機械、節能產品轉型。轉型升級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4、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創自身名牌:如恆豐包裝、恆科實業,目前產品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企業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品牌的建立工作正在平穩開展。通過自身的品牌打入國內、國際市場的銷售,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5、增加技術改造,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務成本。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加強現有人力資源的開發,完善教育培訓機制,科學規劃職工職業生涯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形式。

(二)從政府部門層面上,採取的對策措施有:

1、企業在做好自身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基礎上,大雲鎮政府部門也積極注重扶持,規上企業的成長,特別是對部分規模以上的重點企業,建立了領導班子聯絡企業制度,深入企業調研,幫助企業主研究對策,謀求發展,走出困境,共渡難關。

2、企業靠自身力量走向國際市場與大、中型企業合作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要真正建立合作關係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我鎮與市級、縣級有關商務、科技等部門積極聯絡,大力推介大、中型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幫助搭建企業走向國際化銷售網路的平臺。

3、興起招商引資新高潮。進一步健全招商推進機制,明確招商主攻方向,圍繞電子資訊、五金機械、機電製造三大產業,有針對性地實施招商,盯住重點專案和重點客商,積極引進好專案、大專案。今年以來已經多次在上海、廣東等地召開招商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第一季度內外資的引進都超額完成任務。

3、興起工業投入新高潮。繼續抓好服務企業工作,做到務實服務、全天服務、高效服務和全程服務。全力以赴抓重點專案推進,年內確保千萬元以上新建專案開工14個,以新專案的啟動帶動整個工業投入,力爭完成5.5億元的目標任務。

4、興起工業園區建設新高潮。繼續加大工業園區硬體建設的工作力度,在今年完成工業區一路二橋建設,汙水管網支線三期完成;進一步加大工業園區徵地拆遷力度,做好大雲村曹家自然村農戶拆遷工作,實現新增擴容600畝,力爭工業園區全年基礎設施投入完成2000萬元的目標任務。

5、繼續抓好節約集約和土地復墾工作。在目前土地指標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利用現有企業的存量廠房,著力引進租賃企業,繼續深挖潛力,積極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塊、重點產業、重點專案集中。